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8月,靖江教育援疆小组一行五人,远赴中国西部边陲昭苏县支教。昭苏地处新疆伊犁河谷,西部与哈萨克斯坦相连,西南邻近吉尔吉斯斯坦,平均海拔2180多米,年均气温2.9℃,最低温度-32℃,冬长无夏,春秋相连,没有明显的四季之分。昭苏地广人稀,全县总面积接近整个泰州的2倍,而总人口只有靖江的1/4,生活着哈、汉、蒙、维、回等21个民族。一年来,援疆老师牢记使命,协力同心,立足教书育人,热心公益活动,不仅为两地教育的合作交流架设了桥梁,也把靖江人民的深情厚谊传递到祖国边疆。
一、 教育援疆是一座熔炉,历练着援疆教师的教育人生
如何让靖江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昭苏落地生根,如何让昭苏的教育同行乐意接受靖江课改的成功经验,是援疆教师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在泰州对口援疆前方工作组和后方教育局的指导下,他们确立了成立“育英弘毅班”的工作切入点。在受援的育英学校初一年级平均分班的基础上,随机抽取了两个班命名为“弘毅班”,由援疆教师带班任教,非援疆教师任教的学科由育英学校的教师任教。可以说,“育英弘毅班”是两地教育园丁携手共育的试验田,是靖江教育成果在昭苏教育园地加速转化的孵化器。为顺利完成“育英弘毅班”各项教育教学任务,援疆教师认真制定了《“弘毅班”发展计划》,提出了“学生全员发展,个体特长发展,学科均衡发展”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弘毅班”一直致力于建设先进的班级管理文化。通过精心布置教室环境、定期更新学习园地、认真出好班级墙报,来强化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根据“弘毅”精神的要义,提出了“抱负远大,学识丰富,自强不息,敢于担当”的班训,发动学生自己制定班规、班约,开展“学规范,守规范,用规范”知识竞赛,以此来加强班级制度文化建设;通过班委竞选、规范班会课、聚焦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等手段,来强化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营造“团结、和谐”的班风和“勤奋、自律”的学风。通过走访农牧民家庭、邀请家长来校、成立家长委员会等举措,援疆教师与100%的学生家庭建立了联系,形成了家校共育的合力。两个“弘毅班”班风正,学风浓,学科教学成绩具有领先优势。
在引进靖江成功的教育经验方面,援疆教师有一个共识:强行将靖江模式植入昭苏,会对昭苏的教育生态造成破坏,也会遭到昭苏同行的抵触;只有当自身的教育行为产出令人信服的成绩后,才能唤起昭苏同行学习、模仿的自觉意识和自主行动。“弘毅班”的成功试点,渐渐引起了育英学校和昭苏教育局的关注。
“弘毅班”的班级文化建设首先引起了学校的重视。校长张晋伊在巡视校园时看到“弘毅班”的教室布置,当即决定组织全校班主任参观学习,援疆小组组长缪文初为班主任做了《教室环境布置与班级文化建设》的专题讲座。此后,昭苏县教育局邀请援疆教师出席县德育工作推进会,鞠杰老师以实验学校的德育工作为依托,介绍了靖江在推进学校德育工作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在此基础上,受教育局委托,援疆教师举办了昭苏县班主任专业化培训班。培训班上,杜银虎老师展示了一节主题班会课——《青少年学生如何绿色上网》,缪文初做了题为《做一个幸福的班主任》的辅导讲座。
“弘毅班”的作业也吸引了同备课组老师的目光。语文、数学、英语作业都不是现成的,而是援疆教师精心编制的,紧扣了课堂教学内容,强调了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渐渐地,这些作业形式被推广,内容被共享。
“弘毅班”致力于高效课堂的构建,并积极推动“弘毅班”的课堂对外开放,鼓励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听随堂课、常态课,从别人的课堂教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取长补短。两地教师互相学习,互相吸收,带动了集体教研风气的形成,也带来了援疆教师所教学科高位均衡发展的良好局面。在2012年昭苏县青年教师优课评比活动中,援疆教师和参赛选手共同磨课,3位参赛选手有2人获一等奖。今年,以杜银虎老师领衔的“育英学校阳光语文名师工作室”正式成立。县教育局还专门组织了两次援疆教师的全县公开教学观摩活动。公开课着眼于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达成,着力于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突出对教材知识体系的深入挖掘和重新建构,重视现代教学设施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应用。县人民政府督导室主任、副局长莫汝彬评价说,公开教学活动“给昭苏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清新的风气”。
