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派教育 > 杏坛星光 > 正文

孙双金的“情智人生”

作者:王瑾 李旭 发布时间:2015-10-20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个人档案】:

孙双金,生于1962年,“情智语文”创始人,语文特级教师,现任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师范司 《教育家成长丛书》首批20位入选者之一。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导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

曾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首届十大明星校长、全国名校长、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大小语年度人物、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等称号。出版有 《孙双金语文教学艺术》《孙双金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孙双金与情智教育》《情智教育十日谈》《听孙双金老师讲语文》等多部教育教学专著。

芳菲四月,日暖风轻,当记者走进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大门时,眼前的景象与美妙的春光交相辉映:碧波粼粼的小池旁,古旧的木制地板、雪白的书架和一台黑色的三角钢琴搭建出简洁清新的阅读一隅,伴着音乐教师指尖下流淌出的悠悠琴声,许多放学了还不愿意回家的孩子正围坐在一张张欧式小圆桌前,安安静静地读着书。

在当下师生步履匆匆,唯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环境下,还能有一座散发着如此温馨气息的校园,还能有一些“赖”在学校不走的孩子,多么难能可贵。或许,每一个了解孙双金、了解“情智教育”的人,都能对眼前的这一切给出最好的诠释。

“情智”让教育带有温度

犹记得两年前,记者来北小采访“娃娃科学院”的“小小科学家”们。面对镜头,这些孩子侃侃而谈,自信满满,甚至还会对记者的发问提出质疑。究竟这所学校有怎样的魔力,可以赋予这些孩子与众不同的“气场”?走近孙双金,记者找到了答案。

2003年9月1日,41岁的孙双金正式成为北小“掌门人”。他告诉记者,正是老校长袁浩在校园内留下的两块铜牌,激发了他关于“情智教育”的办学主张。

一块是挂在教师会议室门匾上的“心心相印”四字铜牌。“我想师与生的‘心心相印’,教师与校长的‘心心相印’,学校与家庭的‘心心相印’,所有这些加起来就是教育的‘心心相印’。把两颗‘心’拉直了,就是两个竖心旁,‘心’主情,要想‘心心相印’,就要情情相连。”另一块是刻着80多位教师寄语的铜匾,铜匾中央是柳斌先生的两句话“含爱生情怀,有教育智慧”,其中的一“情”一“智”深深地吸引了孙双金的目光。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呢?情、智二字让我认识到追求情感与智慧的共融、感性与理性的相生,才能培养出完整的人、大写的人。”怀着这样的教育追求,孙双金从“情智语文”开始拓荒,渐渐进入到对“情智教育”的全面探索,如“情智课堂”“情智校园”“情智活动”“情智课程”等。

为什么“情”字先行?孙双金说:“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如果我们的教育忽视了儿童的情感,表面再丰富多彩,实质也是苍白无力的。知识、文本与教育教学都应当是带有温度的。我们必须从‘冷认知’走向‘暖认知’。”

“孩子们特别喜欢课前5分钟演讲环节。”该校数学教师吴贤介绍说,为了让他的课堂有“好玩”的感觉,每节课前都会有一位孩子站上讲台为大家讲一个数学小故事。“虽然数学学习内容看起来硬邦邦的,但孩子们借着同伴声情并茂的讲述,更容易发现规律,更容易被唤醒、被激励。”吴贤说,几乎每个孩子都很看重宝贵的登台机会,上台前要做许多准备工作。“其实,准备的过程,就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智慧的生成,而在公开演讲中获得的愉悦与信心,又能生出新的智慧。”这或许就是对北小所追求的“情智课堂”最真实的写照吧。

了解孙双金的人都知道,他原来的“招牌菜”是“四小课堂”——“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而如今,孙双金把“情智教育”表达为:让教育充盈审美的愉悦,让教学充满思维的挑战,让教学充溢丰富的安静。省教育学会会长杨九俊这样评价:“虽然孙双金的‘四小’还在,但‘四小’并不是总的概括,并不是唯一追求,而是‘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一种形态,于是也就站得住了。”

“情智”二字不仅扎根在孙双金的教育场域,他自身也一直在追求着情智共融。在北小教科室主任朱萍眼中,孙双金是位懂得生活的人,他更懂得如何在生活中陶冶自己的性情,完善自己的人生。她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描写孙双金:“他总爱穿一双黑布鞋,儒雅的气质、从容的脚步,让一双普通的黑布鞋,也被他穿出了文化的味道。结束一天繁忙之后,青灯下总有他与书籍相伴的身影。读书,让他的课堂总是充满了馥郁的书香,也让他的生活充满了闪光的智慧……”

追求“真正的语文”

