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参与,是体育的显性标志,“悦读改变人生”,我参与,我在场。梳理我的读书故事更让我认识自己,厘清成长道路上的关键事件和关键他人,保持清醒的头脑,一直行走在“做有文化的体育教师”的路上。
天真,让我在阅读中谋求“学历”提高
工作之初,同事们对专升本函授或自学考试的投入,激起了我对自己教育人生的反思,人家进步,我原地踏步,那就是退步。而农村学校,受师资紧缺和观念影响,本科已是达标学历,学校不鼓励考研进修,那就为自己找一条“考研”之路,教育杂志就开始成了我教育人生的导师。
一头扎进平日里无人问津的图书室,我如获至宝,将一捆捆装订好的过刊翻了出来,《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体育师友》等一批体育类科普期刊进入了我的眼帘,我如饥似渴般阅读起来。于是,一有空闲我就来到了图书室,原来教学可以这样来,原来教学还应该这样来……我的课堂也在模仿着,应试的“体育训练”模式不再枯燥,方法内容竟可以翻着花样来。渐渐地,我喜欢上阅读期刊,也离不开它了。
2003年,通过《教师之友》,我认识并迷上了教育在线,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新教育富有激情而深邃的营养。朱永新先生的成功保险公司,吸引了我的兴趣,他要求教师每天写一篇千字教育叙事,坚持写十年,就能夺取胜利的桂冠,就能创造生命的奇迹!我的写,就从阅读开始了,从专业类期刊到教育类期刊,我每天坚持阅读教育期刊。
功利,让我在阅读中寻求发表技巧
“九·五”开始,我就加入了市教科研中心体育省级课题组的研究工作。研究需要理论支撑,结题需要论文发表支撑,阅读写作成了课题的必须。于是,买书成了我研究的保障,课改权威、北京师范大学体育运动学院毛振明院长的著作,我是进城就找,逢见必买,书城就是我的加油站!
随着阅读的深入,行动的坚持,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也会产生一些好想法,人家可以发表,我也可以呀!如何发表?摸不着头绪怎么办?最初,我到市图书馆办理了年卡、向学弟借了阅览证到大学图书馆浏览期刊。无网络年代,广撒网,除了查阅学校图书室已有的杂志,参照邮局的杂志订阅目录,估摸着适合的杂志我每年都自费订阅些,在阅读中了解、掌握适合投稿的杂志和栏目以及投稿途径;在阅读中,我发现,除了体育教学方面,我对教育类、对管理类文章也是情有独钟,很多想法在平时也就自然而然流露出来;在阅读中我慢慢熟悉了期刊的文风喜好和时效把握,渐渐模仿着学写文章起来。因为要写论文,这时我开始星星点点地接触些学术期刊,进一步规范文章的框架结构、格式要求。
2005年1月,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学》编辑部,当我看到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的征文被退稿在一侧,而我的稿子则散发着墨香刊发在百期庆典特刊上时,一种激动溢于言表,是发乎真情,见于真行的细节打动了编辑。慢慢地,我觉得对待学科教学、教育教学有话可说,有话要说,说出来的话成为铅字的可能性也逐渐提高,我开始感悟到实践出真知的真谛,品尝到付出终有收获的喜悦,而这一切均始于阅读,也让我对阅读坚定了信心。
岗位,让我在阅读中找寻理论支撑
因为对教科研的热爱,文章发表了许多,教学又不错,我开始走进领导的视野。教而优则仕,我也落入了这个俗套,教科室---教务处---校长室分管教育教学,一路走来,我始终在教育线耕耘;专业上我也成为了区体育中心教研组长。对于曾经的“碗水论”、“桶水论”,业务校长何尝不是要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对每门学科的教学大纲都了熟于心,虽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但,信息化社会,拥有一湾“活水”是对教师对学生最有力的帮助,这也应成为现实。我要感谢阅读,是它成了我与同事对话的桥梁。因为在听课课堂我见证了书上的理论知识;现学现卖用理论诊断了同事的课堂,自我感觉又良好,我感受到了阅读对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区域内的教改风生水起,而教育理论相对体育教师而言又是一个硬伤,岗位责任又一次驱使着我加强阅读,深刻领会,在学校及区域日常的教学改革引领、课堂教学诊断、教育话题讨论中吃下定心丸。
2009年市中小学教师主题读书活动现场推进会上,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做了《用阅读雕刻教师的专业尊严和价值》的报告,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成先生为我们指明了阅读的方向和路径。于是,超越快餐式阅读、超越时尚阅读、超越浅阅读、超越学科的专业阅读,我捧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帕夫雷什中学》《育人三部曲》《要相信学生》,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亚米切斯的《爱的教育》,孟德格查的《续爱的教育》,房龙的《宽容》,梭罗的《瓦尔登湖》,《陶行知教育文集》……开始细嚼慢咽,书房、卧室、客厅、卫生间、办公室,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都可以是阅览室;乘车(机)时、送考时、放假时,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可以是阅读时分,是阅读,让我对时空有了统筹兼顾、有效利用的习惯,让我惬意地徜徉在第三空间,并能在自己的岗位上驾轻就熟,获得同事们的认同。
兴趣,让我从阅读中找到生活方式
早就解决的职称问题,让我能够凝神静气地进行阅读,因为喜欢阅读,也喜欢就阅读而交流,我被同事们贴上了“读书人”、“文化人”的标签,我们家也被镇政府评选为“学习型家庭”,这更提高了我的阅读兴趣。
有幸加入区校长发展沙龙,还是从读书开始,在“被发展”、主动发展的同时,我强烈地意识到读书氛围的重要性。一人发展不算啥,团队发展才是真!于是,我组织了学校的读书沙龙,引领学校青年教师走上书香之路。从自费订阅,到现在有机会为学校订阅期刊时为老师选刊,我带领大家一起研读同行们的精妙心得;同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走进陶行知》…我们一次次被经典打动,在经典中获得教育教学的灵感与冲动,一起共研共发展。我突然感到,“阅读者”要向“思想者”进军,并进化为“思享者”,这才是阅读的意义!
去年,儿子被“县中”录取,每天夜晚,我用阅读的陪伴方式来告诉儿子,高中生活不再苦涩,“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相信慢慢地,他也会领悟到。暗香浮动月黄昏,有了“互联网的思维+心联网的世界”,我不断超越自己的局限,在碎片化阅读中筛选凝练,在深度阅读中品茗闻香,看看外面的世界,找寻更大的自由,牵手更多的伙伴。于是,我找到了现在的组织---教博读书联合会,共读、学习中,深入探究教育的每一个真谛。第一本共读书目《大数据---教育和学习的未来》的读后感在《教师博览》的发表,更鼓舞了我勇往直前的勇气和信心。
可以不做“驴友”,不做“歌友”,却自认已是个货真价实的“书友”!和体育运动一样,阅读,成为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也让我的体育教学回归、融入到了教育。我阅读,我快乐!我阅读,我成长!
(南通市通州区川港中学 袁冲)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