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探索若许载,科研兴校充满怀。昼教夜研常子时,酸甜苦辣尝犹在。模式仁慧苗势好,五春奋战名校来。引得金鸡啼春晓,自有凤凰落亭台。”在泗阳县穿城镇中心小学每一间教师办公室里,都放有若干份校报——《树人报》,在近期的一份校报中,刊载了该校教师朱兆乐的一首感悟诗。像诗中所写的那样,朱兆乐自1985年踏上教学岗位后,就一直扎根在穿城小学。29载岁月流逝,改变了许多人和事,却始终没有改变朱兆乐对教书育人的热爱。
挑灯探索,力求科研兴校
“朱兆乐老师工作极其刻苦勤奋,虽然身在农村小学,却满怀激情和理想投身教科研,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很是令人钦佩。”穿城小学校长李正国对这位前辈非常推崇。在朱兆乐的语文课上,有一个特别的开场。他先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再选出一名代表就大家“公认”的生字、难句进行提问。朱兆乐作完解答后,又给每个学生发放一张“学习活动纸”,纸上有3个类别难度不同的题目,最先完成各类题目的孩子,朱兆乐会给他盖上一个“你真棒”的印章。
这个场景看似普通,却“大有文章”,它凝聚了朱兆乐以及穿城小学众多教师多年的心血。朱兆乐解释道:“让这些孩子进行分组上课是我们经过仔细研讨的。教师依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将他们分成不同水平段,再通过座位调配等形式把他们混搭在班级的各个角落。每堂课上,我们都让这些不同层次的孩子合作解疑、相互影响,让他们集中注意力,提升学习热情。”
为平衡好优生“吃不饱”、学困生“难消化”的问题,朱兆乐常常挑灯思索,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究如何使每个学生每一堂课上的每一分钟都有效率。2009年,朱兆乐牵头实施“135课堂教学模式”。“1”指教师的一切教学设计均为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心智得到成长;“3”代表教师对学生课前、课堂、课后复习的引导环节;“5”则是课堂教学的5个步骤——情境明标、自学探究、合作解疑、反馈点拨、CBA练习。
“自从朱老师带队探索出‘135教学模式’之后,学校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学生成绩也取得了飞速进步,朱老师也初步达到了自己‘科研兴校’的目标。”穿城小学一名教师告诉记者。目前,“135教学模式”正式被宿迁市教育局批准为该市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得到了广泛推广。
著书育人,凝练本土文化
多年来,朱兆乐除探究教学模式之外,还想尽各种方法提升穿城小学的教学水平。由他编写的一本具有人文情怀的“乡土教材”——《可爱的穿城》几经修订,已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还荣获省优秀校本教材评比一等奖。
在这本书中,朱兆乐考证了穿城的地名来源、名人轶事、风土民情等,130多页,近70篇文章,每一篇都凝练了穿城本地的文化特色。“这本书我们很爱看,它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该校六年级陈同学告诉记者。
“为了写这本书,我走遍了穿城镇的各个角落,登门拜访了很多人,搜集了不少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料。”从2001年起,朱兆乐就着手编写这套书。起初,他的做法并没有得到他人的认可,有人甚至觉得他是浪费时间。“但自从《可爱的穿城》编撰、印刷后,常常看到孩子们在校园里捧着看,他们对家乡文化充满了兴趣,也对家乡多了份热爱。我们这才明白朱老师的苦心。”该校一名教师深有感触地说。
无私奉献,工作不畏劳苦
朱兆乐不畏劳苦,常年笔耕不辍,撰写的论文获得各种奖项。“十一五”期间,朱兆乐先后主持两个省级立项课题,并成功结题;同时,他还主持了一个国家级课题,论文荣获中国未来教育学会颁发的一等奖;“十二五”期间,朱兆乐又主持了一个省级和一个市级课题,目前也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他在科研这块追求很高,可以说我们学校的科研风气都是他带起来的。”李正国告诉记者,由于朱兆乐主持的教科室工作成绩显著,穿城小学连续多年被评为泗阳县教科研先进集体,“这对于农村小学来说是非常不易的。”
“他是一位有理想、有学识、有情操的好老师。”这是很多人对朱兆乐的评价。朱兆乐教学、教科研一把抓,同时还承担编撰校本教材、校报校刊的任务,工作虽辛苦,但他自己却乐在其中。“我每天回家之后也很累,所以我就早点睡觉,半夜三四点钟再起来,那时安静的环境适合做研究、写东西,这对我而言,已成为习惯。”朱兆乐对记者说,“我希望能搞好科研,让学校好起来,学生快乐成长。”
去年,泗阳县教育局给朱兆乐颁发了一个特别奖项——“孺子牛”奖。“这个奖全县就他一个人获得了,奖项名称就是他辛勤工作的真实写照。”李正国说。
编辑:汤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