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关注 > 正文

随迁子女就近入学 路还有多远?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0-20 来源: 本网综合

【编者按】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随迁子女入学问题逐渐凸显。据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7月31日提供的最新数据,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已达1061.68万人,激增的随迁子女人群和流入地相对有限的教育承载能力形成了不小的矛盾,对于不少孩子来说,异地求学梦仍然困难重重。

在父母的陪伴下,和同龄人一样阳光快乐地在学校就读,这是不少随迁子女的共同梦想。而近一段时间,一系列户籍、学籍制度改革举措的落地,为随迁子女的就近入学梦进一步扫清了障碍。如何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确保教育机会公平的问题?异地高考政策的开放能否为随迁子女异地求学解除后顾之忧?破解随迁子女入学难题,江苏各地有何良策?请看本期关注:随迁子女就近入学 路还有多远?

新政解析:一切为了保障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权】

▲户籍改革: 保证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利

“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了上述改革举措,这标志着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意见》特别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不断提高高校、职业院校毕业生城镇落户率。此次户籍制度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有何意义?对毕业生就业、随迁子女入学等有何影响?

本报北京7月30日讯 (记者 张晨)一项可能影响上亿人“安家落户”的政策今天出台。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区分性质;建制镇和小城市的落户限制将全面放开,中等城市的落户限制也将有序放开。这标志着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意见》明确,改革的目标是,“到2020年,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意见》同时提出,结合随迁子女在当地连续就学年限等情况,逐步推行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此次户籍制度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有何意义?对毕业生就业、随迁子女入学等有何影响?在今天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公安部、教育部等八部门相关负责人,就这些社会关切的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详细

▲学籍新政:教育部将通过学籍系统监测随迁子女流动情况

教育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全面应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学籍系统监测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流动情况,教育部将为每位学生核发全国唯一的学籍号。

据介绍,教育部将全面开展以学生身份基本信息为核心的数据审核工作,减少问题学籍,确保数据质量。教育部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与公安机关协作,对本省(区、市)学籍进行查重、查错,向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问题学籍清单。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问题学籍进行核查处理。各省(区、市)内问题学籍处理工作原则上应于今年7月底前完成,全部问题学籍处理工作结束后,教育部将为每位学生核发全国唯一的学籍号。

教育部将利用全国学籍系统管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籍建立和学籍正常变动、学籍异动,监测学生上学考勤情况,监测随迁子女流动情况,加强留守儿童管理,建立动态登记监测制度。

【相关链接】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应用工作的通知

(作者:董洪亮 刘星榆,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权威解读:将落实措施保障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利

新华网北京7月30日电 (记者 唐华)7月30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公安部副部长黄明等部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有关情况。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央广网记者:

我看到《意见》当中有这样的规定,保证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将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驻人口纳入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对这两方面的规定,我想请教一下教育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有没有具体落实的措施?谢谢。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

您提的第一个问题我来回答。刚才您提到问题非常重要,因为涉及到教育公平的问题。应当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随迁子女的教育,近些年来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一起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推动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教育并且参加升学考试。

一是推动普惠性的学前教育。2010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实施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在这个计划当中,我们专门设立了“城市学前教育的综合奖补”项目,目的在于要支持地方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普惠性幼儿园为主,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园问题。通过这一行动,这三年来已经有超过300万人次的幼儿受益,这是一个方面。

二是推动以公办学校为主接收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我们在这一方面,一向采取“两为主”的政策,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可能大家注意到,近些年,公办学校接收随迁子女教育保持年均百万以上的增长,截止到2013年底,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随迁子女1200万人左右,这些随迁子女超过80%在公办校就读。

三是推进中职免学费政策。从2009年以来,财政部、发改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实施了中职免学费的政策,而且不断地扩大范围。到2012年,国家中职免学费政策受益学生占到全部中职学生的90%左右。应当说,到今年有19个省市已经把免学费政策扩大到了全部在校的中职学生。也就是说,在多数省份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是不收费的。

四是推动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大家可能注意到,2012年8月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46号文件。按照这个文件,到目前为止有27个省份明确了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的政策,有30个省份明确了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的政策。2014年有28个省市开始解决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的问题,就是大家所说的“异地高考”问题。今年有5.6万名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办理了高考的报名手续。

