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关注 > 正文

《中小学生守则》换新颜,你是否点赞?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0-20 来源: 本网综合

编者按: 教育部日前就《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由以往的70条简化为300字。与旧版相比,新《守则》增加了控制上网时间、会自护懂求救等很多贴近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内容,与此同时,删除的“见义勇为”也引发热议。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让我们一起走进本期关注——《中小学生守则》换新颜,你是否点赞?

资料图片

【内容解读】

《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内容:

1.爱祖国。尊敬国旗国徽,奏唱国歌肃立,升降国旗行礼,了解国情历史。

2.爱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上课专心听讲,勇于发表见解,按时完成作业,养成阅读习惯。

3.爱劳动。自己事自己做,积极承担家务,主动清洁校园,参与社会实践,热心志愿服务,体验劳动创造。

4.讲文明。尊敬父母师长,平等友善待人,言行礼貌得体,自觉礼让排队,保持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

5.讲诚信。守时履约,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不抄袭不作弊,不擅动他人物品,借东西及时归还。

6.讲法治。遵守校纪校规,参与班级管理,养成规则意识,了解法律法规,不做违法之事。

7.护安全。红灯停绿灯行,防溺水不玩火,会自护懂求救,远离毒品,珍惜生命。

8.护健康。养成卫生习惯,不吸烟不喝酒,控制上网时间,抵制不良信息,坚持锻炼身体,保持阳光心态。

9.护家园。节粮节水节电,践行垃圾分类,爱护花草树木,低碳环保生活,保护生态环境。

旧版《中小学生守则》内容: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

3.刻苦学习,勤思好问,勇于实践。

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积极参加有益的文体和科技活动。

5.热爱生活,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6.积极参加劳动,生活俭朴,消费合理,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10.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有哪些新变化:

70条规范压缩成9大准则

记者了解到,现行的《中小学生守则》是教育部2004年修订的,并有配套的《小学生行为规范》和《中学生行为规范》。2012年,教育部启动修订工作,将三者合而为一,形成了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即把70条规范浓缩成9大准则,并于昨日公开征求意见。

2013年8月5日起,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沈曙虹发出多条微博,向教育部建言:修订中小学生守则。“现行的规范太多太繁琐,不便于记忆和践行。”教育部表示,随着时代变化,《守则》、《规范》在实施过程中有些规定不符合实际,因此做出更符合新时代的修订方案。

记者对比发现,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删除了老版中的部分内容。比如“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等不见踪影,“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也被“爱祖国。尊敬国旗国徽,奏唱国歌肃立,升降国旗行礼,了解国情历史”取代。

增加“控制上网时间”和“自护懂求救”

与旧版相比,新版的内容简洁明了。意见稿9大准则分为三“爱”、三“讲”、三“护”,即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讲文明、讲诚信、讲法治,护安全、护健康、护家园。在部分条款中增加了新的内容。比如“护健康”中增加了“控制上网时间”;“护家园”中增加了“践行垃圾分类,低碳环保生活,保护生态环境。”等内容;在“爱劳动”中增加了“热心志愿服务”;“护安全”这一条要求孩子们学会“自护懂求救。”

(来源:《扬子晚报》)

★解读学生守则修订:引领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中小学生该如何热爱祖国?学生发型、着装等是否需要统一管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践行?这些在教育部刚刚公布的《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中涉及的问题,近日引起公众热议。记者就此采访了《守则》修订专家组组长、中国教科院研究员邓友超博士。

热爱祖国不要“高大全”,而要具体化

记者:《守则》对“爱祖国”的规定引起广泛关注,应如何理解?

邓友超:我们在调研中听到不少校长、教师反映,现行2004年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有很多要求显得“高大全”,比较抽象,可操作性不强,应提出具体的普通学生都能遵守并做到的基本规定。比如,对“热爱祖国”的规定应更具体化。因此我们在修订《守则》时写道:尊敬国旗国徽,奏唱国歌肃立,升降国旗行礼,了解国情历史。这就是让学生知道升国旗时应如何做、唱国歌时应如何做,让学生通过了解国情历史增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朴素感情。

学生发型、着装不做硬性规定

记者:此次《守则》征求意见稿公布后,也有人提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需要与时俱进?

