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关注 > 正文

江苏13个省辖市教育局长新年话发展(图)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2-10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编者按: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作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掌舵人”,各省辖市的教育局长们如何总结2014年取得的成绩,又怎样构思2015年教育工作发展大计?且听他们一一道来。

向着“更好的教育”不断前行

微感言

罗曼·罗兰说:“生命是一张弓,那弓弦是梦想。箭手在何处呢?”我们遇上了伟大的时代,时代又把我们放在“箭手”的位置上,这个角色需要凝视远方,放下顾虑,摒除犹豫,对准“更好的教育”这个追求发稳力、发准力。我很欣赏安徒生所说的“光荣的荆棘路”,因为通向更美好的事业和未来的道路从来都不是坦途,带着这样的信念,我们有信心创造更好的南京教育。

■南京市教育局局长 吴晓茅

2014年,南京教育围绕改革、质量、惠民三个关键词谋篇布局,取得了显著成绩。

深化改革推进事业发展。聚焦教育综合改革突破口,细化改革方案,形成9项22条改革任务。学前一年基本免费教育,幼儿园增量、创优、惠民三项工程,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中考和招生,校长教师“区管校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调整,中小学教育布局等改革事项渐次落地、梯次展开。

全面发展提升育人质量。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开展高中发展规划和课程建设督导评估,完善职业教育质量管控评价体系,学校办学质量有效提升。

民生保障落实教育惠民。健全政府教育救助机制,成立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实现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扶困助学全覆盖,1.2万名家庭困难学生得到资助。推进残障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义务教育阶段共接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7.88万人,公办学校入学率98.82%。69所学校试点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主城区开放率达77%。“名师公益大讲堂”面向社会开放,现场受众15710人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新增托管学校32所,新开办名校分校20所,名校兼并弱校9所。

2015年,我们将坚持以依法治教作为首要出发点,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教育质量,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一要学法知规,强化“契约”意识。契约性是现代教育体系和现代学校建设的重要特征,“契约”包括法律法规、制度规定、学校章程、发展规划等。一方面,教育有关政策规定、重大决策、重要事项、改革举措等要建立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寻求最大公约数,尽可能地获得绝大多数师生、家长、人民群众的认可,“契约”一旦形成,大家要共同遵守,同时要自觉接受社会各方监督;另一方面,作为教育管理者要熟悉和了解“契约”,知可为知不可为,按照“契约”约束行为、实施管理,增强“契约”认同感,让按“契约”做事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行为自觉。

二要重法立规,做到刚柔并济。依法治教就是要将“法治”作为管理起点,做到治教和办学不失法度,就是要给“人性化”管理立规,实现刚性管理基础上的柔性管理。要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并落实学校章程,巩固并深化“一主两翼”学校管理机制,形成按制度管理、按章程办事的办学规则。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有关招生、收费、规范办学的各项规定,保证政策贯彻不走样、规定执行不含糊。加快职能转变,更多运用法规政策、规划标准、公共财政、信息服务等手段引导支持基层单位和学校的发展。权责法定,各级要落实好权力清单制度和职责清单制度,厘清权力边界,不能有权就任性。

三要遵法用规,注重过程监督。要克服不出问题不管、出了问题严管的应急式思维,把依法治教常态化,树立注重过程监督、预防问题发生的法治思维,集教师与学生、政府与社会、媒体与家长多方力量共同营造依法治教氛围,共同促进教育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今年特别要强化两项工作:第一,教育督导,进一步完善督政、督学、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加大督导公示和问责力度;第二,第三方评价,加快建立第三方教育评价制度,通过开展第三方教育评价,强化教育发展、学校办学的过程监督。

努力谱写教育现代化新篇章

微感言

回望2014,无锡教育在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扎实前行:《无锡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条例》颁布实施,全市荣获五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再创佳绩,教育现代化水平列全省前茅……为2014“点赞”,是为了凝聚前行的力量,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无锡市教育局局长 陆卫东

2014年,无锡教育以提高教育公平度、优质度、满意度为目标,以抓改革增活力、抓公平促普惠、抓质量提内涵为重点,扎实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

抓公平促普惠。地方立法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4年1月16日省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批准 《无锡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条例》,5月1日《条例》正式实施,12月19日无锡市政府出台关于贯彻条例的实施意见,对各地政府和全社会贯彻《条例》,巩固提升均衡发展成效再作新部署、再提新要求。学前教育普惠公平水平再提高。全市投入3.2亿元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6所,新增学位9294个,29所幼儿园建成省、市优质园,20所幼儿园接受省、市优质园评估验收,建成15个市学前教育现代化镇(街道)。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加快步伐。全市公办普通高中全部实现市(县)区以上统一举办和管理,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深入推进,5所学校入选省第四批高中课程基地学校。