为拓宽学生视野,援疆教师充分整合身边的教育资源,策划开设了“放飞理想,快乐成长”教育大讲堂。第一期的教育大讲堂共开设4次讲座,内容涉及繁荣的昭苏文化、农业的地位和昭苏农业、青春期心理健康、青少年科技普及;主讲人有泰州的援疆教师,也有来自泰州的农业专家、医疗专家,泰州援昭总指挥陈林同志亲自为学生举办讲座。全县多所学校的师生听取了讲座,讲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精神和高尚情操,激发了他们为建设家乡、报效祖国而发奋读书的豪情。
诚然,就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而言,援疆教师并不是靖江市最优秀的,甚至也不是派出学校最优秀的;但是,踏上昭苏这片热土后,他们就把昭苏教育园地看成是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历练教育人生的熔炉,把“做最好的自己”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提升、完善自我。
伊犁州教育局副局长丁爱华同志听取了“弘毅班”的发展情况后,当即要求陪同的教育局相关领导搭建平台,让昭苏全面接受泰州教育的辐射。江苏省援疆前方指挥部人才组副组长、省教育厅思想政治处副处长曹国平也充分肯定了泰州教育援疆工作“思路清、措施实、有成效”。江苏省援疆总指挥于青山同志在昭苏考察期间,也专门抽出时间接见了援疆教师;于书记说:“泰州和靖江的教育工作走在江苏乃至全国的前列,你们来自教育发达地区,要努力开展工作,发挥更大作用。”
二、 教育援疆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援疆教师的人性光芒
援疆教师在家访的过程中了解到:有些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时候,然而一日三餐竟是开水泡馍,平均每天的伙食开支不足5元;有些学生小小年纪,就已经打工赚钱贴补家用。这些场景让援疆教师在感慨之余心生感动,感动之后又立即展开爱心助学的行动。
鞠杰老师利用网络的集群效应发帖呼吁,爱心人士云集响应,短短时间募集资金数万元;杜银虎、鞠杰、何剑波积极联络,开展靖江市实验学校和昭苏育英学校“同在蓝天下”学生手拉手活动;缪文初、陆胜策划、开展了靖江市靖城中学和育英学校的“五个一”学生手拉手活动。在此基础上,援疆教师举行了泰州教育援疆“爱心饭卡”和“暖心包裹”发放仪式,举行了图书捐赠活动。受捐赠的学生马星动情地说:“3600元钱解决了我一年的吃饭问题;援疆教师的爱,将成为我生命中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我不断进取;将来我也要像你们一样,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将爱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昭苏县委副书记陈林同志对此予以高度评价,认为该活动为爱心人士和贫困学生“架起了一座连心的桥梁”,他亲临发放现场并勉所有同学:“贫穷不是耻辱,苦难不会生根,每战胜一次人生的困难,就增添一笔弥足珍贵的人生财富。希望同学们铭记爱心,常怀感恩之心,增强自信,学到更多知识,培养更大能力。”
靖江教育局对援疆教师的爱心助学行动给予了大力支持:为贫寒学子购置了书包,为育英学校送去了成套的教学设备,筹集了20万元的助孤奖学基金。更为可喜的是,援疆教师的爱心行动得到了延续:靖江广电台、靖江日报、江苏荣联集团、海陵区公安局以及一些爱心人士,都加入到了爱心助学的行列。
对于学困生,援疆教师也倾注着深深的爱心。放晚学后,杜银虎、陆胜、何剑波主动加班40分钟,为需要补课的学生的加班加点;双休日,将孩子接到驻地宿舍补课;杜银虎、陆胜主动放弃学校200元/月的班主任津贴,去奖励那些与我们搭班、为孩子付出的教师。
三、教育援疆是一剂良方,助燃了援疆教师的从业热情
毋庸讳言,服务性行业的从业人员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职业倦怠”,包括教师;而根治“职业倦怠”的良方就是让从业者从内心升腾起职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点燃他们的工作热情。
