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关注 > 正文

这一年,我们的改革步伐坚实有力(图)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0-20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编者按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近年来,全省教育系统抓住机遇,以实施改革试点项目为抓手,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形成了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局面。回眸2013,展望2014,在“改革的春天里,我们再度扬帆远航”,本期关注栏目我们将聚焦江苏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一把手”和部分高校书记、校长,听听他们畅谈2014年教育改革发展新思路、新想法,敬请关注。

【回顾】

这一年,我们的改革步伐坚实有力

——2013年江苏教育全面推进改革发展综述

孩子们在均衡教育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

司伟 摄

推进部省共建,教育现代化呈现新局面;注重内涵建设,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突出教育惠民,教育公平取得新进展;深化改革开放,教育活力逐步增强;服务经济社会,教育贡献度不断提升……回眸2013,我们发现,这一年江苏教育改革的步伐坚实而有力。

向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迈进

2013年5月18日,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会在苏州召开。会上,江苏省省长李学勇与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签署《共建教育现代化试验区协议》,部省合力打造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升级版”。袁贵仁表示,“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教育现代化试验区,就是希望江苏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破解教育改革发展难题。”

作为全国最早提出和探索实践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省份,江苏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启动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以来,经历了试点探索、区域推进和全面提升3个阶段。随着以县(市、区)为单位的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建设水平省级评估基本完成,我省教育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详细>>

【展望】

以奋发有为的精神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 沈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根据中央部署,结合江苏教育实际,对我省加快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也提出了明确要求。2014年,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不断加深对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居安思危、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尊重规律、统筹谋划,以奋发有为的精神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促进公平,以改革提高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以教育现代化为统领。 江苏教育正处在建设教育强省、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时期。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始终高举教育现代化这面鲜明旗帜,紧紧围绕《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 (至2020年)》,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加快教育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大力推进省部共建教育现代化试验区,加强示范区(点)建设,支持其深化改革,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发挥“窗口”和“试验田”作用。真正做到以教育现代化统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详细>>

【观察】

2013,江苏教育注解之年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社长、教育学博士 孙其华

人们常说江苏教育走在全国前列,2013年给了这句话一次高显示度的亮相和注解。

2013年5月,教育部首先在江苏启动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工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标志着中国义务教育事业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这一重要工作放在江苏启动,在一定意义上赋予了江苏教育坐标价值。这一年,江苏65个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检”,成为全国通过评估认定县(市、区)最多的省份。

——这些,是对江苏基础教育在全国位置的有力注解。

2013年,江苏已有近90%的县(市、区)通过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年初,江苏在全国率先发布了 《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5月,教育部与江苏共建教育现代化试验区,希望江苏先行先试,为全国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这一年,江苏确定了27个教育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点),开启了“升级版”的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在江苏建设教育现代化大局中的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工作,展示了江苏教育人坚持“走在前列”的精神风貌。

——这些,是对江苏教育发展进程和水平的有力注解。详细>>

【思路】

教育局长的新年教育主张

教师们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提升自我

庞瑞和 摄

优化教育布局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南京市教育局局长 吴晓茅

【微感言】

教育改革应具备草根情怀。教育人主要来自草根,我们更要关注草根、为了草根、发展草根。学校不是精英俱乐部,教育改革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制度设计、资源配置要面向所有,成果要惠及所有,尤其是教育发展弱项、弱势地区、薄弱学校、弱势群体、学习困难学生,“织好网、补短板、兜好底”,基于草根情怀的教育改革,必将推动教育回归本真。

2013年,南京教育发展关键词是“质量”,我们主要围绕以下5个层面,积极推动南京教育内涵发展。一是更加注重事业发展质量。鼓楼区等3区成功创建“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报道南京学前教育发展成果。义务教育学校试点摇号招生,中考招生实现“两增一减”。在普职融通改革探索实践上取得显著成效,被教育部作为典型向全国推广。开展全省首个“3+4”中职到本科分段培养试点。南京软件科技大学筹建工作推进有力,市电大转型建设南京开放大学。二是更加注重教育教学质量。在参考人数持续减少的情况下,普通高考本二及以上达线人数继续走高。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实现“七连冠”。在全国和省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屡获佳绩。三是更加注重教师发展质量。深入开展向吴邵萍、徐其军等优秀教师学习活动。制定《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工作意见》,推动校长、教师岗位流动,交流任职教师2062人、校长210人。四是更加注重对外开放质量。详细>>

加快建设一流教育强市 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无锡市教育局局长 陆卫东

【微感言】

全面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国家认定,率先建成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启动新一轮教育现代化建设,启动实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首批市级中小学名师工作室挂牌成立……2013,无锡教育走过不平凡的一年。

