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图片新闻 > 正文

八礼四仪 我们时代的礼仪

作者:李月昭 发布时间:2015-09-0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本网记者 李月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8月31日上午9时,在南京市夫子庙大成殿前的广场上,夫子庙小学一年一度的“开笔礼”仪式在《礼乐》声中正式开始。当日,该校近400名一年级新生身穿汉服冒着细雨来到这里,用稚嫩的嗓音诵读着经典名句,在传统“开笔礼”仪式中“开笔破蒙”,正式入学。

不仅仅是南京夫子庙小学,在刚刚过去的“开学季”,全省各地的中小学纷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开学礼”,在新学期伊始就掀开了“八礼四仪”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新篇章。

南京市“开学第一课”

省文明办主任杨志纯为孩子们“朱砂启智”

礼貌是后天习得,教养要合乎道理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可我们的礼仪现状却不容乐观。多年来,发达国家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模式,我们的近邻韩国和日本,礼仪繁多、细致,甚至让人觉得吹毛求疵,而往往是这些细节,标志着一个国家文明的发展程度。建立这样的规范并不容易,是他们比我们更懂得他人之心,还是他们比我们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或许是高速发展的社会节奏驱赶了从容美好的姿态,但我们的内心终究是希望过优雅的生活,更希望我们的孩子能过上这样的生活。要文明守礼,首先要能分辨哪些是礼仪,哪些不是,首先你得懂礼仪。礼仪与传统,社会形态脱不了关系,别人的礼仪并不适合我们生搬硬套。省文明办专项课题组的调查显示,60%的小学生并不真正掌握该年龄段应该掌握的文明礼仪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江苏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广“八礼四仪”可谓正当其时,而在推广半年时间中带来的影响也充分证明了它的存在是切合时代需要的。

“人的知书达理不是先天而生,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一步步习得的。” 江苏省特级教师夏莹说。 坐、卧、行、仪,与人相交,何为适宜,何为得体,都是学问,都需要好好学习。

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江苏在全省未成年人中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出台《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试行)》,向全省1700万未成年人全面推行“八礼四仪”,规范制定得很细,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一共135条礼节帮孩子规范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四种仪式给孩子的成长过程留下弥足珍贵的难忘瞬间。想得很细,做得很实,是规范守则,也有满满的心意。

“‘八礼四仪’相对于我们以前的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更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徐州湖滨中心小学的窦丽芳老师告诉记者,“八礼四仪”好就好在规范到了细节。比如说待人之礼,其中一条提到上课要尊重老师劳动,要认真听讲不能说话,“如果有学生不听讲,我就问八礼四仪里有一条怎么说的?马上学生就坐直了。真的立竿见影!”记者接触到的一线教师也普遍反映,“八礼四仪”把抽象概念落到了实处,操作性很强。而且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提出了不同要求,更加系统,更有层次。

文明礼仪教育和一切教育一样,都要遵循教育规律,要得其要领。夏莹对此有很深的思考,她认为永远不能以教育的名义给予孩子过于严格,甚至不合情理的管束,那会让天性活泼的孩子变得拘谨,变得胆怯,会约束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礼仪教育需要传授基本的知识,需要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但无论如何,它的本质和核心应该是对孩子的尊重和爱。

南师附中学生处主任高蔚云认为,教育是对生命的一种润泽,而不是灌输和强制。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德育不能靠简单粗暴的说教,必须有生动活泼,丰富多样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活动,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而收到实效。”连云港新海实验中学的宋凯老师说。

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八礼四仪”的要求,省内各地学校也想了很多的办法。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幼儿园的“幼儿礼仪故事教学”,把礼仪规范编成一个个趣味盎然的小故事,让他们听得进,记得住;“穿短裤和内衣的地方不许别人摸”、“坏人的秘密需要告诉家人或老师,坏人可以欺骗”,扬州梅岭小学西区校以生动的漫画,巧妙地将防性侵的条例放进校园守则;“男生女生交往,知道‘女生优先’”“考虑别人的感受,管住自己的脾气”“放学回家时,对家人说一句‘我回来了’”南京银城小学在《儿童交往公约》中进一步对“八礼四仪”进行了细化和延伸……讲故事,唱童谣,编动漫,微电影,情景剧,礼仪操,目的都是寓教于乐,将礼仪教育融入生活。夏莹说,江苏推出“八礼四仪”之后,亲眼目睹了很多老师的辛苦和付出,也看到了孩子的成长。

