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至2015年,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共43起。发生地既有大型城市也有欠发达地区。面对这样的现实,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应对校园欺凌?
近年来,校园暴力、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发生,严重性、发生频率和隐蔽性都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地域遍布全国各地,从小学到高中均有涉及,75%发生在中学生之间,其中初中生占42.5%。从欺凌性质看,低年级以直接欺凌事件为主,到高年级则呈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等多种方式并有。由于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控制能力较弱,攻击性比较强,又有强烈的同伴交往需要,特别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初中以上学生的欺凌行为有明显的团体化特点。
校园欺凌中通常有两种角色:实施欺凌的学生、被欺凌的学生。其中有一批孩子叫做欺凌/受欺凌者,他们有时是欺凌者,有时又是受欺凌者,尤其值得关注。
人们往往以为只有被欺凌者会受到伤害,但很多调查和追踪研究却发现,欺凌事件的双方都是受害者,甚至旁观者的心理也被扭曲了。欺凌现象尽管发生在校园,帮助孩子应对欺凌事件的关键却是家长。
什么样的孩子容易卷入校园欺凌?
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欺凌者在编码社会线索时会对与敌意相关的线索更加敏感,寻找和发现此类线索后,在解释社会线索时又倾向于敌意归因,于是在构建社会目标时会非常生气,更多想到的是报复,更多采取攻击性的问题解决策略,而没有充分考虑其他非攻击性解决方式;在评价各种策略的有效性和选择反应时,他们不能很好地理性评估攻击反应的后果,会迅速实施反应。
受欺凌者往往容易焦虑,更具有不安全感,比较安静,谨小慎微,容易神经过敏。他们一般自我评价较低,自卑感较重。有某些“缺陷”或“与众不同”之处,如存在情感和行为问题、有不良行为习惯、肥胖、身体弱小等,常以哭、退缩等消极方式躲避欺凌。
“欺凌/受欺凌者”的问题行为、学业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最严重。通常来说,欺凌/受欺凌者有两种不同的类型和发展轨迹:由欺凌者转变成欺凌/受欺凌者的往往好斗、不遵守规则,经常招惹好动和暴躁的孩子、欺凌他人,被同伴所排斥。由受欺凌者转变成欺凌/受欺凌者的则长期受到暴力对待,无力反抗,且没有得到外界的帮助,于是对社会的认识产生偏差,认为暴力能解决问题,转而以暴制暴,欺凌更弱小的对象。
欺凌事件涉及哪些环境因素?
家长不但要读懂孩子自身的因素,还要读懂与之相关的环境因素,包括微观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等。校园欺凌事件中,不同类型的个体面临着哪些不同的环境因素呢?
先看家庭环境。涉及校园欺凌的青少年,其家庭环境可能存在教养方式偏差、家长情绪控制能力差、家庭不和谐等因素。欺凌者的家长对孩子常常抱有过高的期望,管教过于严厉,经常对孩子持拒绝、否认的态度,情绪暴躁,有攻击倾向,经常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离异,有的家庭内部有持续的争吵。受欺凌的男孩往往被家长或者过度保护、溺爱,或者过度控制、约束,家长往往过分卷入孩子的生活;受欺凌的女孩往往生活在成员联系少、情感不亲密的家庭中,家长往往忽视孩子、忽略其感受,经常威胁、虐待孩子,或者对孩子采取敌意、拒绝的态度,或者过度控制孩子。欺凌/受欺凌者的家庭往往是缺少温暖的,父母冷漠,不参与孩子的生活,或者采取敌意的态度,对孩子的管教不一致,或者有家庭暴力,父母之间经常过度争吵。
再看同伴关系。欺凌者喜欢那种恃强凌弱带来的被“崇拜”的感觉,尤其是男生,会认为自己很酷、很强,但容易被同伴拒绝,不被大部分同学所接纳。受欺凌者往往缺乏社交技巧,不懂得如何正确与他人互动,不知道如何以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所以比较孤独,缺少朋友,同伴接纳程度较低。欺凌/受欺凌者属于被拒绝的儿童,缺少朋友,缺乏社会支持,遇到问题时没有倾诉和求助的对象。
最后看学校环境。欺凌者所处的学校环境往往对学生约束太多,让学生感到压抑;师生关系紧张,敌对感强烈;教师常采用批评、斥责、变相体罚等教育方式;缺乏校园暴力的预防制度、应急处理制度和处理教育制度。而受欺凌者所处的学校环境往往缺乏有序、和谐的氛围;学校重堵轻疏,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一般采取简单惩罚甚至劝退的办法,不能根据学生特点及时引导,提前预防;老师对同学之间的矛盾不能及时处理,导致冲突事件持续、升级。
家长如何有效预防孩子卷入欺凌?