下一步根据刚才黄部长介绍的户籍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我们将做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规划上,教育部要指导各地把常住人口,包括随迁子女纳入到区域教育的发展规划之中。二是在经费上,要求各地要按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校的人数来拨付教育经费。刚才,保安部长也谈到这个问题,同时我们要加大中央财政对各地接收随迁子女学校的专项奖励力度。三是坚持分类指导,要求各省市因地制宜,合理确定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保障他们能够平等地接受教育。四是加强管理,我们要不断完善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这个电子系统纳入了全国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所有学生,包括随迁子女,这就使得我们能够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一个动态的信息,就是一人一号,终身不变。所以我们现在就可以明确的说,义务教育阶段,有多少学生,其中有多少随迁子女。我们想通过这项服务更好地加强对随迁子女接受教育的服务工作。谢谢。

▲行动部署:教育部要求各地做好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切实保证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7月30日-31日,教育部在京召开专题会议,学习中央有关精神,研讨了当前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对切实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做出部署。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根据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7月31日提供的最新数据,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已达1061.68万人,数量庞大,因而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也受到高度关注。

会议强调,各级教育部门要按照中央深化综合改革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强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一是加强分类指导。根据户籍制度改革总体要求,分类指导建制镇和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合理确定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建制镇和小城市要全面接收随迁子女就学,清理、取缔不合理“门槛”;中等城市要积极接收随迁子女入学;大城市要合理确定随迁子女入学条件,安排符合条件的适龄随迁子女入学;特大城市要根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人口控制目标、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教育承载力合理安排随迁子女就学,努力提高随迁子女教育质量。二是加大财政保障。努力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各级政府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三是规范支持民办学校。在有需要的地方,可通过购买公共服务,让民办学校承担一部分随迁子女教育任务。对专门的民办随迁子女学校,在师资培训、教育教学研究、学生学籍管理等方面给予支持,提高其办学质量,规范其办学行为。四是落实异地升学。督促各地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好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输入地参加中考、高考的政策。对于不符合输入地报考条件的随迁子女,输入地和输出地要加强工作协调配合,保障考生在输出地顺利参加升学考试和录取。

会议同时研究部署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强调要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一是推动建立政府主导、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二是明确双亲外出的义务教育阶段1062.94万留守儿童为当前重点关爱服务对象;三是全面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使有需要的农村留守儿童均可以进入寄宿制学校就读;四是重点抓好上下学交通安全、预防性侵和溺水、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等专项工作。

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等14个省(市)和深圳、苏州、泰州、湖北崇阳县、重庆垫江县等地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负责同志,港澳地区及有关高校、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并交流发言。

▲热点问答:做好随迁子女异地升学考试工作

问: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进展情况如何?

答:2012年8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公安部、人社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教育部高度重视,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指导、督促各地抓紧落实。目前,除西藏外,30个省(区、市)都向社会公开了相关方案。

2012年9月初,教育部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就教育系统贯彻《意见》做出解读。2012年9月初和9月中旬,教育部分两次召集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招生考试机构负责同志会议,研究提出落实《意见》的工作思路、原则、办法,并就建立相关部门工作机制、落实保障措施等工作进行部署,明确要求各地当年年底前出台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方案。2012年11月上旬,为督促各地加快工作进度,教育部与有关部门成立了督查工作组,印发了《关于开展有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方案制定工作专项督查的通知》,会同相关部门和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对各地开展专项督查。>>详细

▲专家观点:保障随迁子女受教育权要拿出新举措

在新的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观念认识应当更加理性务实。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对于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调整人口迁移政策、创新人口管理、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提出了明确意见。《意见》从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的角度,对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各地有必要制定具体的配套措施,把相关政策落实到行动之中。

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各级政府教育发展规划。从以往的实践看,由于随迁子女存在着“流动性大”的特点,流入流出常常处于无序状态,他们的就学难以纳入流入地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之中,给区域基础教育资源的安排带来不可预期性。尤其是从暂住证的办理要求看,绝大多数地方16周岁以下随迁子女不进行人口登记、不办理暂住证,相关部门缺乏对随迁子女进行统计的有效渠道。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特别是随着居住证制度的建立,16周岁以下随迁子女的人口信息统计将会逐步规范,这将为各地把常住人口,包括随迁子女纳入到区域教育发展规划之中,对随迁子女的入学进行统筹安排提供重要保障。