一个好习惯往往会孕育另一个好习惯,好的礼仪规范是有生命,会自行生长的。扬州中学高一女生王坤观察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餐饮之礼”中规定要自己整理餐具,把餐具放好。很多同学不但主动整理餐具,还自带餐巾纸,吃完之后把桌子抹一下然后扔进垃圾桶。

“一种习惯的养成要让他知道,让他认可,让他践行。”省文明办未成年人处处长拾峰说。首先,是要让他知道。一个明显的数据对比是:在“八礼四仪”百日回头看的调研中显示,1300名学生,260名教师、130名家长对八礼四仪的知晓率分别为98%、90%和62%。从“60%的小学生并不真正掌握该年龄段应该掌握的文明礼仪要求”到“知晓率为98%”,前后不过三个月左右的时间。

起跑吧,青春!

小志愿者在南图

新的礼仪规范只针对孩子吗?

李洋是扬州中学高一的学生,每天乘坐公交车上下学,遇到老年人会主动让座。但在他的印象里,比起“学生不给老年人让座”,更刺眼的则是“农民工给老年人让座,结果老年人拿出餐巾纸把座位擦一擦再坐上去。还有老年人主动要求给我让个座吧。”

在徐州湖滨中心小学,孩子们说起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滔滔不绝,“随地吐痰”“爱讲脏话”“过马路不看红绿灯”“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成年人的各种陋习被反复提及,一览无遗。

显而易见,在我们教育孩子知礼懂礼的同时,孩子也在观察着我们。他们聪明、敏锐,善于总结和效仿。南师附中党委书记陈汇祥的经验是,孩子如果有不文明的现象,百分之九十都有家庭的原因。网络上有各种对“熊孩子”的吐槽,但每个“熊孩子”的背后往往站着一对“熊父母”。

“一些学生的文明礼仪缺失表面上看是行为问题,其实不乏心理问题。”扬州梅岭小学的马璐璐老师说,文明礼仪教育,出发点应该是爱。孩子们得到了爱,才会知道感恩和回馈。而在江宁实验小学校长李洪祥看来,微笑是一切文明礼仪之源。学校结合文明礼仪教育,给那些笑得最开心的孩子挂上“微笑天使”的绶带,鼓励孩子们多多绽放自己最灿烂的笑容,“但我们说,要让孩子对你微笑,首先你自己要是微笑着的,把微笑传递给孩子,孩子才会发自内心地对你微笑。”

“姑且不说小手拉大手,至少是要共同成长,共同前行。” 陈汇祥告诉记者,南师附中给新入校的学生家长上的第一课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学校还有一个教师志愿者队伍,叫地平线读书社,聚集了一群对教育有思考的老师,自发地交流教育心得,同时还利用周末时间开设公益的家长学堂,向家长传递健康的教育理念。“他们的想法是用教育来引导家长。”陈汇祥说,读书社的影响力现在已经走出了附中,很多外校的学生家长也会来听讲座。

附中老师自发的公益行为已经给社会带来了很多正面的影响,但“文明礼仪教育如何带入家庭真的是一个难点。” 陈汇祥甚至有一个想法,退休之后做义工,去教育家长,教育这些年轻的爸爸妈妈怎样做好父母。

事实上,对很多成年人来说,糟糕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无法随时随地保持优雅。每天早晚,被人流猛地挤进地铁,又猛地挤出来,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坚守礼仪,恐怕一辆车也赶不上了。所以在陈汇祥看来,江苏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大力推广八礼四仪,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让社会对文明礼仪有一个广泛的知晓度,对全社会的文明礼仪意识有一个强化。南师附中学生处主任高蔚云说,“学校教给孩子文明礼仪,但是如果孩子踏入社会之后没有文明礼仪的共识,没有这个环境,孩子对文明礼仪也就仅仅停留在‘知’这个阶段,很难真正去‘行’。活动的意义在于可以放大社会影响。”