2013年,我们围绕服务“四个无锡”建设大局,以提高教育优质度、公平度和满意度为目标,以提升内涵质量和促进公平普惠为重点,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事业水平全面提升。全市投入4亿多元新建、改扩建幼儿园46所,成为全省首个所辖市(县)、区全部建成“江苏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县(市、区)”的地级市。市(县)、区全部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认定,成为全国首批所有市(县)、区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认定的大中城市。制定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了新一轮教育现代化建设。详细>>

以改革的精神引领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迈进

徐州市教育局局长 张德超

【微感言】

教育改革必定会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力量,触碰那些久攻不下的“硬骨头”。我们期待,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实现他们的教育梦。我们也相信,通过不懈努力,“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中国教育梦,能够成为生动的现实。只要把握好发展规律,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地干下去,一定能够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2013年,徐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会,将教育现代化列入县(市、区)科学发展目标考核,连续出台《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等3个纲领性文件,向全市教育系统作出“推动教育现代化,打造区域教育中心,实现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转变”的战略部署。

回眸2013年,“公平”“提升”成为徐州教育最受人瞩目的关键词。“公平”就是不断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全市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建设,新建改建幼儿园139所、农村中小学62所、学校加固重建项目247个;启动薄弱学校振兴工程,在直属学校创新托管模式,使市直初中全部达到优质均衡标准。“提升”就是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更加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创建省优质幼儿园62所、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110所;体教结合、阳光体育运动等成为素质教育的闪亮品牌。详细>>

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

常州市教育局局长 丁伟明

【微感言】

在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中,教育公平是基础。它不仅是教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更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在教育公平的进程中,我们首先思考的是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所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都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上,并且维护公平公正,让老百姓的孩子上学不求人,让家门口的学校都精彩,留住家门口的孩子,让每个孩子上好学。

2013年,常州教育的关键词是“公平”和“质量”。我们围绕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要求,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市民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我们通过教育部评估验收,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地级市”。实施中小学校安工程和布局调整项目30个,按省优质幼儿园建设标准开工建设13 所幼儿园。省优质中小学比例超过82%,建成职业教育集团9个、基础教育阶段教育集团、办学共同体52个。流动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吸纳比例达90%。助学体系实现各学段全覆盖,落实各类免费及帮困助学资金近2亿元。全市盲聋哑及智障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99.8%,并全部实行免费教育。推进教育终身化,在全省率先挂牌成立市级开放大学。建设常州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基地、网络资源库和学习平台。开通各级教育政务微博,促进市民、网民与教育行政沟通交流常态化。积极开展政策咨询、家庭教育等公众服务,“常州公开课”“常老师在线”等服务项目渐成品牌。详细>>

在高原上建高地 在转型中求突破

苏州市教育局局长 顾月华

【微感言】

我们的教育到底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方向。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更加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加快构建立体化的学校资助和关爱体系,真正让每个学生享受公平、优质、适切的教育。

2013年,苏州教育紧紧围绕“均衡发展”和“教育人才”两大关键词,大力构建有底蕴、有质量、有活力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大力构筑融自主培养、市外引进和柔性使用于一体的教育人才高地。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年度政府教育目标责任考核的重中之重,共投入5亿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内涵,惠及义务教育阶段65.9万名学生、4.54万名教师。2013年5月18日,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现场会在张家港市召开,张家港、常熟、太仓3市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第一县”;11月8日,昆山市、吴江区、吴中区、相城区、姑苏区和高新区通过教育部现场认定,苏州真正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地级市。详细>>

打造教育现代化的“南通样板”

南通市教育局局长 郭毅浩

【微感言】

国之崛起,因教而强。学有优教,万众同期。教之优质,赖因守正出新。岁当甲午,愿教育内外心手相连,协力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美其生态;学子乐群好学,师者乐业忘忧,学校乐攀高峰,以一校一域之进步,积垒土之功,育现代人才,强中国教育,圆中国梦想!

2013年,南通教育以改革促发展,教育现代化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各项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学前教育5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如皋市、崇川区成功创建全省首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所辖县(市、区)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认定,海安县创建成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被省政府确定为教育现代化市级示范区建设单位,省教育厅和南通市政府签署教育现代化市级示范区共建协议……

新的一年,南通教育将以厅市共建教育现代化市级示范区为契机,按照市委、市政府深化改革统一部署,着力推进5个方面的重点工作。详细>>

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市级示范区建设

连云港市教育局局长 王家全

【微感言】

教育事关千家万户。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如何促进公平、保障民生,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一直在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

