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视点 > 正文

GPA看起来究竟有多美

作者:黄琬雯 蒲锦绚 发布时间:2016-02-22 来源: 《中国教育报》

  GPA,Grade Point Average,即平均学分绩点,每个人的考试总分最后都会折算成5分制。新生入学时,或多或少都会听师兄师姐们强调过它的重要性,或许有些同学对这些话十分不解,GPA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目前很多大学的出国交流项目或申请外国高校奖学金等都有GPA的限制,如评选国家奖学金时,选拔条件明确表明,学生学业排名位于前10%,且无不及格科目。于是,对于希望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来说,高GPA就是不可或缺的了。日前,汕头大学的师生围绕“GPA”进行了一场讨论。

  GPA无法评判人文素养 

  “在工学院GPA很重要,它能直观地体现出个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汕头大学14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沈吉浩如是说,“如果连基本的知识概念都无法掌握,在操作实践方面更不能做好了。”

  但也有学生认为GPA没有重要到不可或缺的程度。14级广告学专业的学生黄上进认为,GPA并没有反映出很多情况,它只具有关于个人能力的一部分参考价值。GPA的高低无法去评判一个人的人文素养。”

  GPA不等于能力 

  据了解,GPA高低多取决于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说明了低GPA的学生不代表没有能力的学生,不排除有消极怠学的学生存在。但更多的是另外两种学生:一是对未来的发展路线已有明确规划的学生,若在规划中GPA没有太大的用处,他们就不会花费精力去提升GPA。另一种学生则较随性,他们本身并不是没有能力,而是只在感兴趣的课程上下功夫,久而久之,GPA就被不感兴趣的课程拉下一大截。由于当中多为人文科学课程,对此,社会科学部的老师程英姿明确反对。她称,在美国的500强行业中,一个行业从开始到结束可能只需要38年,个人未来的就业情况无法预测,假如学习的行业知识在未来被淘汰掉,最终能依靠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文素质。

  如同GPA低不代表没有能力,高GPA也不能等同于有能力。在汕大校园中存在着一种现象,学生会对各个老师给分的严格程度进行对比,选课时避开严格的老师,选择给分相对宽松的老师,以此提高GPA,给分严格的老师更会获得“GPA killer(终结者)”的称号。

  一位被称为“killer”的老师认为,这个称号“interesting but hurt(有趣但受伤)”。身为老师,她是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教学,同时,她也是按照课程标准打分。任教三十多年,鲜有学生对成绩不满,她认为,学生若对分数存疑可以课下咨询她,她会进行解释分析,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接受。

  GPA仅是评判标准之一 

  关于GPA,很多教师认为,GPA有助于老师快速得知学生的学业情况,包括课堂表现和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当奖学金有众多的申请者时,GPA是个有用的评判标准。

  然而,教师们也明白,GPA无法完全展示一个人所有的技能与天赋,除了成绩,学生们的品质也应该被关注。例如他们如何与他人一起工作,他们参加了怎样的课外活动。

  一位工学院教师指出,很多学习工科需要的能力都没办法设置进GPA,比如动手能力、专业应用能力。GPA高仅能说明学生理论学习不错,但动手能力不见得会很好。可是,“如果每个学院另外设置一个评分系统就会很麻烦。”

  是爱好还是追求 

  大部分受访学生不认同为了分数而学习,牺牲个人爱好与志趣的行为。15级电子信息工程的李龙称,GPA的确很重要,但他还是会按照个人喜好选课。“如果现在有我喜欢的课可以选,不管老师是不是killer,选了再说,”回首大学生活,12级法学院的许同学坦言道:“如果重新选择,我还是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如果连自己想选的课都不去选,又凭什么去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

  当个人爱好和对GPA的追求相冲突时,更多的学生会试图在课程的选择上寻找平衡点。15级中文陈同学会在选课前了解老师的给分情况,然后,她会通过调整选修课顺序,把部分可能得分不高的课程分配到不同学期修读,避免GPA过低的情况。15级法学郑同学表示,在体育课、通识课上,她会选择更有信心得高分的课程,但在专业课程上,她还是会按照授课质量来考虑选课事宜。

  当我们申请奖学金时,当我们申请交流项目时,GPA的硬性规定仿佛在告诉我们:GPA很重要。然而,我们也应明白,在社会日益多元化的今天,考核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GPA仅是标准之一。GPA与知识、兴趣的关系本来就不是对立的,当所学知识刚好是个人兴趣所在,以兴趣为驱动,GPA又怎么会低?若个人兴趣与所学知识、GPA追求相冲突,我们又为何不能在它们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呢?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