邓友超:《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都是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的。我们在调研中的确发现,随着时代的变化,现行《守则》和《规范》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规定不符合实际。如《规范》中关于留短发的规定,大家认为没必要从全国层面硬性要求。》》详细

(来源:新华网)

★新版《中小学生守则》让孩子在理解中遵守

过去,提起《中小学生守则》(以下简称《守则》),不少人的感觉是有点儿虚——复杂、烦琐,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范围,《守则》成了记不清、背不牢、用不好的“行为规范”。这一情况早就引起各界注意。教育部日前就《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版《守则》)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意味着沿用10年的《守则》将换新颜——2004年发布的《守则》10条和与之配套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20条、《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40条,整合为新版《守则》的“三爱(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三讲(讲文明、讲诚信、讲法治)、三护(护安全、护健康、护家园)”9项要求,仅300字。

由以往的70条简化为现在的300字,有哪些新变化?它又释放出了怎样的信号?

重学生,彰显人文关怀

“新版《守则》叙述语气更为平和友善,少了居高临下的行政式语句、命令式语气。”看到刚刚出炉的新版《守则》,北京市十八中校长管杰大加赞赏,“新版《守则》着眼于学生实际,突出了‘学生味’,与旧《守则》相比更具亲和力,学生更易接受,有利于将内容落实为具体行为。”

管杰说,新版《守则》删除了那些超出中小学生心智所能理解的、逾越他们能力的要求,是对学生的道德“减负”,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例如,中小学生尚不具备制止穷凶极恶歹徒的能力,褒扬未成年人冒死救人的‘见义勇为’,不利于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因此,新版《守则》删除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等内容。”

“护安全,要求学生远离毒品等,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护健康,要求学生不吸烟不喝酒、坚持锻炼身体等,体现了对健康的关爱。”管杰一一列举出新版《守则》中彰显人文关怀的亮点。》》详细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修订中小学生守则:“热爱祖国”应更具体化

中小学生热爱祖国不要“高大全”,而要具体化;学生发型、着装不做硬性规定……教育部日前公布的《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受到关注。专家表示,新版《守则》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守则》修订专家组组长、中国教科院研究员邓友超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行《中小学生守则》有很多要求显得“高大全”,比较抽象,可操作性不强,应提出具体的普通学生都能遵守并做到的基本规定。

比如,对“热爱祖国”的规定应更具体化。“因此,我们在修订《守则》时写道:尊敬国旗国徽,奏唱国歌肃立,升降国旗行礼,了解国情历史。这就是让学生知道升国旗时应如何做、唱国歌时应如何做,让学生通过了解国情历史增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朴素感情。”邓友超说。》》详细

(来源:新华网)

【修订缘由】

★《中小学生守则》老了?

《用了近10年,真该改改了》,近日教育专家呼吁修订中小学生守则的新闻让我们猛然发现曾经耳熟能详的《中小学生守则》确实有些老了。无论是对比“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破坏家具,也可以自己先跑”这样“实用型”的英国《小学生守则》,还是对比“称呼老师职位或尊姓,按时或稍提前到课堂”这样“操作型”的美国《小学生守则》,我们的《守则》都显得苍白和生涩。

新旧版本对比

增加网络创新实践等内容

我国最早一版的《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发布于1981年。这些守则和规范在1991年、1994年和2004年历经多次修改,对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2004年,教育部将《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合并为《中小学生守则》。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和补充。

记者注意到,2004年的修改可谓“与时俱进”,针对新世纪青少年的特点加入了不少新内容。《中小学生守则》尽管条数不变,但在第三、四、五条中,分别增加了“热爱科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讲究卫生”等内容。而在中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中更是增加了符合时代特征的内容,如创新意识、网络文明、安全自护、远离毒品等。》》详细

(来源:新华网-《北京晚报》)