2013年,连云港市教育改革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升,被确定为省教育现代化市级示范区(全省苏北仅两个地级市)。概括而言,有如下6个方面的进步:基础教育协调优质特色发展,4个县(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两个区通过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现场验收,课程基地建设水平全省领先,高考本科达线数连续4年过万人;职业教育协调创新发展,国示范校通过验收,承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全国、省优秀赛区组织奖;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淮海工学院通过硕士授予点验收,康达学院整体搬迁入驻连云港并招生;教育保障机制不断完善,校安工程3年计划顺利完成,获省先进单位称号,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市直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扶贫助学机制逐步完善;艺体活动成效显著,连云港市教育局被教育部表彰为全国中小学艺术展演优秀组织奖;师资队伍水平逐步提高,省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获一等奖人数列全省第一,教学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人次实现五连冠。详细>>

提升“学在淮安”品牌建设水平

淮安市教育局局长 朱亚文

【微感言】

让校园成为最美丽、最安全的地方,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平等教育、都能健康快乐成长,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梦”。2014年,希望淮安教育能向这两个目标更靠近一些。我们将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保证每一个适龄儿童都有一个义务教育公办学位,关爱学习困难学生,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质量”“特色”和“名片”这三个关键词,可以总结2013年淮安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态势。

首先谈“质量”。2013年,淮安市成为全国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验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成绩进入全省前列,阳光体育运动和艺术展演受到教育部表彰,职业教育信息化大赛成绩全国领先。其次谈“特色”。这一年,淮安特色品牌影响不断扩大,一批学校全省有名气、全国有影响,周恩来红军小学成为全国首家“五星级红军小学”。我们培育了10个精品校本课程、10项精品教育科研课题、10项精品教学改革成果,“淮式教学模式”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最后是“名片”。我们主动策应地方人才需求,向地方企业输送技能人才近2万名,形成鲜明的“爱家乡、有技能、肯吃苦、会创新”的淮安技能型人才特质,“淮安教育”也因此成为了淮安对外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一张亮丽名片。详细>>

教育改革:我们承担使命并充满期待

盐城市教育局局长 常逢生

【微感言】

“改革”二字,无疑是这个冬天最有温度、最有力度,也是最有深度的字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大决策,吹响了教育全面创新转型的号角,成为我们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打造教育公平和内涵建设“升级版”的行动纲领。新的一年,沐浴着改革的春风,教育这一百年树人的事业,必将绽放更加鲜艳的花朵,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砥砺奋斗的历程总是令人难以忘怀。过去的一年,我们秉持“教育现代化”“均衡公平”“内涵发展”等核心价值追求,以大市为单位的“区域教育现代化”实现全覆盖;学前教育更加普惠优质,省优园总数增至192所;4个县(市、区)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全市90%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安排了公办学位……

2014年,我们将锐意创新,务实奋进,确保教育质量稳中有升,确保教育系统大局稳定,努力在教育装备及信息化、职教资源整合、内涵建设三个方面寻求新的突破。详细>>

以“三转”赢得人民满意

扬州市教育局局长 夏正祥

【微感言】

教育是国计,更是最长远、最根本、最重要的民生,它既关乎学生个人的命运,又关乎家庭未来的福祉。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最关键、最核心的是提高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最根本的路径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在扬州市委市政府日前举行的“三公开三报告”电视直播活动中,扬州市教育局现场群众满意度测评以97分的高分名列扬州市12个参评部门第一名。这一成绩源于全市教育系统在2013年认真实践了“一切围绕质量转、一切围绕学校转、一切围绕学生转”的教育工作指导思想。详细>>

为人民幸福 让人民满意

镇江市教育局局长 赵珏

【微感言】

镇江教育最大的出路在改革,最紧迫的任务在改革,最大的优势在改革。镇江教育体量虽小,但改革的精神不小;镇江教育基础虽不太强,但改革的力度很强;镇江教育发展的速度不慢,改革的进度更不能慢!

2013年,镇江市教育系统坚持“三个依靠”,着力追求“三大突破”,以苏南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落实“四大行动”计划为抓手,以不断深化改革与创新为动力,谱写了办“为人民幸福,让人民满意”教育的新篇章。

民生改善行动取得新进展。全市新改扩建幼儿园22所,全面实施经济困难家庭幼儿入园免费政策,扬中市率先实施免费一年学前教育。详细>>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

泰州市教育局局长 奚爱国

【微感言】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当前,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深水区,不仅需要国家“大处着眼”,对宏观政策、顶层设计实施变革,也需要地区和学校“小处着手”,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教育综合改革才能真正在基层“落地生根”,进而“开花结果”。

2013年,我们秉持“向民、靠民、为民、惠民”宗旨,针对教育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全面推进转型升级。这一年,我们立足泰州实际,以26个项目推进教育转型发展“163行动计划”,赢得广泛关注,转型升级成为泰州教育的流行语,“163行动计划”成为泰州教育新的品牌。这一年,我们致力融合发展,打破体制障碍,促进资源融通,率先建立跨区域教育共同体,打造“泰微课”优质资源库,加快国际化进程,逐步实现区域内教育优质均衡。这一年,我们践行卓越理念,不断寻求突破,探索绿色评价制度,建立教育智囊团,实施卓越教师培养,提升教育服务品质,使泰州教育始终保持高位发展。详细>>