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财政保障范畴。从中央财政的角度看,目前主要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按照“重点倾斜、集中投入”的原则,为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较多、条件薄弱的城市公办学校提供经费支持。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中央财政的奖励资金有所增加,对于各地推动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专项奖励的力度仍须进一步加大。从地方财政的角度看,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实际接收人数,对接收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足额拨付教育经费。此外,对于一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而言,进一步加强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市级财政统筹至关重要。

逐步完善并落实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参加升学考试的实施办法。目前很多地方在推进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参加升学考试方面力度较大,成效也比较明显,对于破除户籍制度对中考的限制,对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应当看到,在部分大城市、特大城市,目前向随迁子女开放的仅限于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的大门仍然没有真正向随迁子女打开。

新的户籍制度改革,为逐步完善并落实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参加升学考试实施办法提供了新的思路。以建立居住证制度为基础,以连续居住年限和参加社会保险年限等为条件,居住证持有人逐步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中等职业教育资助,同时结合随迁子女在当地连续就学年限等情况,逐步享有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的资格。

值得一提的是,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是基础教育管理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为进一步保障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利提供了重要基础。但对于当前推进学籍管理改革中可能引发的一些新问题,如一人多籍、人籍分离、有人无籍等管理问题应引起重视。同时需要防止将学籍作为随迁子女入学的前置条件,包括在义务教育阶段,把学籍作为升学门槛,一些因各种原因没有建立学籍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升学、包括返回流出地升学频频受阻的现象,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在新的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观念认识应当更加理性务实,入学政策制定应当更加科学合理,相关管理服务应当更加人本、精细。

(汪明 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nextpage]

【异地高考:阳光照亮随迁子女入学路】

▲数据:江苏异地高考人数较去年增近八倍

作者:盛 捷 发布时间:2014-06-07 来源: 中国新闻网

5日,从江苏省教育考试院获悉,江苏今年异地高考人数达3002人,相较于去年的347人增加了近八倍。

2014年中国高考将于6月7日至9日进行,江苏省将有42.57万人报名参加高考,分布在全省13个考区280个考点14053个考场,较2013年的44.86万人减少了2.29万人,减幅为5.1%。

由于从2013年开始,凡在江苏省取得普通高中学籍并有完整的普通高中学习经历,其监护人在江苏省有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随迁子女,均可在江苏省报名参加普通高考和本科、专科层次录取。

对此,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统计,今年,来苏务工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在江苏省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大幅上升,共有3002名随迁子女在我省报名参加高考,相比去年的347人,增加2655人。

据江苏教育考试院透露,从报考生源看,应届高中生是报考的主力军,占高考人数的90.5%,往届生和社会考生比例已减少至9.5%左右,说明随着高等教育资源日渐丰富、高考录取率逐年提升,广大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

▲快讯:今年江苏异地高考政策不变

作者:王 拓 发布时间:2014-02-23 来源: 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中国江苏网2月23日讯 教育部20日发布消息,2014年异地高考的实施范围将从包括江苏在内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扩大到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记者21日从省教育考试院获悉,今年江苏异地高考政策基本不变,而报名人数从去年的374人激增到2995人,比去年增加了2621人。

我省是外来务工大省之一,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异地高考”政策去年头一年推出却意外遇冷,参加江苏高考的异地考生仅仅只有374人,符合条件的考生中只有不到一成选择在我省参加高考。据记者了解,374名考生中,共有263人被各类高校录取,录取率达75.8%,其中,本科院校录取103人,专科统招批次录取131人,高职(专科)注册入学录取29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告诉记者,不少异地考生对在江苏参加高考“望而却步”,与江苏高考竞争压力大有关。“2012年江苏考生共计47.4万人,本一批次共录取46126人,录取率不足10%。老百姓对本一高校更看重,江苏的生源质量又高,竞争更激烈,外省考生在江苏高考不一定能上好大学,回户籍所在省高考也在情理之中。”