抓改革增活力。新一轮教育现代化建设初显成效。强化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综合得分位列全省第二。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深化开展。市政府成立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全市45个省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获批实施,10个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研究课题获省建设立项,第三批43家市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定点企业挂牌。教育治理水平优化提升。大力推进教育依法行政,成立市教育法律顾问团;制定无锡市幼儿园、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公共服务规范,推广实施基层学校公共服务标准化;出台在全市组织开展“名师志愿助学”活动的意见,组织中小学名师为学生、家长无偿提供学科答疑、成长指导等服务。

抓质量提内涵。市级统筹强化学校内涵质量建设。市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提升初中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组建首批12对市初中学校发展共同体,推动全市初中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大力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组织万名学生参加学业质量测试,有效诊断教育教学质量;初步建成“智慧课堂”“名师微课”等智慧教育应用项目,探索运用“云课堂”、翻转课堂、微视频等创新教学方式;全市获五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5年是无锡全面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年,我们将紧紧围绕教育现代化目标,着力完善现代教育体系、着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着力推进教育依法治理,努力谱写教育现代化新篇章。

着力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坚持率先、领先的目标定位,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进一步优化基础教育资源布局,加快现代教育体系建设,提升高等教育办学层次,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强化各级各类学校内涵品质建设,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着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推进公办学校多形式办学,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环境,强化民办教育依法管理。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做好招考改革相关工作。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探索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实行以市为主统一笔试、以县为主统一面试的中小学新教师招录机制。

着力推进教育依法治理。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教育法律顾问团建设,强化发挥教育督导职能。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完善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以及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校理事会和家长委员会等参与管理和监督的学校运行机制。巩固教育热点问题治理成效,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在现代化征途上构建未来

微感言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最具有“未来”属性。教育必须着眼未来,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和创新人才;教育又决定着未来,越来越成为国家昌盛和民族繁荣的决胜因子。面对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教育更应该呼应时间的节拍,更应该在构建 “未来”中发挥重要作用,更应该走在现代化的前列。

■常州市教育局局长 丁伟明

回望2014,我们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留下了厚重的脚印。

我们拉开了学校建设的大序幕。全市实施中小学建设项目44个。出台了《常州市加快市属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

我们书写了教育信息化的新篇章。“数字化学习实验平台”“基于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教育云平台”“青果在线虚拟实验室”等一大批项目通过立项并进入实施。

我们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新旅程。探索招生制度改革,市区三所重点高中尝试自主招生;探索学制改革,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12年一贯制新型实验学校;探索多元化办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办学项目正式签约;探索评价改革,尝试与第三方教育评估与研究机构合作开展学校发展评估。

展望2015,我们将以推进教育现代化为统领,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重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创新制度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关键,努力让常州教育更加公平,更具品质,更主动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每个个体的全面发展。

以公平为指向,整体提升发展水平。加快学校布局调整和现代化学校建设。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所有辖市区建成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

以信息化为引擎,带动教育现代化。推进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二期建设。推进以数字化学习为核心的智慧校园建设,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争取达到90%以上,中小学基本实现“班班通”,部分学校实现校园内无线网络全覆盖。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步伐,提高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水平。升级 “常州终身学习在线”,建好各辖市区“终身教育在线”子站,建成5-6个数字化学习先行社区。

以管理为重点,突破改革关键环节。积极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探索名校长培育机制,开展校长职级制试点工作。继续实施学校主动发展战略,调动学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招生制度改革,完善民办初中考试招生办法,取消高中择校,支持部分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开展自主招生试点。

以质量为核心,全面深化素质教育。积极利用高校资源,创新研训方式,提升教师队伍素养。强化教育科研,积极推介我市国家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加强教科研成果的转化。提升课程品质,扎实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各项工作,制定出台全市学校课程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建立学生成长指导中心运行标准和考核办法,提高指导中心专业化水平。

以惠民为目标,服务市民终身学习。推进社区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组织开展各类公益免费活动。完善家庭教育体系,设计完善“家庭幸福课程”。继续实施好各项资助政策,携手社会做强 “牵手成长计划”“阳光助学爱心行动”等特色助学项目。

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微感言

面对当前艰难繁重的教育改革任务,我们既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信心,又要有严谨审慎的精心和细心;既要统筹兼顾地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又要鼓励支持基层学校勇于实践、大胆探索。我们坚信,只要紧紧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只要积极呼应群众教育需求,徐州教育一定能在改革转型中迈向更高的境界!

