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校 > 正文

江苏农林职院教师“求学”记

作者:吕玉婷 郭海红 发布时间:2017-04-12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吕玉婷 通讯员 郭海红

  方应财是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风景园林系一名“85”后教师,2014年硕士毕业后走上教学岗位。在最初的一年多里,尽管工作兢兢业业,耐心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他却总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专科生学习园林建筑,实践操作极为重要。可我在校读研时学的是理论分析研究,对手工一窍不通,这怎么教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让方应财苦恼不已。

  2016年1月,方应财偶然结识一位年逾七旬、曾常年从事园林古建筑施工及红木家具生产制造的手工匠人——陈广财。他当机立断:拜师学艺。

  得知消息后,校方给予大力支持。同年3月,学校正式聘请陈广财担任指导教师,并为师徒俩专门开辟一间“手工作坊”。“陈师傅周一到周五都在作坊里,不仅我跟着他学技艺,学生们的课堂也搬了进来。”方应财告诉记者,向师傅学到的不只是手艺,更令他敬佩的是师傅身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园林建筑手艺没有两三年的积累是学不好的。希望有朝一日,我能在课堂上将这门技艺传授给学生们。”

  方应财的案例是该校重构教学模式的缩影。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俞卫东告诉记者:“国家提出要培养‘大国工匠’,高端技能人才的地位得到更加重视。但从书本到书本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技能人才的培养。”为此,该校大胆突破原有课程模块,全程重构教育模式,实行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理实一体的项目化课程。

  事实上,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打通理论与实践界限、校企联合培养的教学模式在省内各大职业院校并不少见。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实施教学模式改革的主体率先对准教师。“要想把学生培养成真正适应社会和时代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必须从源头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俞卫东说。于是,全力支持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深入生产一线学习专业技能,成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师资培养的一件大事。

  孙智远是该校引进的一名年轻教师。已是畜牧兽医专业博士的他,在上讲台为学生授课前,学校给他安排了一次特别的海外之旅——到法国留学3个月。“与其说是留学,不如更准确地说,是去农场养猪。”孙智远笑言。自2016年到法国诺曼底之后,他在高校上课仅1个月,另两个月都是跟着法国教授待在养猪场,从粪便处理、饮水到自动化管理,系统学习无抗生素养猪的具体流程与操作。

  这趟特殊的留学经历让孙智远受益匪浅。“以前在课堂上教的是理论,遇到具体的操作问题,自己都觉得‘腿发软’。经过在法国养猪场实地工作,上课时我底气更足,针对性也更强了。”据孙智远透露,今年5月,他还将结合自己的海外实践,面向全省养猪大户举办一期培训班,提升农民养猪技能和效益。

  “大学教师原本就有丰富的理论准备,走下讲台后,在实践中学习动手的‘硬本领’,这样对专业和行业的认识才会更深。”俞卫东说。该校到国内各类企业“做工”的教师不在少数,像孙智远这样赴国外生产一线“留学打工”的教师每年约有10人,留学时间数月至一年不等。学校不仅批假,还为他们提供充足经费,让其“体面”地外出进修。据了解,该校每年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约为380万元,其中用于教师出国培训的费用约180万元。

  今年2月,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兽医专业教师刘庆新从美国留学回来。他告诉记者,在美国的一年里,大部分时间他都待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兽医学院旗下的动物癌症研究中心,一方面从事犬类肿瘤生物分子标志物的筛选研究,另一方面学习动物牙科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出去一趟,一是学技术,二是学理念。”刘庆新说,目前国内对动物医疗还做不到与人类医疗一视同仁,因此,无论是医疗技术、医药开发还是医学理念都还存在很多空白。“如何将我所学到的技术和理念传授给其他老师和学生,以此推进国内动物医疗水平提升,提高兽医地位,这都是我回来之后想做的事情。”

  经历了知行合一的磨砺之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们的课堂发生了积极的改变,随之受益的便是学生,他们在实训中出真知、累经验、悟道理,专业技能得到极大提升。在前不久举行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上,该校学生在园林景观设计赛项荣获一等奖。2016年该校64个专业中,46个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其他专业就业率平均达94%以上。除自主创业外,该校绝大多数学生还没毕业就已被企业“抢走”。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