另一方面,去年遇冷也与我省政策出台时间较晚有关。我省虽然于2013年1月24日至1月27日对外省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安排补报名,但早在2012年底,普通高考报名就已经结束,不少外地考生已回户籍所在地报名甚至就读。今年,我省异地高考政策和高考报名政策同时出台。异地高考考生需要在报名前先向就读中学提交一份《2014年来苏务工就业人员随迁子女高考报名申请表》,经学校汇总并经教育部门批准后,就可以正常办理报名手续。

▲政策:江苏外省籍随迁子女参加中高考基本不设门槛

2012年12月31日,省教育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正式发布来苏务工就业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我省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

政策:外省籍随迁子女参加中高考基本不设门槛

2012年12月28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做好来苏务工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意见》)正式下发。

根据 《意见》,从2013年起,凡具有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籍的应届初中毕业随迁子女,均可参加当地中考和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录取,具体办法由各省辖市制定;凡在江苏省取得普通高中学籍并有完整的普通高中学习经历,其监护人在我省有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随迁子女,均可在江苏省报名参加普通高考和本科、专科层次录取。参加江苏普通高考的随迁子女,须参加江苏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并符合高考报名资格要求,与江苏籍考生享受同等录取政策。

解读:综合解决外省籍随迁子女与本省籍学生读书问题

江苏是外来务工大省之一。据统计,至2011年年底,在江苏就读的外省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达48.74万人。>>详细

▲分析:异地高考,对江苏考生会有冲击吗?

教育专家:没多大影响

网友调侃:门户大开,可是谁敢来江苏考

江苏异地高考方案昨天一经公布,便引起各方热议。网友们纷纷感叹江苏方案非常宽松和人性化的同时,也戏言:“谁敢来江苏这样的考试大省来考?”另一方面,异地高考方案的出炉,会不会对江苏本地考生的升学产生冲击?这也是很多江苏籍考生及家长最关心的问题。

网友调侃“谁敢来江苏考?”

对于江苏的方案,网友们普遍认为几乎是“零门槛”,比较开放、宽松和人性化。有网友评价:“江苏政策没有任何地方保护色彩,彰显了市场经济先发之地的恢弘气度和践行教育公平的自信。异地高考政策的破冰,是追求教育公平迈出的坚实一步。”

对于“我家大门常打开,江苏欢迎你”的姿态,不少网友笑称:“你敢来吗?”甚至有网友调侃江苏方案的态度是:“不服来战!”据网友们分析,江苏作为考试大省,强手如林,考试难度、分数之高在全国也是出了名的,在江苏参加高考,不但捞不到什么好处,竞争反而更激烈。“跑到江苏异地高考,这不同自已过不去嘛?”>>详细

▲背景:今年30省区市将解决异地高考问题

国务院新闻办2月20日召开农民工工作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人社部、卫生计生委、教育部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了与此相关的政策及工作情况,多家中外媒体记者的目光聚焦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达1277万人,其中超八成孩子进入输入地公办学校就读;2013年12个省市组织了4440名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18个省区市将在今年解决随迁子女异地高考问题。

以公办校为主接收随迁子女就学格局基本形成

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随迁子女能否进入城市公办校学习一直是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国家解决这一问题采取的是“两为主”政策,就是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

据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截至2013年底,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随迁子女达1277万人,占到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9.3%。其中,进入公办学校就学的学生比例达80.4%,比2012年略有提升。详细>>

▲专家:异地高考如何兼顾改革力度和社会可承受度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人口的流动是大势所趋。改革开放使一些城市的非户籍人口急剧地膨胀,现在全国进城务工人员已经达到2.5亿,随迁子女的异地高考问题逐渐凸显,那么,如何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确保教育机会公平的问题?各省根据省情、教育发展情况出台了异地高考方案。可以说,异地高考走出了关键一步。有人说,北京、上海、广州的门槛高。也有人表示,门槛高无可指责,因为必须考虑城市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此外,异地高考也引发社会上对于高考移民、全国统一试卷的一些讨论。本报和中国教育新闻网日前邀请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海峰,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唐杰,北京高二学生家长赵琳,对异地高考这一话题进行深入讨论。