★新版《中小学生守则》胜在具体而微

8月1日,教育部对新制定的《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引起网络热议,绝大多数网民投以赞赏和支持,成为一大亮点。

意见稿提出爱祖国、讲文明、护安全等9项内容,其中在“护安全”一项中特别提出,中小学生要“会自护懂求救,远离毒品,珍惜生命”。此外,意见稿还有“不吸烟不喝酒”“控制上网时间”“践行垃圾分类,低碳环保生活”等内容。此前《中学生行为规范》中的第四十条,即“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的规定就不见了踪影。这在中学生尚不具备能力制止为非作歹甚至穷凶极恶不良分子的情况下,有利于保护孩子们的安全。

老守则相对宏观、抽象,说的多是目标,而缺乏具体方法,让那些七、八岁的孩子面对这包含“世界观、方法论”的宏大目标,怎么去理解、去执行?而新版的意见稿既高度凝练,又具体而微,更“接地气”,更具时代性,每一条孩子们都可以遵照着执行。看起来琐碎,但孩子就在执行这些细致规矩时,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习惯。

年纪越小的学生,越需要具体细微的行为指令,而不能给出太抽象笼统的规则。如低年级小学生对一些基本定义如“人民”、“法律法规”、“公德”、“责任”等还没有搞清楚,就大谈起“热爱”、“遵守”和“有责任心”,难免困惑。意见稿大多为具体化法则,并制定了具体实现目标的步骤,能起到有效约束、引导学生的作用。有目标有方法,便于培养孩子的实干能力。

意见稿强调的是作为一个学生,他应该在学校里有怎样的表现,是“为自己怎么做”;较旧守则里较多强调团队合作、集体观念培养等,更多是“为别人怎么做”,怎么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对于孩子,“为自己”比“为别人”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操作,但这并不是说主张极端个人主义,因为个体的完善才能带来社会的完善,当个人实现了全面、良好发展,集体主义等目标就自然实现了。

愚以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把人性最美好的东西激发出来。如果教育走不出圣人先贤设定的理想境界,会导致因自由思想而惶惶不安;而道德准则的设定过于“高大上”,也避免不了因无法践行而堕入自欺陷阱,以致丧失了做人最起码的真诚性,因而怀疑、否定甚至放弃准则。因此,为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具体而微的点个赞!

(来源:红网)

【社会热议】

★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学生和家长怎么看?

新华网北京8月5日新媒体电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罗鑫 梁建强)教育部日前就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报告”内容的删除引发网民热议,“热心志愿服务、控制上网时间、会自护懂求救”等内容的增加也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究竟应不应该删“见义勇为”?

长期以来,见义勇为一直是我国倡导的教育理念之一。“勇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学生不仅会被授予荣誉称号,他们的行为也被学校乃至教育主管部门所鼓励。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中小学生心智等各方面还不成熟,遇到险境容易做出冲动的判断,乃至采取有风险的行动。守则将“敢于斗争”等字眼删去,体现出教育人性化的一面。

武汉一所中学的王老师赞成守则删掉“见义勇为”的内容。他说,中小学生大多未成年,本身就是受监护的对象,他们自我保护意识和防护能力较弱,不分场合的见义勇为可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高三女生小雨的妈妈对此却持反对意见。“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独生子女相比我们那代人感情上相对冷漠。倡导他们树立见义勇为的理念,有助于改变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方式。”她说。

“见义勇为还是应该保留,如果不从小培养,这样的思想意识以后很难形成。”湖北省监利县实验小学常务副校长廖庆春说,“当然,学校也应该加强对于相关问题恰当处理方式的教育,实现自护与勇为相结合。”

对于删除“见义勇为”这一内容,湖北阳光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查祥生同样不认可。“规定中还是应当保留一些体现优良传统和品质的相关要求。毕竟,在倡导见义勇为的同时,可以教给学生们方式方法,其实两者并不矛盾。”》》详细

(来源:新华网)

