首页 > 苏派教育 > 校园达人 > 正文

那山 那水 那人

作者:王 晴 发布时间:2016-06-2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王晴,女,汉族,籍贯江苏徐州,1996年6月生,中共预备党员。现任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团委副书记、文学院1305班团支书、兰州心蕾文化中心支教部副组长。2016年当选“感动江苏教育人物——2016美德学生。

  惟愿江林山水人文好,走在路上虽是一人,却像一家人。惟愿孩子们自由呼吸,用微笑面对世界的万种风情,又被世界温柔以待。

  ──题记

  对于大山,我内心是充满敬畏和向往的,有朝一日,也想去看看大山里那些鲜活的生命。生命太长,二十天太短,正因为如此,才要用二十天不长的时间去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寻着内心那盏爱的灯光,我们从祖国的大江南北奔赴到一起,共同踏上前往贵州威宁江林村支教的火车。

  火车在原野中行驶,虽是冬日,这原野却有半润翠绿之姿。远处的山头此起彼伏,走不多远,火车就要进入一个隧洞,伴随着呼啸的风声,看来,是真的进山了。

  巍峨苍凉的大山肃然耸立着,一场大雪洋洋洒洒的飘落下来,为山头装点出星星点点的白色。远望着,家家户户似乎隐秘在山林中。近观处,山上杂树成林,曲折蜿蜒的山路盘旋着向上。习惯了城市里平坦的水泥路、柏油路,你会惊讶于这里的一坡一道,虽不十分陡峭,却是曲曲折折、迂回婉转,连上坡下坡都是十分吃力,然而这还算不上是真正的山路。玉崇四周的山是静谧无言的,像极了蜷起来的指头,把整个村庄攥在手掌心里,那些路纵横交错,似掌纹密布。村庄里的路不少,他们用脚反复踩在这些路上,路变得越来越通畅,似乎日子也变得越来越瓷实。我想给每一条路起一个名字,如同村子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名字,因为每一条路和村庄里的人的脚步肯定很熟识。村口的那条丁字路,承载了整个村里所有的希望,多少男女老少从村口的丁字路口出发,多少父母站在路口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翘首盼望着。

  村里有一条水库,据说是全村唯一的水源。冬天,尤其是大雪过后,是极其容易停水停电的,而这条水库就成了村民的救命水,世世代代以来,都是如此,村里的人靠天吃天、靠水吃水。从来,山离不开水,水离不开天。那海水在微风的吹拂下涌动着一层层的波浪,而在不同的时间段,海水的颜色又是变换多样的。从太阳爬上山头的那一刻,海水就泛出了蓝色的光芒,海天一色,天朗澄明。直至夕阳西下,它又变了一种模样,绿色的波浪击打着岸边,层层叠叠。说来也是可笑,我从未见过那么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大抵就是这种景象了。到了黄昏时分,天边的晚霞不似家乡的晚霞烧的那样浓烈,远远的山和闪闪的灯火逐渐爬上夜梢,偶尔从什么地方传来的声音,都已悄悄的成为生命中不可磨灭的风景。

  一座座大山隔断了山外的世界,一方土地孕育出一代代人。村里的乡亲们热情好客,村里哪家有办喜事的,孩子们就带着我们去做客。虽说听不太懂当地的方言,但是从乡亲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和温和的话语之间,我读懂了爱和尊重。村里人活着的唯一奔头就是自己的子女,他们把孩子当成自己常年侍弄的庄稼,倾注了大半辈子的心血,指望着能走出大山,做一个有用的人。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下,从小就懂事的让人心疼。村里的孩子从小就会做饭、做家务,农忙的时候不论大小一律下地帮忙干农活。也许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懂得生活艰苦就会更加努力学习。每天上课的时候,一双双求知的大眼睛时时刻刻盯着你看,四目相对时,又害羞的把头低下去。有时又会在你不经意间对着你甜甜的叫上一声王老师,再羞嗒嗒的递给你一颗糖或者一个果子。爱是相互给予的,我们从心内的门窗看到一点温暖、一点感恩、一点温柔,还有许许多多爱的痕迹。

  从孩子们口中得知,村里每年都会出大学生,考上最好的是贵州大学,毕业大学生大多都去了外省工作,很少回家。从他们的叙述和眼神中,我看到了他们对于考上大学、走出大山的渴望。

  可后来孩子们悄悄告诉我:“走出大山固然是好的,可走出了大山,山里的情况还是这样,只有改变了家乡的经济情况,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想出去了。”志愿者们常常以为自己身负重大使命,要引导孩子们树立一种走出大山的理想和愿望。殊不知,要想真正改变当地的现状,不是有多少孩子能考上大学,而是有多少孩子愿意考上大学毕业以后回到家乡,继续为家乡的发展做贡献。

  在我回到学校的第一个周末,接到了学生打来的第一个电话,一个个轮流通完电话以后,最后一个孩子迟迟不愿意挂电话,他说:“王老师,等我考上大学,我也要做一名志愿者,回报家乡,回报社会。”

  我想,以后会有更多的孩子考上大学,走出大山,又回到大山。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