记者: 许多专家认为,出台异地高考方案必须考虑城市的承载能力。请问三位嘉宾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刘海峰: 异地高考是中国教育目前最受社会关注的一个问题。教育改革有方方面面,但高考改革尤其重要和敏感,广受社会大众的关注,其中异地高考可以说是热点中的热点。这个问题牵涉到很多方面,不仅仅是考试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社会问题,非常复杂,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详细[nextpage]

【典型经验:同在一篇蓝天下 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泰州:让农民工子女享受教育“同城待遇”

资料图片:来南京和父母团聚的“小候鸟”在社区志愿者的指导下,学起了拍照。

入学低门槛、经费全覆盖、关爱全方位……近年来,随着农民工子女教育需求的日益迫切,泰州市采取积极措施,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随迁子女同城待遇,构建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切实保障随迁子女、留守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推进教育公平。

日前,全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研讨会在教育部召开,泰州市被特邀出席此次会议并做经验交流。

坚持有教无类,真诚接纳新泰州人

7月初,安徽农民工子女小李,拿着一张盖着市教育局公章的入学证明,来到了省泰中附中的初一年级的教室内。能在泰州最好的学校上学,她心里充满了期待:“我对新学期很有信心,希望在这学期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向农民工子女敞开城市学校大门,这体现一个城市的包容度和开放度。”泰州市政协副主席、教育局局长奚爱国说,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到泰州参与建设的外来人口逐年增加,去年全市农民工随迁子女达到22069人。面对日益迫切的优质公平教育需求,教育部门对新泰州人子女就学作出的承诺,保证随迁子女就学享受“同城待遇”。>>详细

▲镇江丹徒: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四个一样”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通讯员 徐润福)镇江市丹徒区是一个城郊区,外来务工人员相对较多,区教育局采取有效措施,充分挖掘潜力,不断完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制度,切实提高随迁子女就学的保障水平,使他们与本施教区居民子女“一样就读、一样升学、一样免费、一样管理”,为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奠定了基础。

一样就读。 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凡持有流入地居住证等有效证明,其随迁子女就学与本地户籍学生一视同仁。外来务工人员较少、具备条件的区域,安排外来人员子女直接划片就近入学;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现有教育资源一时难以直接划片就近入学的区域,由区教育局统筹安排随迁子女在相对就近的公办学校入学。

一样升学。 外市户籍随迁子女可以在丹徒区参加中考和报考高中阶段学校,与本区户籍考生同等中考中招政策、同等享受指标生的待遇。外省户籍随迁子女在丹徒区高中学校就读、具有3年完整学籍,可在学籍所在学校报名参加高考。>>详细

▲南京推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有优教”

本报讯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南京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表彰大会上获悉,“十二五”期间,该市将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90%以上在公办小学就读,100%在公办初中就读,并把随迁子女教育工作的重心从义务教育阶段扩展到教育工作的全阶段,进一步推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从 “学有所教”全面走向“学有优教”。

据介绍,近年来,在南京就地入学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人数逐年增加,2012年已达到7.08万人,其中96.9%在公办中小学就读。该市教育系统坚持按照国家 “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实施“同城待遇、同班学习、同步发展”的“三同教育”,确保适龄随迁子女能够顺利入学。为此,该市坚持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每年均安排一定经费,对接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公办中小学实行公用经费补助,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学校给予奖励,对民办外来工子弟学校进行帮扶,2003年至今已累计划拨经费近7000余万元。>>详细

▲常州武进向所有新市民小学派校长

记者昨天从常州武进区教育局获悉,从今年9月1日起,属地公办小学将向全区16所新市民小学派驻语、数、外3名骨干教师,其中一名担任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管理。

公办小学目前流动儿童占51.4%

在新市民孩子入学问题上,武进走在苏南地区前列。早在2005年前后,该区公办学校对流动儿童就读基本实行了零门槛、全吸纳。据统计,目前在武进就读的流动儿童有6.87万人,其中在公办小学就读的有5.68万人,占全区公办小学学生总数的51.4%。