■徐州市教育局局长 张德超

2014年,“改革”成为徐州教育最受人瞩目的关键词,也是推动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迈进的最强音。

一年来,我市教育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市教育局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三重一大”、为民办实事的目标任务,积极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明显成绩,以大市为单位全面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国家级验收。积极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实施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三区同建”,加固重建中小学校舍72万平方米,新(改扩)建学校40所、幼儿园130所,创建省优质幼儿园32所、三星级以上高中4所、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3所,不断满足群众对优质资源的需求。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实施“学讲行动”,举办研讨课、观摩课、赛课1626节次,探索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路径。广泛开展“责任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师德规范、师爱传播、师能提升、师心温暖、师风弘扬五项工程,搭建起集培养、管理、考核为一体的教师综合发展平台。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采取“政府政策支持、企业投资建设、学校持续使用”模式,中小学校全部实现宽带进校,镇及以上学校实现校园网站全覆盖。加强 “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推进“微课”课程化,实现网上“微课”资源学段、学科、知识点全覆盖。推进网络资源共建共享,三星级高中、示范初中、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校校拥有网络资源,名特优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人人上传网络资源,形成“一县一品”“一校一品”格局。强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完善网络集体备课方案,市区中学和县区城区及有条件的乡镇学校实行网络集体备课。推动网络协同教研、城乡学校网上结对,提高微课程、精品课资源库等优质资源利用率,促进各类教学应用平台普遍使用。重点探索办学体制改革。采取优质学校托管薄弱学校的模式,通过“名校带动、名师支撑、全局支持”,快速放大优质教育资源。全市成立了27个办学共同体和教育集团,区域教育均衡水平稳步提升。

2015年,徐州教育系统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教育现代化建设为引领,围绕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两大任务,凸显“综合改革”的中心工作,通过改革突破教育发展瓶颈、破解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是以“三区同建”为重点,打造“学在徐州”教育高地。按照“存量提质、增量保优”的思路,在实施中小学布局优化、校舍加固重建等项目的基础上,加快省优质幼儿园、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和三星级以上高中创建力度,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二是以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努力突破编制瓶颈,变“单位人”为“系统人”,破解总量超编和结构性缺编的矛盾。出台《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工作的意见》,通过均衡师资缓解“择校热”。三是以办学体制改革为重点,放大优质资源总量。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实践探索,引进社会力量投资办基础教育,充分发挥优质资源辐射带动作用。四是以创新评价体制为重点,激发教育发展活力。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监测评估。

学校责任、核心素养与大数据

微感言

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在学校是一名学生,同时也是家庭的成员、社区的成员。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但是目前学校对“教育”所承担的责任过多过重,许多应该由家庭以及社会完成的教育内容也都被划归到学校教育中,学校教育功能被泛化。我以为,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合力育人,学生才能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苏州市教育局局长 顾月华

明确学校教育的责任边界。我们必须承认学校教育功能是有边界及限度的,这是因为:第一,学校教育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进行的教育,不可能解决学生健康成长中的所有问题,只对学生发展负有限责任;第二,学生的健康成长有赖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责任主体的协同互动,学校教育是三方合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非唯一;第三,学生发展受遗传、环境及主观能动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只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并非决定作用。为此,需要加快《学校法》立法进程,明确学校、家庭、社会的权利和义务,正确发挥不同教育形式的本体功能,真正使学校按照教育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系统培养、合力育人的理念,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世界各国在课程改革中强调的 “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趋势,正在悄悄推动构建适合区域教育实际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为什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第一,这是顺应国际教育改革潮流的迫切需要。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四大支柱,到经合组织概括的“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人与工具”三方面核心素养体系,再到欧盟倡导的“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数字素养、学会学习、社会与公民素养、主动意识与创业精神、文化意识与表达”八大核心素养,都为我们深化教育改革提供了可供参照的框架和方向。第二,这是弥补我国现行课程标准不足的迫切需要。我国现行课程标准重视对于课程内容的诠释,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和完备性,缺乏核心素养方面的内容,容易导致教育能力本位与知识本位的混淆。第三,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有利于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进一步细化,有利于基层一线教师开展行之有效的课程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估。

