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校 > 正文

南审:一部“两位教授与31位本科生”的作品

作者:王妍妍 徐紫妍 发布时间:2015-09-11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通讯员 王妍妍 徐紫妍)“其实这本书最重要的作者,就是最后这位——‘等’。”南京审计学院喻一文教授站在台上,举着手中刚刚出版的50.5万字的《收入分配行为与政策》,封面上写着作者:樊明 喻一文 等/著,旁边是“两位教授与三十一位本科生的作品”。

这是关于这本书的专题报告会,13位参与其中的本科生代表分别就其中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简要汇报。此前,他们还曾在北京举行了新书发布会。

这位最重要的“等”,由来自河南政法大学和南审的31位本科生共同组成。

“一年做成一本书,苦乐参半,只有心知”

历时14个月,前往全国31个省份,进行数万份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26293份……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樊明和我校喻一文老师的指导下,31位本科生付出大量心血,为这项研究奠定了扎实的数据基础。

“老师要求我们去看英文原版paper。”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连泽宇说,整个团队的运行都异常严谨和艰苦。“我们不分昼夜地去看英文文献,仔细计算每一个表格的数据,只要有一点问题,我们就会推翻重来,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我们的团队实行淘汰制,谁做的东西不能用或者谁不够努力,都会被淘汰掉。”耿瑞霞是南审参与该书写作的9名本科生之一,一年多的历程,甘苦自知。“项目伊始,我提出了一个‘年龄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方向,喻老师就交给我做了。”耿瑞霞花了整整半年的时间,进行了大量实证分析、计量分析——结果却因为“观点不是很新颖”,被无情淘汰了。

“大概喻老师一直看着我成长起来,不太舍得吧,后来又另外交给我一个专题,要求我在10天内交出成果,否则就被pass。”接下来的10天,耿瑞霞几乎没有睡过觉,就这样不停地看文献、找资料,“当时还在准备考研,真的很辛苦。”

天道酬勤。后来,耿瑞霞顺利通过了喻老师的考核;再后来,她又以超高分被中国科学研究院录取。

她在书后的感言中写道:“一年做成一本书,苦乐参半,只有心知。在参与写书的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与同学探讨、与老师交流,我收们获了许多日常学习中得不到的知识与经验。两位老师教会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思想。”

“一年的历练,我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发现成长是可以触摸的。”韩伟说。

“有些事情,只有你努力去做了,才能知道它到底会有什么意义。”陈丽说。

“这部书仿佛在时光里铸成一座碑,它给人不一样的视野,从此我摸到生命中更深层次的东西。”米洁琼说。

“很幸运一名本科生成为一部学术专著的作者之一,让我感受到思想和发现的魅力。没有人注视,也要努力成长;有许多眼睛,藏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孙曼菲说。

……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学生,在这一年多里,都有了相似又独特的成长。

“这31同学能够坚持下来实属不易。在做调研的一年期间,他们不知看了多少著作,查了多少数据,多少个晚上不眠不休。虽然付出很多、成本很大,但最后的价值、意义也是相当值得的。”报告会上,喻一文说。

“师生间最好的关系是相互成全”

其实,这已经是樊明和本科生共同出版的第五本专著。喻一文和樊明本是南京大学77级的同班同学,一个宿舍里躺了四年,后来两人又差不多时间赴美留学。有时谈话,常言及教育问题,“中国的教育问题甚多,上课教师满堂灌,考试大多靠记忆,学生多不知批判,不知创新。”后来又都回国,谈得多了,两人最后达成共识:谈教育比如做教育,做比谈更有意义。

南审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王洪亮主持活动时说,和喻一文老师吃饭,最常聊的就是关于这本书的话题,各种课外的指导更是常事。而樊明老师更是少有的、对研究异常执着的“学术狂人”。带领几十名本科生进行如此大范围的调研并进行指导,两位老师的辛劳自不必说。

但他们觉得,“最好的师生关系并不是老师无私奉献,而是师生相互成全。我们和我们的学生就建立了这样的关系,我们很享受。”

“看到同学们从外地回来,个个晒得黝黑,却带回了厚厚的问卷;看到每个人在开书仪式上拿到面前的书,一点一点地打开;看到大家带着自己的成果,走上中国经济学年会;看他们今天一个个走上讲台,自信地阐述书中的观点……我真的很感动,也很欣慰。”整个过程中,樊明为无数这样的瞬间触动。

南审同学们的记忆中,“痛苦”的事儿多,快乐的事儿更多。“我们早上有时候真的很困起不来,老师会买好早餐叫我们起床。有次去上海调研,每走一段距离,王洪亮老师就会点一次名,真的很贴心。”

“可能现在中国教育的问题很多,但我们并不缺少提出批评的人,而缺少的是缺乏实践、不做实际的努力去改变的人。当然,改变的方式有很多,像我这样带着同学们出书的也仅仅只是其中一种。我也只是想通过我自己这样做,去以我自己的方式为中国的教育提供一点微薄之力。”接受新闻中心采访时,樊明说。

喻一文同样认为,“本科生做学术研究,或许专业知识储备不够,研究成果还需进一步完善,但是这本书更多地是给同学们一次锻炼的机会。教会他们如何学以致用,以经济学的视角看待社会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后记”中,两位推动者“希望有更多的老师加入,共同推动中国的创新式教育,只有能大规模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中国的教育才算真正成功。”——他们都希望,这不止是“两位教授和31位本科生的故事”。

编辑:沈大雷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