预防孩子卷入校园欺凌的关键,在于家长注重创造积极健康的家庭环境,为孩子提供处理问题的正向榜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和良好的交往能力,并且对孩子在学校中的情绪、交往等有足够的关注。
孩子如果在家里经常目睹父母之间的互相攻击和指责,只学会用这样的办法解决问题,就很容易迁移到学校情境中。因此家长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行,采用温暖、民主的教养方式,减少批评、指责、打骂等方式,与孩子意见不一致时要一起讨论,而不能压制和要求孩子绝对服从。
家长自己遇到受人欺凌、遭受委曲等事件时,要减少敌意归因,尽可能采取非攻击性解决方式,理性评估攻击反应的后果,选取更合理的反应策略。在实施反应时要学会“等一等”,为孩子树立起理性处理事情的榜样。
当然,更重要的是构建和睦的亲子关系,让孩子能够轻松、真实地和家长交流自己的情况,及时化解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减少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和受欺凌的行为,即使受了欺凌也愿意与家长沟通讨论,防止更严重事件的发生。
另外,自信而有良好交往能力的学生不容易卷入校园欺凌中。家长要营造非攻击性的环境,多理解、接纳孩子,减少批评,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让孩子能安全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男孩子最好有一项擅长的运动或爱好,不仅能充分发泄过剩的体能,还会学到新技能,更能明白怎么控制愤怒情绪。
家长还要充分重视孩子同伴交往的需要,鼓励孩子多参加班级集体活动,提升孩子应对冲突和矛盾的能力、同伴交往的能力和自主应对挑战的信心。
欺凌发生后如何进行心理和情感急救?
如果孩子已经卷入欺凌事件中,家长需要进行及时干预,将伤害降到最低。比如及时制止视频、影像材料进一步流出和传播,将发生冲突的学生暂时分开隔离,防止进一步的冲突和欺凌发生。除了及时进行身体方面的治疗,更要重视心理和情感急救,不能急于改变或回避孩子表现出的恐惧、焦虑、紧张等感受,要耐心倾听和接受孩子遭遇创伤后的这些反应,然后再跟孩子一起面对善后事宜。
如果家长不能及时发现并帮助受欺凌的孩子疏导情绪,教会孩子正确应对,孩子就可能从受欺凌者迅速变为欺凌者。而对欺凌别人的孩子,家长如果只是直接的批评指责,孩子会觉得家长根本不理解自己,内心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下次还会出现欺凌别人的情况。
卷入欺凌事件的孩子,对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遭到破坏,被欺凌者有时需要在家里调整一段时间,需要家长更多的安慰和陪伴。家长要接纳孩子可能还会出现的情绪不稳定、紧张和焦虑,认可“这种感觉的确很不好”。必要时家长要请假在家和孩子一起做些感兴趣的事,帮助孩子重新建立对他人和学校的信心
如果欺凌事件特别严重,就需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的干预和帮助指导。不仅受欺凌者需要专业干预和辅导,欺凌者如果手段特别具有伤害性和侮辱性,同样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
(作者 边玉芳 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
哪些行为可称为欺凌行为:
指有意造成他人身体或心理伤害的行为,包括言语方面的威胁、戏弄、辱骂、奚落、嘲弄和起外号等,也包括身体方面的打、踢、推搡、抓、咬,以及勒索、抢夺物品等。
欺凌可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直接欺凌是指欺凌者直接实施于受欺凌者,间接欺凌是通过某种中介来达到欺凌目的,如背后说人坏话,制造谣言,社会排斥等。
这些变化表明孩子可能受到了欺凌:
身体的伤痕
如果孩子身体无故出现瘀伤、抓伤等各种伤痕,夏天经常穿着长袖衣服,就很可能受到了伤害。
生活规律和习惯的改变
食欲下降、注意力恍惚、睡眠质量变差、学习成绩波动、做恶梦,如厕习惯改变(厕所是校园欺凌的高发地,因此很多孩子避免在学校上厕所)等。
不爱上学或要求转学
由于体验到生理、心理上的痛苦,受到欺凌的孩子会变得恐惧和厌恶学校,突然不爱上学。
情绪和行为的变化