大数据在教育中的应用。大数据是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呈现体量大、关系复杂、价值大等特性。当前,各行各业都在捕捉大数据带来的机遇,我们没有理由不关注大数据在教育中的应用。

大数据应用必将给教育带来革命性影响,这是因为:第一,大数据应用有利于改变教育研究中对数据价值的认识,推动教育治理模式从传统的政策调研和观点式决策,向以多元丰富的证据为支撑的科学化决策转变,使教育政策更具前瞻性和引导性;第二,有利于推动教师从依赖以往的经验教学,转向依赖海量数据教学分析进行教学,使学习者对自我发展的认识从依赖教师有限理性判断转向对个体学习过程的数据分析,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高效学习;第三,学习者在各种学习系统中产生了大量的数字化学习记录,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教育评价和学习分析将从传统的经验性向客观性发展,让校长、教师能够更方便地获得每一个学生在学校中的真实信息,实施个性化教育。

提升竞争力 争创新优势

微感言

1920年,世界知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先生到南通考察教育,盛赞“南通者,教育之源泉”,发出了“吾尤望其成为世界教育之中心”的寄望。而今,我们要紧紧扣住“公平的南通教育、优质的南通教育、改革的南通教育、法治的南通教育、智慧的南通教育、国际化的南通教育、廉洁的南通教育、立德树人的南通教育”等八个关键词,接续优良传统,努力开创新常态下南通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不断光大“教育之乡”品牌。

■南通市教育局局长 郭毅浩

2014年,南通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对全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教育现代化市级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南通五所高校升格、更名,为服务地方建设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以集团化办学、结对共建和教育共同体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联合办学在市区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实施。南通教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市教育局依法行政和履职情况经市人大常委会评议为优秀。

2015年,南通教育工作的主题是“提升竞争力、争创新优势”,重点推进八个方面工作——

加强统筹协调,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加大教育现代化建设投入,加强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指导,组织开展教育现代化建设市级督导和监测评估,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提升各类学校办学水平,确保3个以上县(市、区)率先基本达到省定教育现代化建设指标体系,全市教育现代化监测综合得分达到80分以上。把智慧教育作为打造南通教育新优势的突破口,创新发展理念,集成国际、国内领先的设备技术搭建智慧教育基础设施体系。通过实施数字化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研发工程、新一轮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等“三大工程”,努力实现全市70%的学校达到数字化校园市级标准。

强化机制保障,促进教育公平。加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建设,有序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流动,重点提升集团化办学、结对共建和教育共同体建设等联合办学工作绩效,发挥参与流动的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整体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巩固提升残疾儿童少年15年免费教育成果,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各类群体平等受教育权。

完善教育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现代职业教育、社会教育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市级学前教育现代化乡镇(街道)创建评估工作,新建普惠性幼儿园30所以上。出台我市《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及相关政策措施。建立南通市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

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推进中小学“八礼四仪”养成教育,全面实施《南通市中小学德育三年行动计划》。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健康、个性发展。以校园足球为重要抓手,大力推进阳光体育运动。改进美育教学,推进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美育工作机制,举办全市第六届中小学生校园艺术节,召开中小学艺术教育现场展示推进会。

抓好队伍建设,培养“四有”好教师。创新师德教育,提升建设水平。完善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制度。继续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加快构建多层次的教育人才梯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助推新一代南通教育代表人物成长,新增15个名师工作室,建立市级专项经费资助制度。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出台我市《鼓励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指导意见》。

突出关键环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新模式、新机制,启动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实施的试点工作,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师范生免费定向培养机制,探索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培养培训模式。研制南通市中等学校考试招生方案,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进简政放权和内设机构改革,完善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院校、教科研机构、教育行业协会、专业学会等成立社会性评估组织,积极参与教育质量、办学水平、投入绩效等评估,探索管办评新机制。扩大教育开放合作,全面推进天津大学与美国密西根大学在通合作办学工作。

推进依法治教,提升教育治理能力。依法履行教育管理职责,强化教育督导职能,健全和完善督政、督学、监测评估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完善市、县、学校 (联合办学体)三级责任区督学制度。统筹推进平安、法治建设,将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执教落到实处,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巩固教育成果,实施党建强教工程。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创新党组织负责人培养培训机制,实施党建工作结对带教青蓝工程。组建学校(单位)党建工作督导组,实施党建工作专项督导。落实学校(单位)党建工作述职制度、群众评议制度。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组织主体责任、纪检监察部门监督责任。