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些新市民“逐优质教育”而来,其中有不少没有稳定的职业,这既带来教育的压力,也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由于流动儿童的基数较大,公办小学无法完全吸纳,新市民小学有了生存的基础。>>详细

▲句容确保外来工子女同享优质义务教育资源

本网讯 (通讯员 滕秀平 王建明) 作为全国百强县(市),地处苏南、紧邻南京的句容在高速发展经济同时,强调教育民生政策面向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普惠落实,落实“四个保障”让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同享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目前就近入学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3500余名。

入学有保障。 坚持“以流入地政府负责,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纳为主”的政策,外来务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按本地标准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并足额拨付学校。凡外来务工人员,只需提供工商执照或与用人单位签订的经劳动部门备案的劳动合同、暂住证明、借读(转学)证明等相关材料,其子女一律就近免试入学,不设置入学门槛。暂时不能提供证明材料的,可先让学生入学后补办手续。>>详细

▲5000名“小候鸟”在靖江安心就读

本网讯 (通讯员 刘敏 黄继鑫 王成国) 新学期伊始,靖江500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又纷纷回到各校就读,开始新一年的学习生活。为了这些“小候鸟”的再次到来,该市各校做足准备,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新学期的新生活。

一个班级有多个省份孩子

福建、贵州、陕西、湖南、湖北、安徽……在靖城街道长里小学,随便走进一个班,都能找到来自全国多个省份的孩子。校长钱金锋介绍,学校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近200人,约占学生总数的九成。

这样的现象在该市一些乡镇小学并不少见,仅城南办事处的几所小学就接纳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近900人。其中,建新小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人数占到了全校学生总数的95%。真武小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人数也超过了学生总数的90%。西来镇敦义小学60%,新世纪小学50%,西来中心小学20%。

据不完全统计,春学期,该市各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5000余名。详细

▲张家港:非户籍学生可直读职校

老家在四川仪陇的16岁小伙子林攀,新学期坐进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三职业中学的教室,开始了为期3年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中职学习。日前,林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张家港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职校直通车的政策,让他早早确定了自己的学业选择。

张家港地处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外来务工人员近年来逐年增加。该市教育局教研室党支部书记袁建中告诉记者,由于高考政策等影响,每个寒暑假都会有一定比例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转学或辍学,以2011届初中毕业生为例,最后升入张家港普通高中、职业学校就读的只占初一时外地学生的30%左右,而在普通高中读书的外地学生如果不能迁入户口,到时还必须回原籍参加高考。>>详细[nextpage]

【身边故事:“小候鸟”异地落脚不孤单】

崇明岛上的“候鸟”之家

——探访江苏省启东市启隆乡学校

范鑫老师手把手地教一年级孩子们叠小纸船。她在岛上工作了一辈子,今年秋天就要退休了。

大课间时间,启隆乡学校的学生欢天喜地奔向操场活动。

中午放学,来自安徽颍上县农村的张成莲接儿子回家吃饭。

本报记者 张学军 摄

对于外来学生,启隆乡学校实行“零障碍”服务,让外来务工人员知道如何为子女办理入学、转学手续。开学时,学校教师要对照入学登记信息,主动联系每个学生。

地处崇明岛上的江苏省启东市启隆乡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近年来,学校的本地生源锐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逐渐占到近85%。这里的外来娃生活学习如何?近日记者来到这所岛上的学校进行实地探访。

启隆乡位于长江入海口,由永隆沙和兴隆沙两个冲积岛组成,其中永隆沙已经与崇明岛接壤而成为崇明岛的一部分。这里与启东市城区隔江相望,相距90多公里。

过去,启隆乡是农业良种繁育场,聚居了不少人口,启隆乡学校也曾兴盛一时。后来农场改成了乡镇,农场职工纷纷迁居市区,学校生源越来越少。当地的一所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启隆乡学校,目前有学生131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近85%。>>详细

太仓:来太务工子女小思晗的平安上学路(图)