★中国中小学“口号教育”务实求变

一份《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正在中国社会引起热议。删除“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强调“会自护懂求救”“珍惜生命”成为最受关注的焦点。舆论分析认为,这份守则折射中国中小学“口号教育”向务实、易操作转变,内容更契合时代主题。

中国教育部在2012年启动了《中小学生守则》修订工作。历时两年,此次公开征求意见截至8月20日。新版《守则》融合了以往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将数十条要求凝练为“三爱三讲三护”,即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讲文明、讲诚信、讲法治;护安全、护健康、护家园九个条款。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不再作为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取而代之的是对“会自护懂求救”的强调。

从事基础教育二十多年的合肥逍遥津小学校长袁红卫认为,对孩子而言,个人救助的经验和技能不足,去见义勇为本身就不现实。因此,删除守则中的“见义勇为”,既是对孩子的一种人文关怀和保护,也体现出更加务实的教育观念。

“过去,我们习惯于拔高道德教育口号,不区分每个人在年龄、身体状况、救助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这样会形成对社会群体的道德绑架。”袁红卫说。

合肥市民甘女士有个小学六年级的儿子,谈到删除“见义勇为”,她举双手赞成:“这是社会的进步、理性的回归。毕竟,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还远远不够。现在的家庭又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们能力范围之外无谓的牺牲将让整个家庭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她认为,学校有义务教导孩子自护知识,告诉他们怎么有策略地解决问题。如见到不公平、不正义事件时,可以报警或找成年人解决。遇到溺水事件时,可以寻求帮助,而不是自己下水。》》详细

(来源:新华网)

★删除“见义勇为”应有“替代词”

教育部日前就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报告”内容的删除引发网民热议,“热心志愿服务、控制上网时间、会自护懂求救”等内容的增加也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8月6日《新华每日电讯》)

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拟删除“见义勇为”,此举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网络上引起了巨大争议。笔者认为,删除“见义勇为”未尝不可,但删除之后应该用什么条款替代,不致于让见义勇为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中小学生群体中迷失,这才是教育部门需要思考的当务之急。

见义勇为是指为保护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勇敢的与正在发生的违法犯罪作斗争或者抢险救灾的行为,可以说,任何见义勇为的行为都是社会正能量的传递,从这个角度说,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拟删除“见义勇为”似乎并不合适。一个浅显的道理是,中小学生正是人的一生中学习如何做人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不教育他们懂得“见义勇为”,长大了又如何能做到“见义勇为”?而且删除后,很有可能让学生们对“见义勇为”完全陌生,因为《中小学生守则》如同行为规范,哪些该做的哪些不该做的,很多时候学生们都以《守则》作为行动“指南”。》》详细

(来源:红网)

★新守则,大家怎么看?

网友:新版内容更接地气

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发布后,引来众多网友评说。记者发现,评论中点赞的不少。“早该改了。”有网友评论说。有网友认为,新版准则内容更接地气,“教孩子们懂得自救自护,这是一大进步,很接地气,希望类似的内容多一些。”

学校:更具操作性,便于落实

南京一位中学校长告诉记者,比如新守则上提出要学生学会自护、懂求救,而去掉了见义勇为等要求,这对未成年人来说是比较合适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以往的中小学生守则比较“粗放”,“老套”,但是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本土守则”。南京一位小学校长告诉记者,对孩子来说,这些越来越具操作性、越来越贴近实际的要求,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有益的。

学生:碰到具体问题知道什么是对错

采访中,一些学生表示对以前通用的《中小学生守则》并不了解,听说了新守则,感觉比较容易明白。“这样的守则比较简单易理解,在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南京一位初二女生告诉记者。

专家建议: 最好还能细分小学生和中学生版本

据了解,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正在征求意见。“新的守则更接地气,操作性更强了,而且与时俱进。”曾经呼吁修改中小学生守则的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沈曙虹告诉记者。“很多人不清楚,其实我国的‘守则’也经历了变革,现行的是教育部2004年修订的,当时合并了中小学生守则,但有配套的规范,有一些细节化的要求,但是40条中学生行为规范、20条小学生行为规范,毕竟太多太繁琐,既不便于记忆和践行,现在推广要好多了。”