语文教学是孙双金一生的最爱。“几天不琢磨,我就感到浑身不自在,像是少了点什么。”因此,即便行政事务繁忙,孙双金依然眷恋讲台。

两年前,四月的一个早晨,孙双金习惯性地站在走廊上,看着活泼的孩子们快乐地游戏。突然,一个脆生生的童声响起:“孙校长,我想请您去我们班上节课,行吗?”说着,男孩子还摇摇孙双金的手,仰着头,满脸的期待。孙双金笑着俯下身,摸摸他的头:“好啊!你是哪个班的?”“四(5)班,说好啦!”很快,小身影不见了……

第二天一大早,孙双金如约来到了四(5)班,上了一节《12岁以前的语文》校本教材中的儿童诗。孩子们在他的课堂里,感受着生活的诗意、享受着语文的美丽。曾听过孙双金儿童诗教学的教育专家成尚荣这样评述:“课堂上的孙双金既像老师,又不像老师。像老师,因为他学科基础深厚,始终在引导学生;不像老师,因为他像个儿童,这也‘不懂’,那也‘不行’,总是在恳求孩子们的‘帮助’。”的确,孙双金这种将自己“变矮”“变小”的教育智慧,使学生拥有了更多的学习权利、更广阔的创造空间,师生关系也达到了高度的和谐。

许多教育界同仁都知道,孙双金是从一篇篇的课文教学——以公开课为主要舞台的“正统”语文教学里“杀”过来的。然而,他敢于向自己发问、发难,甚至干脆地否定自己曾经很成功的课例,在新的教育感悟下从头再来。他曾在一次聊天中,对同为省语文特级教师的管建刚说:“虽然我是从公开课一步步走过来的,但我看当下流行的一篇课文两节课的教学是行不通的。小学还是要以大量的读、背、积累为主。”因而,北小有了《12岁以前的语文》校本教材。

“在儿童语文学习的黄金时期,他们应当接触最美好的语言。”孙双金觉得,现在的语文课本中绝大多数内容都属“非经典”,而汉语重在吟诵、涵咏、感悟、回味,所以必须返璞归真,用国学经典以及经典的古体诗歌、现代诗歌、儿童文学为孩子们补充“细粮”,练就扎实的语言、文化“童子功”。如今,全国已有十几个省200多所学校加入“12岁以前的语文教育联盟”,并连续举办了两届“12岁以前的语文”高层论坛。

为了使教师们更好地利用这套校本教材,孙双金通过“儿童诗”“儿童论语”“走近李白”等讲座、示范课,重构语文课堂。同时,他还组织教师开展国学、儿童文学课堂教学比赛,并且请来了方素珍、梅子涵等专家指导。孩子们在校本教材的浸润下,有了很大的变化。有个家长说:“我的孩子以前买衣服非名牌不要,自从读了校本教材上的‘衣贵洁,不贵华’之后,再也不要买名牌了。”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前几日,孙双金在六(3)班倾情执教了一节《李白与美酒》。学生张予安笑着说:“我们的校长很可爱,他一站在讲台上,就显得特别沉稳、大气,而且让我们觉得很温暖。”同班的张可函则说:“我三年级就开始写诗,孙校长还专门与我单独谈过关于诗歌创作的事。今年我出了诗集,他还为我写了序,鼓励我继续创作。”

在孙双金的职业生涯中,获奖无数,但在他心中一位江西小学生在公开课上为他颁发的“最佳老师”奖分量最重。“虽然,那只是一张五角星形状的纸片,但那四个童真的字却永远定格在我的心里,并激励我不断地前行。”

做教师成长的领跑者

“我要求我们的领导团队做领跑者。”在孙双金看来,这是北小最重要的管理理念之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北小倡导“课程自由”,鼓励每位教师在达成国家规定的课标之外,积极创造属于自己的课程。为了身体力行这一理念,孙双金利用暑假,在图书馆遍览了所有关于李白的书籍,在此基础上开发出自己的《走近李白》系列课程。在他身先士卒的影响下,北小的教师们各具特色的个人课程不断涌现:安颖莹的《儿童诗创作》鼓励孩子们创作自己的诗歌,让他们充满灵性的语言自然地生长;朱萍的《绘本作文》让儿童绘本成为触发孩子们自由想象的载体;王淼的《水墨画》让孩子们在山水花鸟中品味高雅、怡情养性;支名瑗的《小古文》让孩子们拥有更多的时间浸润于国学经典、诗词歌赋……

“其实,开发属于教师自己的课程,对于我们来说并非易事。”支名瑗对记者坦言,除了要在课程编排、设计等方面花去大量精力以外,更多的压力来自应试的挑战。她说,为了在自己班上做小古文课程全学段实验,国标语文课本的教学时间被压缩至一个月,学生大多数时间都在背诵《弟子规》《千字文》等古代蒙学教材。“当我们班孩子的语文成绩不太理想时,我有点沮丧,但是孙校长一直鼓励我将实验坚持下去。他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的成长会给我们最好的答案。”

朱萍是孙双金正式的“签约徒弟”,现已成长为特级教师。她最佩服的就是孙双金的执著。“尤其在教科研方面,他有一股‘轴’劲,要做就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好。”正因为如此,在教师眼中他是严厉却不乏温暖的。