6点20分,和妈妈一起去坐校车。

校车接送点浮桥镇农贸市场门口已经排了二十几位等侯的学生。

6点30分,在护导老师的监护下排好队伍上车。

两年校车坐下来,思晗已经和邻座的小女孩成了朋友。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通讯员 苏青青 姚建平)2014年6月20日早上6点,太仓市浮桥镇时思小学学生叶思晗的妈妈李正华把粥、酱菜、炒鸡蛋端上桌子,小思晗洗漱完毕开始吃早饭。吃好早饭,叶思晗从书包里拿出红领巾和学生卡戴好。6点20分,李正华和女儿两个人撑着雨伞,两三分钟就走到了校车等候点——浮桥镇农贸市场门口。这时,这里已经有二十几位小朋友在等候了,叶思晗自觉地排在后面。

6点30分,一辆写有时思小学的“长鼻子”校车准时出现,当天的护导老师下车维持秩序,叶思晗和其他小朋友一个个有序地上车坐到自己的位置上。这是这辆“长鼻子”校车停靠的第二站,随后校车沿路行驶,又停靠了几个站点,10多名学生陆续上车。6点55分,校车到达时思小学,叶思晗和小朋友一个个排好队下车,她来到自己班级,将上课用的书本拿出来放到桌上。

李正华和老公叶享清是浙江人,十年前来到太仓,在浮桥镇上开了一个消防器材经营部,两个女儿也都出生在太仓,叶思晗是大女儿,小女儿刚上小班。李正华告诉记者,他们夫妻俩做生意时间不固定,没办法准时接送小孩,“大女儿一年级报名时,老师说学校有校车,我们就申请坐校车。大女儿起床时,我跟着起床准备早饭。她出门后我就做做家务,小女儿醒后服侍她穿衣服、吃饭,送她上幼儿园,一点都不耽误”。>>详细

“小候鸟”进城记

来南京和父母团聚的“小候鸟”,聚在一起为新成立的团队起名

沈大雷/摄

我依然记得很清楚:6月27日早晨,天还蒙蒙亮,我就跟着爸爸妈妈坐上了从安徽宣城老家开往南京的大巴车。从那一天开始,我又一年的暑期“小候鸟”生活开始了。

我叫鹏程,今年13岁,爸妈都是油漆工。打我记事开始,爸妈就常年飘泊在外打工,一家三口聚少离多。每年暑假,是我一年中最期盼的日子,不管多远多忙,爸妈都会抽时间赶回老家,把我接到他们身边度假。这样,上海、杭州、无锡……我就像“小候鸟”一样,到过好多个大地方。

下了地铁,经过一段坑坑洼洼的柏油路,一路上不时有拉着水泥、沙子的卡车驶过,卷起阵阵尘土。再穿过一排排搭着施工脚手架的高楼,便来到了爸妈住的地方——一幢两层的活动板房。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眼前的场景还是让我吃了一惊:爸妈住在一间约莫五六个平方的小“蜗居”,一张简易的餐桌,一台21寸的老式电视,再加上一张上下铺的床,就是小屋的全部家当。真没想到,爸妈住得这么艰苦!>>详细

16名“小候鸟”轻松就读洪泽湖实验小学

本网讯 (通讯员 朱从宝)3月1日,随着最后一位同学走进洪泽湖实验小学就读,该县2013春季进城务工人员子弟全部进入该校就读。

洪泽湖实验小学是洪泽县人民政府投资兴建的一所现代化寄宿制学校。学校占地面积85亩,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工程于2011年1月6日开工建设。学校设计小学部10轨60个班,幼儿园多轨24个班。按照省定标准配置各功能教室,教学楼、综合楼、宿舍楼、食堂功能齐全,音乐室、美术室、多媒体教室、阅览室、舞蹈室、计算机室、实验室、体育馆、报告厅、地下停车场等一应俱全。 该校办学条件一流,是洪泽县为满足城区和进城务工人员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推动洪泽教育均衡发展,建设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大工程。

从去年秋季新学期起,该县教育局正式确定该校为洪泽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学校。为此,学校从各方面着手分工安排,准备迎接新来就读的孩子们。

本学期随父母进入该校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达16人。他们来自不同省份,教材使用不一,入学手续办理困难多多。因此,学校联系教育局等相关部门,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身份确认、孩子入学手续办理、不同教材孩子的学业程度确认等诸方面加以简化,方便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就读,嬴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洪泽县洪泽湖实验小学)

编辑:沈大雷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