金陵中学副校长夏广平也有相同看法,“金中一直非常重视文明礼仪教育,省里突出和强调这项工作,对学校是一个推动,同时也给了学校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去进一步加强文明礼仪教育。”

如何将文明礼仪教育真正带入家庭,辐射整个社会,省内各地都有很多自主的探索。为了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到幼儿文明礼仪养成活动中来,南京市中华路幼儿园发放“告家长书——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引起家长对幼儿文明礼仪的关注,通过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引导家长了解自身言行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常州市天宁区前后北岸社区引进159个社会组织共1080名志愿者,面向社区孩子和家长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很多幼儿园、小学让小朋友们成为“小小宣传员”,“小小监督员”,让孩子把良好的礼仪风貌带出校园,走出家庭,走向社会。

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实现教育环境的整体优化。“在礼仪教育上,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循循善诱是必须的,但我们不仅仅是教育者,不能旁观,更不能居高临下,如果没有成年人的身正为范,身体力行,文明礼仪之花就很难在孩子心里扎根。” 夏莹在讲座中说。八礼四仪的行为规范针对未成年人,但抓住这个契机,为人父母,为人师长者也可以重温文明礼仪,身体力行地教育孩子,修正自己。

未成年人文明礼仪风采大赛颁奖礼现场

少儿舞蹈演绎中国古代礼仪之美

文明形态的轮廓乍现,还需久久为功

采访过程中,很多孩子都表示,现在面对他人的不文明行为,自己能够“仗义执言”,能够“帮助改正”。而对于这样做的意义,盐城高等师范学校的彭雨欣同学说,“如果前面有同学乱丢垃圾,我们后面的同学会帮忙捡起来,这位同学会因此感到害羞,这种情况就会越来越少。”

另外一位同学汪雨的体验是,和朋友去春游,遇到打扫卫生的环卫工人,主动把矿泉水空瓶递过去,别的同学也会纷纷效仿,主动把瓶子递过去。

这是一个很小的动作,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南京市雨花实验小学编排了一出礼仪情景剧:公交车上,不让座的人心里想的都是“我”,“我累了”“我拿了东西”“我还有好几站”;让座的人心里想的都是“他”,“他累了”“他老了”“她抱着孩子”……礼仪,简而言之就是“站在他人立场,为他人着想”。为了不给他人添麻烦,就要自我约束。如果麻烦了别人,就要懂得回报和感恩。

在未成年人文明礼仪风采大赛的颁奖礼上,金陵中学的几位同学分享了他们这五年志愿者服务的收获。对他们来说,最大的收获是志愿服务过程中的感受和感动,感受到身边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需要,感受到作为青年人的力量和重要;感动于服务和付出带来的充实,感动于传递爱心的满足。

高蔚云说,筹备大赛的几个月中,孩子的变化是清晰可辨的。男孩子到了高中,正是自我意识特别强烈的时候,但是文明礼仪强调的是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在这个大赛的实践中,他们也学会了和别人交往,学会了团队协作,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宝贵的经验,是一种成长。

仪式的力量也不容忽视,夏广平这么理解成人礼的作用,它告诉学生18岁了,18岁之前你是什么状态,18岁之后又是什么状态,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言行有什么特点。而作为以“开笔礼”闻名在外的南京夫子庙小学,礼仪教育一直是学校的特色和亮点,深受学生喜爱:一年级的“开笔礼”,破蒙启智,孩子由此踏上漫漫求学路;三年级的“成童礼”上,孩子学会敬畏自然、感恩生命;六年级的“状元礼”上,孩子们分享成长、立志成才,记于心,立于心。在夫小校长冯爱东眼中眼中,仪式是一种氛围的营造,可以让孩子及他人更快接受自己身份的转变。