教育改革发展,任重而道远

微感言

教育发展的进步牵动的是教育梦想的实现。在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我们不能让梦想变成简单和重复的方程式。教育现代化是让每一所学校都能实现个性彰显和文化积淀的梦想,是让广大师生都能实现誉满桃李和全面发展的梦想,是让群众百姓都能实现优质共享和平等竞争的梦想。因此,充满荆棘的教育改革发展之路,我们任重而道远。

■连云港市教育局局长 王家全

回顾2014年连云港市教育系统工作,主要有两点感受。

第一是惊喜。2014年秋,新海实验中学陈柯羽等六位同学,代表江苏队出战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全国总决赛并摘得桂冠,展示风采的同时也折射了连云港丰厚的教育和文化底蕴。

第二是进步。一是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在2014年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评估中,我市继续保持在苏北的领先地位。二是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以往,学前教育一直是我市教育体系的短板,通过几年的努力,在2014年有了重大进步,全市七个县区中有六个县区接受或通过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评估验收。三是各级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主城区推行义务教育优质学校集团化办学,组建新海实验中学等5个教育集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18个专业获批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创建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3所、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2个。四是教师队伍建设。全市教师专业能力得到长足发展,近40名教师获全国、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获省教师基本功、优质课竞赛一等奖人次继续增多,农村师资培训工作得到有效推进。五是人才培养工作。我市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全面锻炼和提升,参加学科竞赛获省一等奖以上奖项109人次,在南京青奥会上我市参赛学生获得2枚金牌。六是中小学办学条件。全市加固改造、新建重建中小学校舍45万平方米,一批新校建成投用,新建、改(扩)建幼儿园52所,全市中小学国家教育信息化达标率达72%。

2015年,连云港市教育工作将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落实省市共建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协议,按照省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和监测评估报告,认真分析现状,明确分阶段达成目标,分层次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二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积极推行“选课走班”制度,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实现突破。广泛开展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和设计活动,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探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机制。

三是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优质资源。启动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区创建。强化在连高校产学研合作,增强高校为我市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四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入开展“八礼四仪”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德育实践体验等系列德育活动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五是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决禁止在职教师进行有偿家教。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全面推进“连云港市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不断提升乡村教师专业素养。六是积极改善教育民生。强化各种资助政策执行力度,健全资助体系,实现各级各类资助全覆盖,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补尽补,应贷尽贷。加大推进依法行政力度,全面推进政务、校务公开。

全力提升新常态下“学在淮安”品牌建设水平

微感言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要实现区域教育的“升级”,就必须大力推进依法治教。作为教育人,我们应积极转变观念,增强依法行政意识与能力,以法治方式推进和保障教育改革,以法治思维解决办学体制、教育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只有将依法治教落在实处,我们才能使教育改革突出重围,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淮安市教育局局长 朱亚文

2014年,淮安着力做强“学在淮安”教育品牌,教育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在苏北率先以市为单位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认定,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8个实验区之一。

教育现代化推进有力。按省优质园标准新扩建幼儿园40所,按省教育现代化标准提升100所农村中小学装备水平,改造校舍42.71万平方米。6个县区接受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现场评估验收。教育公平有效保障。集团化办学扎实开展,做到优质资源广覆盖、集团管理一体化,全市在优质校就读中小学生超过80%,2443名教师参加轮岗交流。“校园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成效显著,A级食堂比例从2013年的57.7%提升到82%。教育资助在全省绩效评估中获 “四连冠”。素质教育再创佳绩。全省学校国防教育推进会在我市召开。学校体育艺术教育扎实开展,省十八运青少部比赛获奖数列全省第五、苏北第二。

基础教育方面,加强学生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式学习,促进师生互动、学教结合、全面发展。职业教育方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在“做中学、做中教”,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加强师德师能建设,评出淮安“十大师德之星”,组织市级以上教师培训1.4万人次,出台《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管理意见》。“学在淮安”影响持续提升。淮安开放大学规划建设,成立幸福教育研究会,承办全省首届幸福教育论坛,出版《学在淮安》。