突然变得沉默,不和外界交流,年龄小的孩子可能出现如尿床、依恋父母等退行行为。
应对欺凌的方法:
在学校不要去挑逗比较霸道和强悍的同学。
上下学和活动时尽可能结伴而行;独自出去时不要走僻静、人少的地方;不要天黑再回家,放学不要在路上贪玩,按时回家。
遇到欺凌时一定不要惊慌,要尽量不要再激怒对方,尽可能拖延时间争取机会求救。
力量悬殊时要认识到自己有自我保护的能力,通过有策略的谈话或借助环境来摆脱困境。
一定要及时跟家长老师沟通情况,不要在忍气吞声中独自默默承受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
【众议】
落单的孩子易受欺
小亮哭着来找我,说又被找他要钱的同学拳打脚踢了。我发现他平时零食不断,放学后经常脱离“大部队”往超市跑,势单力孤让人觉得好欺负。而且每天出入超市“露富”,让人“盯”上了。
我找来家长叮嘱他们给孩子安排好一日三餐,别用零食打发孩子。控制孩子的零花钱,先适当接送孩子,等对立情绪淡化再停止。我还嘱咐小亮没有家长接送时,要与同学结伴而行,老师没上班时别到校。
沟通之后家校联手形成合力,小亮与同学关系渐趋融洽,学习成绩也渐有起色。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十六中学 曹秀芳)
跳出常规思维呼救
我给孩子讲《弟子规》中的“言语忍,忿自泯”,讲“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勿谄富,勿骄贫”,告诉他切忌瞧不起别人,以免惹来杀身之祸。
如何冷静应对突发的校园欺凌事件?我给孩子讲了一个故事:有个男孩在人烟稀少的草原遇到狼,呼救时他不喊“狼来了”,而抓住人们爱瞧热闹的心理大喊“耍猴的来啦”,这个逆向思维使男孩最终获救。我告诉孩子,如果真遇到欺凌情况,要急中生智,跳出常规思维。不喊“打架了”,而要大声多喊“杀人了”。一旦听到有人高喊“杀人了”,欺凌情况就会很快结束。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会员 童家松)
不称霸不软弱不摆帅
家长的溺爱极容易使孩子产生称霸心理,缺乏爱的温暖也容易促使孩子采取极端暴力行为。家长平时要多关爱孩子,与孩子谈心交流,经常告知哪些事不能去做。
同时,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学会坚强应对欺凌行为,不要一被欺负就哭,这样对方知道你很软弱,会被欺负得更厉害。平时尽量避让性格怪异或行为不端的同学,在这些同学面前不要摆帅,尽量消除被攻击的因素,与之交谈时要注意言语温和,不要用过激语言刺激他,被欺负时大声向老师、同学及路人求救。孩子不称霸、不软弱、不摆帅,就会远离校园欺凌。
(江苏省如东县九总小学 陈铁)
孩子需要集体的滋养
面对校园欺凌,学校教育的优势是营造一种幸福集体的“场”来滋养孩子的心灵,让孩子意识到“我很重要”“他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幸福集体是一种集体文化,可以通过系列的校本课程或活动开展而逐步形成。比如根据每个孩子的特长爱好,设置一定的岗位,使每个孩子有事儿做,在忙碌中获得存在感、成就感,产生价值感,从而达到快乐感、幸福感,带给他人快乐。这种快乐的场景浸润到心灵,可以释放心中的不快,改变不良的习惯,逐渐形成良好的品质。雷夫和苏霍姆林斯基都是这个方面的成功典范。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磨市镇黄荆庄小学 夏玉珍)
亟需反校园欺凌手册
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组织专家编写应对校园欺凌的相关宣讲手册,详细告知如何制止欺凌的发生、如何远离人身伤害、如何及时寻找保护等应对措施,依托家长会进行教育讲解。孩子越早懂得这些内容,越能够及时形成自我保护意识。
对于已经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绝不能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应该果断处理,该惩戒就惩戒,以儆效尤,否则会形成恶性循环,欺凌者继续做恶且变本加厉,被欺凌者只能忍气吞声,最后导致心理问题。学校处理不了,就应将问题学生交由社会力量进行惩戒教育,让施害者引以为戒,并警示其家长对孩子严加管教。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朱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