“培养青年教师一定要沉到课堂,沉到具体的环节,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磨’。”孙双金如是说。在课堂教学上,从结构、语言、问题到课的内在张力,反复打磨;在论文写作上,从文章大标题到小标题,从案例选择到语言运用,反复修改。如今,磨课、磨文已经成为北小教研的“经典项目”,北小也已成为名师成长的摇篮。

这些年来,孙双金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已融入到平时的点滴中。早餐时间,他常常手捧早餐,微笑着和青年教师相对而坐。于是,一次次微型的语文研课、磨文活动便在餐桌边悄悄展开了。渐渐地,青年教师争相“占领”孙双金对面的座位,利用早餐时间与他进行一次次高效的思想交流、观点碰撞。这已经成为北小校园里特有的“早餐文化”。

“用梦想去点亮人生,激发教师的巨大热情;用文化去滋润精神,丰富教师美好的情怀;用智慧去开启智慧,让教师的人生更敞亮;用才干引导才干,让教师的人生更精彩。”在孙双金看来,成长是生命的舒展、心灵的自由,培养教师首先要在他们心中播下一颗有梦想、有追求的种子,“道而弗牵,引而不发,循循善诱,也是一种智慧。”

【记者手记】:

当记者来到孙双金的办公室展开访谈时,他正在为第二天要上的《李白与美酒》做着准备工作。翻开教案可以看到,两课时的教学内容一共容纳了6小部分:酒仙美名的由来、得意时饮酒、交友时饮酒、失意时饮酒、饮酒的N点理由、饮酒后升天,每个小标题后都列举了有关诗歌,并精心设置了讨论题。他告诉我们,按照计划,接下来的专题还包括《李白与朋友》《李白与名川》《李白与送别》《李白与旅游》……不难想象,每一个专题都要求教者在课前占有大量的资料,它对教者的文化积淀、文学品位、思辨能力等情感和智慧的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采访中,孙双金坦言,作为校长,平日里很多时间都被行政事务占据着。他调侃自己是“上班时间做校长,下班之后做语文老师”。查阅资料、开发课程、设计教案,大都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孙双金对古诗文研究和语文教学的热爱可见一斑。

从“情智教育”到“情智管理”,“情”与“智”在孙双金的实践中交融共生。他强调,无论是教育还是管理,都应将“人”置于首位。正因如此,他关注人性,更遵循人性,北小一幕幕生动的教育情景让我们感受到教育的“温度”。

(李旭)

【对话】

记者: 如何理解“情智教育”?

孙双金: “情”可以解读为情怀、情感、情趣,课堂教学要有情趣,做教育要有情怀,对教育事业要有深厚的情感。儿童处于情感的萌芽期、生长期和发育期,因此“情”是第一位的。“情智教育”,发乎情,促乎智;以情启智,以智冶情。追求情与智的交融、和谐共生。“情”和“智”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不是割裂的。“人”,一撇一捺一定有一个交叉点,交叉点就是情智共生,情智共融。“情智教育”就是希望教育者用自己丰富的情怀和灵动的智慧,营造出情智共生的教育场景,促进儿童情智和谐发展。

记者: 为什么推出 《12岁以前的语文》校本教材?

孙双金: 我曾经把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根的知识”,一种是“叶的知识”。“根的知识”是能再生的,“叶的知识”是不能再生的。当下,很多学生学了很多“叶的知识”,做练习、背概念……过后就忘了。而“种子的语文”是可以生长的、并且为一辈子奠基的。目前的小学语文课本大部分都是白话文选文,忽视了在我国文明进程中占据时间更长、更加经典的古文。《12岁以前的语文》校本教材,在完成原有国标课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基础上,加大了国学经典、诗歌经典和儿童文学经典的教学内容。童年是人的语言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应当教给他们最美好的语言,使他们通过涵咏、吟诵、感悟和积累经典文本,打下扎实的语文“童子功”。

【另眼看他】:

孙双金的气场,第一是在课堂上:“跟随孙双金学语文”,是许多学生家长送孩子上学时的期盼和热望;第二是在校园里:他非常注重以文化人,注重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使得“走情智教育之路,育情智共生之人”成为师生们的共识,成为“北小人”的生活方式和日常状态;第三是在校园之外:借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孙双金有自己的 “粉丝”“粉丝团”。一位名师,要从风格走向流派,从个体走向群体,从地域走向全国,一定的“粉丝”量是必不可少的。孙双金提出“12岁以前的语文”,登高一呼,应者云集,也可见他在小语界的影响力之大。

——省教育学会会长 杨九俊

孙双金是一个思想者,他的思维常常很独特。他的教学思想以及对教材的处理方法往往很独到、很新颖。一个真正的教育家既是思想者,又是实践者。孙双金的可贵就在于他始终没离开教学第一线。相信他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收获的将是更多的“双金”。许许多多“双金”最终将铸成“一金”,那就是教育家!

——著名特级教师 于永正

编辑:汤雯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