做为幸福人生奠基的铺路石

宿迁市教育局局长 李公平

【微感言】

对于2013年的宿迁教育来说,增强教育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是不断前行的动力。我们为教育事业的点滴进步挥洒汗水。“路遥知马力”,新的一年,在“共绘教育梦”的征程上,我们仍然愿做那块为幸福人生奠基的铺路石。

2013年,宿迁市紧紧围绕“提升教育质量”这一中心,大力调整教育布局,稳步推进惠民工程,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各类教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全市加快农村薄弱园建设,新改扩建幼儿园68所,新增省优质园39所。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国赛首次实现零的突破,摘得2金2银1铜。宿城区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评估验收。全市校安工程开工新建、加固65万平方米,三年累计完成398万平方米建设任务,超额完成省政府的目标任务。中心城区学校管理体制调整工作圆满完成,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区普通高中由市统一举办管理,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由区统一举办管理的格局。详细>>

书记校长共话高校改革发展

关键词①:提升质量】

深化教育改革 回归大学本位

苏州大学校长 朱秀林

回归大学本位。坚持育人为本、教学为重,“把一切为了学生成人成才成功,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学校、学院领导的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业绩评价都要以教学为中心。在资源配置方面,涉及教学活动的经费优先安排,确保教学经费专款专用;在教师遴选、评聘等方面尤其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考核,提高教学工作量在教师绩效考核中的权重比例;在课程设计、教法选择方面突出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等等。通过科学设计、精心组织,引导教师真正恪尽为师之道,集中精力教书育人,引导学生真正厉行求学之责,踏踏实实勤学苦练。详细>>

打造优势学科 跻身“一流行列”

江苏大学校长 袁寿其

纵观世界地位上升迅速的大学,都是在一两个领域首先取得突破,以此带动整体水平的提升。为此,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我校一方面整合涉农学科的优势力量,倾力打造涵盖农业机械、节水灌溉、农产品加工、农用动力、农业生物环境与农村能源等在内的“大农业工程”学科群;另一方面,学校积极扶持医学、生命科学、化学等发展势头强劲的学科,使其尽快跻身一流行列。详细>>

【关键词②:人才培养】

推进“三型一化”改革 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扬州大学校长 焦新安

我校将重点推进“三型一化”改革、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导师责权机制与研究生激励机制完善等工作,进一步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

所谓“三型一化”改革,即积极构建、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型研究生、以提升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型研究生、两者兼具的复合型研究生以及国际化研究生的分类培养模式。学校鼓励多学科交叉培养,加强对学术型研究生进行系统科研训练,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研究生培养。积极发展专业学位教育,按照学位种类、专业领域修订培养方案,加大实践环节比重。加强产学研基地、实践基地和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积极完善协同育人机制。详细>>

推进校企联合 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三江学院校长 陈云棠

新的一年,我校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此,我们将着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化内涵建设;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双师型”队伍结构,提高教学水平;着力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着力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MOOC等开放优质资源,提高教学效果;着力加强科研工作,增强科研服务教学和地方的能力,努力提升办学实力和竞争力。详细>>

关键词③:内涵建设】

以“真”激发高校创新活力

南京工业大学校长 黄维

人才是高校创新活力的源泉,是体现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所在。我们将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用“心”夯实人才工作,以“真”激发高校创新活力。

首先,用“心”着眼学校发展,重在真抓实干。人才工作各项政策的出台,必须服务于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需要。我校提出的“高端人才培育工程”,正是学校处于转型阶段,对提升核心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提高创新发展能力与层次的必然选择。我们希望通过高端人才的引领,发挥引进一位领军人才、凝聚一个创新团队、搭建一个事业平台、做强一个新兴学科、突破一项关键技术、兴办一个高新企业、带动一门新兴产业、推动一项制度创新、营造一种人文环境、激发一方改革活力的人才工作链条良性连锁反应。详细>>

深化综合改革 推动转型发展

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徐放鸣

深化思想认识,激发改革动力。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我们将认真学习全省教育改革推进会精神,准确把握高教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增强深化改革的时代性、紧迫性和自觉性。同时广泛开展改革调研,积极回应师生关切,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集中师生智慧,激发改革动力,以坚定的信心和决心推进改革,释放改革红利,增强发展活力。详细>>

加强品牌建设 提升办学实力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巫建华

我院将继续加强园林技术、现代农业、畜牧兽医和食用农产品技术4个省重点专业群和财务管理等19个学院品牌专业建设,通过重点专业(群)的建设带动学院强势专业群和其他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突出国家、省及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在现有课程资源基础上,以现代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撑,重点打造国家及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力争2~4门课程立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以此带动学院其他课程建设,推动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改革。详细>>

编辑:陈路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