2015年,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淮安市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着力打造教育现代化建设升级版,不断提升“学在淮安”品牌建设水平。大力推进依法治教。以法治方式推进和保障教育改革,以法治思维解决办学体制、教育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督促各地各校严格依法办学,开展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验区建设,创建100所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投入,力争创成现代化先进校100所、先进乡镇(街道)30个。全面完成校安工程三年规划任务,积极开展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作,建设一批全省全国有影响的特色品牌学校。加强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大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县区创建力度。推进教育资助,健全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关爱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培训重点向农村教师倾斜。加强名师队伍建设,发挥新职称评定政策导向作用和省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教师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加强教师校长轮岗交流、城乡教师挂职支教工作,推进教师“县管校用”改革,均衡配置教师资源。增强教育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职教基础能力,着力培养具有淮安地方特质的技能型人才。加快淮安综合性大学筹建步伐,完成淮安开放大学主体工程建设,创建10个省市级社区教育中心,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扎实做好帮扶、节能、生态建设、提议案办理等工作,为淮安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奋力开创教育现代化建设崭新局面

微感言

于一国,教育兴则国强;于一域,教育兴则域盛。新常态下的盐城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仍需以“强基”为本,大力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仍需以“公平”为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满意度;仍需以“质量”为魂,全面丰富教育的内涵和底色。遵循法治的要求,坚定改革的决心,努力谱写“活力教育、优质教育、和谐教育、幸福教育”新篇章。

■盐城市教育局局长 殷勇当前,盐城教育现代化建设和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创建工作正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学校资源布局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教育发展体制机制亟需理顺优化,师资队伍整体力量还比较薄弱,学校内涵建设水平和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还有待提升,对此,我们将采取更有针对性、更富实效的举措全面加以突破。

以教育现代化建设为主线,打造均衡发展升级版。大力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改薄”工程,年内力争50%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现代化办学标准。突出做好各地县城地区教育资源规划、布局优化和新校建设工作。

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引领教育优质发展新常态。加快推进农村乡镇幼儿园独立法人资格认证,进一步优化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格局。大力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建立全市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组建各类产业职教集团,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发展。严格中小学教师准入制度,以“县管校用”为导向,常态化开展城乡、校际校长教师交流。加快推进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赋予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组织开展全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改革中考体育测试方式,研究探索“艺术进中考”。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构建中高职、本科衔接融通的人才培养“立交桥”。规范民办教育办学行为,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增强教育持续发展内生力。加大公办幼儿教师和义务教育学校音、体、美、信息技术等紧缺学科教师招录力度。继续大力实施“双提”工程(提升学历、提升能力),加快构建形式多样、覆盖面广、实效显著的教师培训新体系。鼓励城市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开展结对帮扶,促进城乡教师共同成长。

以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新提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态文明教育、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和“三节三爱”“八礼四仪”养成教育。大力实施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推进初中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和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开展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四项工程”,积极推进盐高师、阜高师两校整合升格办学。

以行风师德建设为抓手,构建教育和谐发展好生态。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广泛开展向邵海霞、廖丽君、“彩云妈妈”等先进典型学习活动,推动“劳模精神”进校园,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好”教师。

在“改革”之路上奋勇前行

微感言

教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民生,承载着千万家庭的幸福和期盼。如果教育是一碗水,那么,教育行政部门就像那个端着水的人,应尽可能将这一碗水端平,努力实现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扬州市教育局局长 夏正祥

2014年,是扬州教育的“攻坚”之年。全市教育系统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50项重点工作和50项重大活动。

攻质量之坚。坚持“常规管理百校行”,学校精致管理再上台阶。4000多名农村学生和1200余名初中学生分别进城下乡互动体验。中小学生“阅读工程”全面实施。市职业教育集团揭牌成立,中职招生完成省教育厅下达计划的112.5%,其中企业订单培养、定向培养专业比例为71%。

攻队伍之坚。新一轮师德师能建设双“百千万”工程活动全面开展,市教师培训发展中心实质性运作。两位教师上榜“中国好人”,市教科院朱雪梅老师主持和参与的课题荣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攻民生之坚。编制完成中心城区中小学及幼儿园布点规划,出台市区新建居住区教育设施配套实施意见。“公办中小学招生择校环节操作规范”得到落实,广陵区、蜀冈—瘦西湖风景区小学招生实现“零择校”。15所中小学生学习辅导站全年免费辅导学生1.1万人次。

攻作风之坚。党员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深入,开展“四减一提”专项整治,压缩会议、文件、检查评比和培训活动22%。

当然,有些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如教育热点问题的压力依然很大,“择校热”、教师有偿家教等问题的关注度依然很高。教育经费投入的压力依然很大,尤其是新一轮教育现代化和学校标准化建设需要更大的投入力度。