不过对于新守则,沈曙虹还是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这个中小学守则针对的对象是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的学生,年龄跨度大,身心状况差距很大,在这样的基础上,中小学生共有一个守则是不太合适的。”比如说到热心志愿服务,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身对很多东西还没有了解,自身的能力还不够强,这个时候就要热心志愿服务,要求有些高了。再比如,垃圾分类、低碳生活,也应该循序渐进。因此,如果中小学生守则能够加以区分,变成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在内容的制定上将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

(来源:《扬子晚报》)

★完善的《守则》就不能笼统

教育部选择在星期五公布《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也许是为了避免议论汹汹。冷了两天,静而思之,理应更理性地讨论这个问题。如果要问,原来的《中小学生守则》好不好?没什么说的,“五讲四美三热爱”都有了,怎么能不好?但它规范的似乎不仅仅是中小学生的行为,除了“遵守校规校纪”和“团结同学”这两句,无论哪一句都完全适用于这个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的每一个年龄段,结果,就不免大而无当、空洞抽象,哪一句都很正确,但没几句是中小学生能知道该怎么做的。人们对修改后的“征求意见稿”点赞居多,就因为它的可行性增强了,不再那么笼统了。

如果能把讨论限定是否笼统的范围内,那就可以避免许多无谓的争辩。譬如删去“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丝毫不意味着它们不可爱,也不意味着不该让中小学生去爱它们,而是它过于笼统,既很难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人民”,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共产党”;更难以规范具体的“热爱”行为。《守则》规范的只能是日常行为,没有行为可以规范的内容就不该出现在《守则》中,这是《守则》的特征使然,无须进行过度的政治解读。政治理念的灌输和政治意识的培养,应该是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的任务,不必硬加在《守则》上。这应该比较容易达成共识。》》详细

★新版守则不见“见义勇为” 学生、家长意见不一

教育部8月1日公布《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提出爱祖国、讲文明、护安全等9项内容。新版守则删去大量空洞模式化内容,增加切实可行的具体指导,内容更接地气的同时,“见义勇为”这一行为准则的退出也引起了热议。

学生、家长观点不一

“见义勇为”的删除在武汉学生和家长中引起较大反响。

华师一附中高中二年级的王同学认为,完全取消见义勇为并不可取,现在社会中自私、冷漠的现象越来越多,完全删除见义勇为就像在支持人们见死不救,应鼓励在能力范围内见义勇为。高三的高同学持相反观点:“我认为这是种理性的做法,对学生而言,强行见义勇为容易有危险。”

家长们则普遍支持删除“见义勇为”。家长莫女士有个正在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谈到删除“见义勇为”,她颇为支持:“现在的家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万一孩子在见义勇为时出意外,家长后半辈子都不知道该怎么办。”莫女士认为,家长在监督孩子遵守规范时能力有限,学校有义务教导孩子基本自护知识,也应和家长配合教导孩子碰到危险时该怎么做。

专家:应鼓励学生“见义智为”

武汉市永安堂小学校长吴颖静认为,学生最重要的是学会感恩和乐于助人,“乐于助人和学会感恩其实是一个范畴,乐于助人是孩子有能力去完成的,需要家长及学校的鼓励”。

武汉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秘书长龚泽礼表示,《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删除见义勇为规范是切合实际的做法。为了避免未成年人盲目模仿和学习见义勇为行为,给未成年人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危害和风险,基金会日常运作条例中有明确规定:“对中小学生,包括大学生的见义勇为行为采取不提倡、不宣传、不鼓励的原则。一方面是不会大肆报道学生见义勇为事迹,另一方面是不会在校园里进行见义勇为宣传。”》》详细

【《守则》之外的“公约”】

★银城小学:孩子们的规范,自己来制定

“男生女生交往,知道‘女生优先’”、“考虑别人的感受,管住自己的脾气”、“放学回家时,对家人说一句‘我回来了’”……这些听起来浅显易懂、做起来简单可行的约定,是南京市银城小学的《儿童交往公约》的内容,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制定公约的“主角”也正是银城小学的小学生。不对,按照孩子们的说法,“准确地说,这是公约,而不是规范。”