常州实验小学的“十岁成长礼”前后,细心的父亲王振明发现了儿子的变化。仪式结束之后,孩子默默默默帮妈妈洗菜,晚上还失踪了半个小时,原来他的遥控飞机飞到屋顶上了,“以前他肯定是要第一时间搬救兵让我帮他搞定的,但是这次,他自己找保安解决了。”王振明欣慰地说,“我知道这个仪式对他的触动很大,觉得自己长大了,不想被同龄人落下。”

改变的还不仅仅是孩子。

淮阴小学六年级学生家长高女士告诉记者,自己以前也经常教育孩子垃圾要丢进垃圾桶,但有时候远远一扔,扔不中也就算了,觉得反正会有清洁工人来收拾。“现在孩子看到了,就会走过去捡,我还怪不好意思的。”

常州实验小学的“十岁成长礼”结束之后,一位在台上接受孩子们献花,致敬的食堂工作人员激动地告诉记者,这辈子还没因为做馒头、包子得到过这么大的荣誉。站在台上感觉非常神圣,心想以后一定要干得更好!

文明礼仪教育重在“养成”。养成教育有其连续性,要有检验、巩固、提升的过程。“八礼四仪活动不应该是一阵风。” 淮安外国语学校的吴寿健老师说,礼仪教育应该系列化,品牌化,从精品课程开发到礼仪教育资源开发,从文明习惯的培养,到心态、礼仪的养成。“需要借助活动。如何通过礼仪教育,使青少年情趣高雅,言谈文雅,行为优雅,让礼仪习惯内化为学生的素养修养,需要一个过程和不断的强化和濡染。”

“一个新的习惯的诞生,必然会冲击相应的旧习惯,受到旧习惯的顽抗。但如果能坚持365天以上,你想改变这个习惯都很困难。”徐州湖滨中心小学的颜拓老师对此颇有心得,学校坚持每天对照“八礼四仪”的要求,逐项检查、记录、量化、反馈、整改,每周公布一次检查结果,以达到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一系列条件反射,形成行为上的定势。为了巩固“养成”教育的成果,学校在上下课铃声前设置提示语:“下课了,请你轻声慢步,安全游戏。”“上课了,请你做好课前准备。”颜老师感慨道,“每一天我们都在重复着这些繁琐,看似微不足道的德育常规工作,不敢有丝毫的松懈。正是在日积月累中,我们的学生举止更加文明。”

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有一面“养”字墙,墙上是龙飞凤舞的99个“养”字,谐音久久。该校的德育主任杨庆说,“文明礼仪教育要年深日久,要久久为功。”

为什么不是100个?教育没有一个尽善尽美的终点,文明礼仪教育永远在路上。

从今年三月开始,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成效显著的文明礼仪养成活动在全省接连展开,七月,江苏举办全省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示范校千名骨干教师培训班,加强教师队伍培训。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将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文明礼仪日常行为表现情况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评优评奖的依据之一。据了解,省文明办还将依托江苏教育新闻网建设“八礼四仪”资源库,其目的都是为了最大程度保护“养成”教育的连续性,让礼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更多的孩子从中受益。

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杨志纯说,在未成年人中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引导未成年人从小做起,学礼仪、知礼仪、行礼仪,其目的就是通过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融入“爱、善、诚、勤、俭、美”六种理念和价值取向,更好地促进未成年人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他同时表示,开展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在全国还没有先例,《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尚属试行,需要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在中华礼仪协会会长范智看来,现在的孩子冰雪聪明,只要给大家多一点时间,终将知礼仪,守礼仪,重回“礼仪之邦”。我们的社会图景终将从“图自己方便”到“不给别人添麻烦”。也只有营造出这样一个良好的公共环境,我们生活在其中才能自在舒心。

“礼仪教育,表面是学礼,根子是学做人。”范智说,“礼仪教育江苏走得比较快,我仿佛看见文明的曙光在江苏出现。”

“当所有的形式过去,希望爱、善、诚、勤、俭、美的价值观能永留在孩子们的心中。”省文明办有关负责人说。

(摄影:李经纬 万程鹏

【相关链接】

别人的礼仪

礼仪是什么?礼仪就是一个群体所认可的共通的行为规范、社交规范和思想(道德)规范。文化又是什么?文化就是一个群体所传承下来的共有的思想、器物、行为风格、精神风格等。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文化的重要作用》中指出,文化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观,它指引着一个群体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甚至影响着一个群体、民族和国家的盛衰兴亡。

如果我们把文化看做是一种深层的民众价值观,那么作为一种更加外显的行为规范的礼仪,则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在这篇小文里,我想和大家讨论的是西方文明礼仪,那么首先我们就要知道,西方礼仪背后的西方文化价值观是什么呢?