2015年,扬州教育将在“改革”之路上奋勇前行,突出“实”字。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新建与创优齐抓,新建中小学11所;编制《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善办学条件项目规划》,推进城区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再新创省三星以上普通高中2所,使在省三星级以上高中就读的学生比例达93%;加强市职教集团建设,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积极强化队伍建设,致力名师打造,实施新一轮师德师能双“百千万”工程活动;组织100名以上省、市特级教师到基层学校支教、送教、送研;实施教师幸福工程、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改革。切实破解热点、难点问题,建立中小学及幼儿园配套建设的约束机制,强化用地管理;将热点普通高中70%的指标生分配到所有初中学校,在缓解“择校热”上尝试新动作;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现代职教体系改革试点。推动落实政府责任,落实公办幼儿园及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新标准;争取政府增加教育投入,落实“三增长”;确保持有市区居住证的人员及其子女100%安排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入学,平等参加中考升学。持续加强作风建设,推进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加强依法治校,聘任市直学校法律顾问。

推进教育生态式科学化发展

微感言

回顾我们的改革历程,我深切地体会到教育局长要真心做一名教育改革的担当者、设计者、推动者和领路人。即要有改革的担当,要有智慧的设计,要有扎实的实践推动,要有率先破冰的勇气,以实际行动带头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将改革向纵深推进。

■镇江市教育局局长 赵珏

在去年底揭晓的全国第四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评比中,镇江市教育局与北京市教委、成都市教育局等11家单位同登优胜奖光荣榜。可以说,2014年镇江教育是从创新中寻求发展和突破的。

教育现代化建设持续推进。所有辖市区均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验收。丹阳、扬中和润州3地进入省首批17个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省级现场评估区域行列。

素质教育取得积极成果。承办省第四届学生阳光体育节,获团体总分第一;大一新生体质测试位居全省第二。职业学校学生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8个一等奖,创镇江历史新高。

教育综合改革产生积极影响。实施幼儿园非事业编制教师人事代理制度,学前教育改革入选全国教改创新案例候选名单。自主管理试点学校由3所扩大至27所。成立校长发展学校,创造性开展机关干部“进校服务日”“教师社区服务日”活动。全省首家建立学前教育专项督导体系。

教育民生服务谱写新篇。改扩建幼儿园18所,新增学位4900个;成型幼儿园中省优质园占比、省优质园万人覆盖率等重要指标,均名列全省前列。严控择校“红线”,坚持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热点高中指标生比例超过70%;全面实行中职学生免学费政策,落实其他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应资助学生资助面达100%。

新的一年,镇江教育将加快实现优质均衡、队伍建设与素质教育的“三大突破”,为全市教育生态式科学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深入推进德育改革,形成“镇江好课堂”模式。促进不同学校在创设特色校本课程等方面进行实验,建立多样化、特色化的培养模式。

深化以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为重点的自主改革进程。着力构建管办评分离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成立信息咨询评价事务中心。进一步调动校长办学积极性,着眼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释放改革红利,激发机制活力。在学校自我评估的基础上,试行学校评议委员会。

着力提升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深化国家学前教育改革试点。加大特殊教育学校、随班就读学校资源教室基础建设,建立市级残健融合随班就读试点校6-10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普通中小学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大课程改革推进的力度。

完善镇江教育生态化、科学化发展体系。采取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等措施加强干部培养,对新任校长及新提拔干部强化跟踪指导。借助镇江市校长发展学校,加强名校长队伍建设,对市县两级 “骨干校长”和“优秀校长”的培养评选作出规定,逐步建立由“骨干校长”“优秀校长”到“名校长”的培养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试行校长职级制。

在更高起点上构建泰州教育发展新常态

微感言

哲学家冯友兰曾说:“每一个时代思潮,都有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成为讨论的中心。”当下,教育“新常态”的问题来了,如何认识并构建教育发展的 “新常态”,既大有作为,又不乱作为,应当成为新一年区域教育管理者首要面对并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泰州教育而言,“新常态”内涵就是尊重规律、解放思想、敢为人先、造福百姓,就是要实现教育价值的回归和教育内涵的超越。