期盼的目光激励援疆老师奋然前行。昭苏县委、政府、教育局都期盼借助教育援疆的东风,使当地教师的敬业精神、教研水平、教学质量、机关作风等有所改善,分管教育的县领导、教育局领导也亲临援疆教师驻地问计教育发展。期盼是动力,也是压力,使得援疆教师不敢有丝毫懈怠,只有行动,在行动中寻求最佳的行动策略。在昭苏县教育局的统一组织下,援疆教师赶赴昭苏县的乡、镇和马场学校,开展连片教研同课异构和讲学活动。阿克苏乡中学毛校长说:“同课异构活动,使老师们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了更新、更直观的认识,也增强了广大教师积极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热情。”缪文初还利用各种机会并积极创造条件,广泛开展县域范围的教育教学情况调研,足迹遍及昭苏九乡一镇和两个马场的20多所学校,为学校的师资建设、校园规划、校园文化建设等出谋划策;为全县校长举办学校管理专题讲座两次,推介江苏洋思中学、后六中学等名校的管理经验;受昭苏县分管教育的副县长魏春燕同志和教育局党委委托,为教育局全体机关工作人员作题为《做智慧型的服务者》的辅导讲座。
后方的关怀激励着援疆老师奋然前行。靖江市教育局把教育援疆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着“全程督导,全力支持,全面关注,全心服务”的宗旨,集众人之智,举各部门之力,解援疆教师之忧,尽援疆教师之能,做好泰州教育援疆的接力工作。建立了局长联系教育援疆小组制度,定期询问援疆教师的生活情况、工作情况、安全情况和个人需求;建立了学校联系派出教师制度,派出学校紧密联系派出教师,让派出教师及时了解学校发展动态,优先考虑定岗定职等涉及援疆教师切身利益的事项;建立了专人联系援疆教师子女读书制度,由教育局专门人员、派出学校校长一对一地定期了解援疆教师子女的学习情况,会同子女就读学校的领导关注这些孩子的在校表现;建立了定期慰问援疆教师家属制度,教育局、派出学校在教师节、中秋节、春节,或在援疆教师家人遇到突发情况时,及时组织慰问。
荣誉的光环激励援疆老师奋然前行。援疆教师的工作得到受援学校和当地人民的肯定。援疆教师全部获聘昭苏县教育局教研中心兼职教研员;陆胜老师获评“昭苏县优秀援疆干部”;鞠杰获评“昭苏县民族团结先进个人”;鞠杰、杜银虎、何剑波被昭苏教育局表彰为“教科研先进个人”;缪文初被昭苏教育局表彰为“先进教育工作者”,并列席昭苏县政协和人大会议。
四、 教育援疆是一场接力,考量着援疆教师的传承能力
作为由泰州派出的第二批援疆教师,靖江的教育援疆小组从泰州首批援疆教师的手中接过了接力棒,怎样很好地把它传递下去?怎样不断地推陈出新,让一期又一期的援疆工作变得更有序、更有效、更受受援地欢迎?这些都是援疆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毕竟,十年援疆,“援”是短暂的,“离”是长期的;而离开之后应该为当地的教育留下一些有用的东西。靖江的援疆教师必须跑好属于自己的“这一棒”。
为了跑好“这一棒”,他们制订了“真情融合,真诚沟通,真心服务,真正做事”的教育援疆行动纲领,提出了“严守校规,团结同事,甘于奉献,追求实效”的教育援疆工作信条,明确了“服从工作指挥,筑牢安全防线,集体荣誉至上,团队意识强烈,人际交往适度,生活作风过硬”的教育援疆纪律要求。
为了跑好“这一棒”,援疆五人小组也进行了严密的工作分工:缪文初负责教育援疆的整体工作,侧重教育宣传的文稿撰写和审核;鞠杰负责影像资料的组织和收集,宣传材料的发送;杜银虎负责教育工作小组和党小组会议、活动的组织、记录和材料收集等工作;陆胜负责后勤工作并协助整个泰州工作组的后勤工作;何剑波协助陆胜做好后勤事务,并负责设施设备和网络维护工作。
为了跑好“这一棒”,他们以《大事记》和《简报》的形式,及时记录工作轨迹,及时反省工作得失,及时向后方领导和前方工作组请示汇报,从而确保能沿着正确的方向、采取正确的行动。
为了跑好“这一棒”,他们终将有所放弃。杜银虎老师置自己的疾病于不顾,不肯落下一节课,直到身体疼痛难忍、夜不能寐才向工作组提出休息的请求,经查患有糜烂性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医生指令必须卧床静养三个月。陆胜老师的父亲在一次事故中,股动脉破裂,经抢救脱险,直到治愈出院才被告知。鞠杰的母亲手掌肿痛三个月没有消减,鞠老师除了电话问候外,直到放假才负疚回家。何剑波把贷款购置新房的全套手续都交给平时一直“主内”的爱人去办。缪文初母亲心脏病住院手术、爱人摔倒骨折。但是,这一切他们都挺过来了,因为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的职责:教育援疆,事关泰州教育品牌的声誉,任重道远,必须全力以赴,奋然前行!
编辑:汤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