西方礼仪的深层内核是西方文化,西方文化有这四个特征:强调知识追求、强调真理探究;强调人际平等、强调政治民主;强调个人独立、强调彼此竞争;强调信仰自由、强调精神寄托。它起源于古希腊的城邦制和民主制。民主与古希腊的城邦制度紧密相连,每个自由民都可以自由发表观点,每个自由民都需要理性地思考社会、自然和环境的问题,以通过争辩获得决策。这种自由的争辩必然带来科学探究的精神,科学求真的精神;民主平等的社会制度以及个性的保护和张扬。

宗教文化从中世纪一直到今天,在西方人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西方的大科学家、大哲学家往往都是基督徒或其他宗教信仰者,因为他们认为,绝对的真理在上帝或其他永恒者手上,是他们创建了世界。宗教文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宗教礼仪是我们中国人往往比较陌生的,但在西方世界中是习以为常的。

体现西方宗教礼仪的几个方面是包括节日、婚礼、食物、数字等。西方人喜欢葡萄酒,因为耶稣在最后的晚餐说,饼和酒就是我的身体和血,是为众免罪而舍弃和流出的。后来西方人喜欢的食物为面饼和酒,它象征耶稣的血和肉而得到耶稣的宠光。西方人往往忌食其他带血的食物,动物生食尤其不喜欢,还有看到动物的头、四肢以及内脏都极不喜欢。

西方人不喜欢的数字是13和星期五。原因是耶稣受难日为星期五,当时最后的晚餐共有他的12个使徒和他自己共13人参加,他被犹大叛卖并最终受难。

此外,西方世界崇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不是等级。他们更重视个体,这种平等文化尤其体现在餐桌文化中。一般的请客聚餐,没有主次之分,大家随意而坐,甚至可以相互走动,彼此交流,餐桌更加强调的是人和人之间心灵的拉近和沟通。此外,在彼此的称呼上,无论职位高低,可直呼其名,这甚至表达了一种彼此的亲近感。这也体现了彼此的平等。

西方人特别强调在职场、在公众场合穿着体面、光鲜,试图从外在形象上就引起他人的好感和关注,这除了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考量之外,还有就是一种竞争文化。外在的形象表明了你的精神状态,表明了你的心态,反映了你的自信,更反映了你对职场的专业态度。所以,西方的正式场合,几乎所有的人都是西装,至少是长袖衬衫。

西方人因为对工作认真负责,相应地也就需要回报,比如,boss需要对表现好的员工给予年终奖励;顾客需要对服务好的服务员给予小费,这种付小费的习惯甚至成了一种风俗,但中国人似乎并不习惯。这是尤其需要今后在国外旅游或生活时要注意的地方。需要深入的领悟西方的竞争文化。他在这样的竞争氛围中努力了、付出了,他就需要获得相应的回报。

西方人历来根深蒂固的是真理、上帝和永恒,他们关注的不是上级、领导、权威。所以,西方人的相处方式的原则是,真诚、理性、简单、坚持。中国式的谦虚是西方人无法理解的。要大胆接受别人的赞美,而不是一味的谦虚,这反而让西方人感到你的虚伪。

中国的文化塑造了中国的礼仪,中国的礼仪又进一步强化了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文化带来的是知识观念和社会发展的不一致,导致社会进步相对缓慢。我想,要通过教育改变中国未来人口的素质,首先需要改变民众的文化心态,只有价值观的变化,才能塑造良好的思维方式,进而带来知识的变化和国家的发展。

家长的品格

编辑:李月昭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