■泰州市教育局局长 奚爱国

一年来,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学前教育优质资源进一步扩大,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迈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开放程度不断提升,教育现代化各项指标的序时进度全面达成。一年来,我们坚持转型发展,教育发展活力充分激发。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创建和学校文化建设工程大力推进,教育共同体、教育集团因地制宜蓬勃开展,教师合理流动成为常态,农民工子女就学享受“同城待遇”,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全面建成。我们坚持特色发展,泰州教育品牌全面塑造。素质教育“5+2”工程成效初显,“泰微课”优质资源共享工程建成精品,首期卓越教师培养工程完美收官,“泰州师说”教师全员网络培训实现全覆盖和一年一训,国家级《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验区工作和国家级安全教育实验区工作全面启动。泰州教育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基础。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十三五”规划的谋划之年,也是在更高起点上构建泰州教育发展 “新常态”的关键之年。我们将高举思想解放大旗,提振敢为人先气魄,努力谱写泰州“教育之乡”的新篇章。

始终坚持把高位均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随着所有市(区)创成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示范县(市、区),泰州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也将随之变化。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全面完成“改薄”任务,进一步拉近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办学条件的差距。另一方面,要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合理流动,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提升学校办学质量,促进学校多元发展,真正实现让泰州的学生在 “家门口”“上好学”的目标。

始终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工作的根本点。围绕打响“教育强市”品牌这一目标任务,以“区域推进、学校突破”为重点,引导学校开展教育“微创新”实践,推进素质教育“5+2”工程全面实施。强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加强教科研能力建设,在教学、教研、评价等方面拿出实招,打出提升教育质量的“组合拳”。同时,继续打造数字化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平台,开展学习效益评估,全面推进数字化学习。

始终坚持把体系建设作为工作的着力点。体系构建考验的是我们的战略眼光和思维谋略。2015年,有很多体系需要我们构建和达成,比如教育现代化目标体系、教育公平促进体系、终身教育体系、现代职教体系、教师培养体系、教育质量提升体系,等等。我们将引导和督促各部门、各学校站在更高层面上提高认识、通力协作、群策群力,争取善做善成。

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工作的突破点。改革从来都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结合。这两年,泰州教育改革创新顶层设计和整体框架已经完成,今后一个阶段,我们将重点改革教育管理方式,鼓励基层学校创新实践。推行机关干部联系走访基层学校制度,深入教育一线,靠前指挥并帮助学校特色发展。落实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意见,提升校长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优化教师绩效管理,鼓励聚焦教育教学的变革性实践。加强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让素质教育内容进试卷,推动学校减负增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用考试制度撬动素质教育。

努力提升教育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微感言

加强质量内涵建设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提高宿迁教育水平的必由之路。新的一年,我们将围绕“推改革、提质量、促公平、惠民生”,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道路上,开拓进取,砥砺前行,努力提升教育的优质度、公平度和满意度。

■宿迁市教育局局长 李公平

2014年,宿迁市紧紧围绕“提升质量”和“教育惠民”两大关键词,推动了各类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教育内涵质量稳步提升。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实现新突破。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20所,新增省优质园36所。宿豫区创建成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先进县。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取得新成效。省技能大赛获得奖牌93枚,奖牌总数比上一年净增16枚。对口高考技能考试过关率达97.1%,本专科达线率达98.3%,创历史新高。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新提升。构建名师培养体系,新增省特级教师22人。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师资流动工作,参与流动教师达2842人。

教育惠民工程成效显著。开工新建、加固校舍62万平方米。投入6928万元,新建、改扩建食堂3.5万平方米,解决57所学校午餐问题。全方位落实教育资助政策。

当前,宿迁教育改革发展仍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优质教育资源还不能满足群众“学有优教”的需求,“择校热”“入园难”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差距较为明显。

2015年,我们将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努力提升教育的优质度、公平度和满意度。

大力推进六项重点工作,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水平。推进中心城市基础教育布局优化工程,启动8所学校建设;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和教育基本现代化先进县(区)创建;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改薄”工程;加固、新建校舍50万平方米;深入实施中心城市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改造提升140所中小学幼儿园食堂,全面提升学生用餐保障水平。

深化两项改革,努力增强办学活力。深化民办教育改革。加大对民办学校的扶持和引导力度,促进民办教育健康持续发展。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出台我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加快推进构建符合宿迁实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推动三大发展,提升教育内涵质量。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整合学前教育资源,调整幼儿园布局。加强学校信息化和装备现代化建设,缩小城乡、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加快薄弱高中建设步伐,实施精致管理、精品办学。加快职业教育、社会教育内涵发展。紧扣地方产业结构设置专业,加快实训基地建设。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加大教育人才引进力度,加大名师培养力度,建立名师梯队培养人才库,不断提高教师队伍能力。

编辑:沈大雷

责任编辑:顾伟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