“这是由同学们和老师们共同商讨、制定的公约,”银城小学学生活动部周珏主任告诉说,“在讨论时,同学们提出,我们不喜欢规范,听起来还是大人要求我们做的事,这是我们之间的约定,我们喜欢约定这个说法。最后大家一商量,既然是公共的约定,就叫《儿童交往公约》吧。”

从儿童立场出发

银城小学校长张燕告诉记者,学校其实并不缺乏规范和守则,“这些规范从出发点来说都是非常不错的,但是比规范更重要的是如何去推广,让这些规范从纸上‘走下来’,走到校园中、家庭里、社会上去,走到孩子的行为上去。”张燕说,比如,大家都知道要“待人热情有礼貌”,但有的同学就是内向,他们并不知道该怎样表达自己的热情。“孩子们也许知道那样的状态是对的,但不知道自己怎样做才能达到那样的状态。”

为什么还要推出《儿童交往公约》呢?一篇来自《中国教育报》的文章给让银城小学校长张燕深受启发:某学校办公室旁的水龙头三天两头被学生弄坏,让大家头疼。校长为此事征求学生的意见。学生说:“水龙头装高了,需要踮脚去扳才能够到。”这话让校长茅塞顿开。于是,学校降低了水龙头的高度。“这个小故事启示我们,在学校里,规范往往都是大人提出来的,如果换一个视角,从儿童的立场出发,由孩子自己制定规范会带来什么样的转变呢?”张燕说。

张燕认为,在为儿童制定行为规范时,应坚持一种“儿童本位”的理念,“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体现在教育实践中,就是要求教师,考虑儿童的个性特征,尊重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详细

★扬州新儿童守则条条“接地气”

“穿短裤和内衣的地方不许别人摸”

17日,扬州梅岭小学西区校发布的“新儿童守则”,让许多家长感到耳目一新。

目前我国没有单独的小学生守则,从2004年开始,和中学生合用《中小学生守则》。“这次我们从‘幸福教育’的框架出发,发布了这套新儿童守则,就是要摸索出一部符合当代实际的儿童行为规范。”扬州邗江区教育局副局长冯长宏告诉记者,新规范对孩子没有什么“高大上”的条款,更多的是针对社会实际,提出的防范危险的要求,以及培养学生生活、参与社会活动的规范。

“穿短裤和内衣的地方不许别人摸”、“坏人的秘密需要告诉家人或老师,坏人可以欺骗”、“自己的钱放在自己的口袋里”等条例,都是根据孩子可能会遇到的情况编写的,这些条文孩子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很接“地气”。将防性侵的具体条例放进校园守则,这在国内并不多见。

“传统守则很抽象,小朋友很难将守则具体到自己的生活中。”参与新儿童守则修订的扬州教育专家王雄指出,就可操作性来说,自己编写的“守则”每一条都很具象,便于记忆,也便于孩子遵守和执行。这本《规则》着力于鼓励学生从小养成独立的个性与思考能力,让孩子的行为更有的放矢。

(来源: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英国小学生守则

1 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2 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

3 生命第一,财产第二。

4 小秘密要告诉妈妈。

5 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

6 不与陌生人说话。

7 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破坏家具。

8 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

9 不保守坏人的秘密。

10 坏人可以骗。

美国小学生守则

1 称呼老师职位或尊姓。

2 按时或稍提前到课堂。

3 提问时举手。

4 可以在你的座位上与老师讲话。

5 缺席时必须补上所缺的课业,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6 如果因紧急事情离开学校,事先告诉你的老师并索取耽误功课的相关资料。

7 所有作业必须是你自己完成的。

8 考试不许作弊。

9 如果你听课有困难,可以约见老师寻求帮助,老师会高兴地帮你。

10 任何缺勤或迟到,需出示家长请假条。

(来源:新华网-《北京晚报》)

编辑:汤雯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