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 > 正文

南京推进义务教育均衡:追求人人优学人人成才

作者:赵建春 陈瑞昌 发布时间:2015-10-21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均衡后,南京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又迈出新步伐——

追求人人优学人人成才

■开栏的话

去年11月6日,教育部在河北邯郸召开了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提出要把推进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性任务。一年多来,各地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不断缩小区域间差距,推动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之后,各地狠抓学习贯彻,继续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作为重中之重。

为了反映和宣传各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取得的新进展和新经验,从今天起,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和本报联合开设“义务教育均衡新进展”栏目,刊发各地有代表性的做法和经验,敬请读者关注。

今年秋季学期开学伊始,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等一批国内知名教授,正式受聘成为南京市第一中学首届“崇文班”学生的导师。“崇文班”学生不仅可以提前选修大学课程,还将有机会走进高校实验室跟随导师学习课题研究。这是南京基础教育构筑学生成才立交桥的新举措之一,在实现了全市基础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师资水平一定程度的均衡之后,南京推进教育均衡的新追求是,实现“人人优学”。

从“小班化”到“新班额”

增加小规模班级让每个学生得到更多关爱

2010年年初,“新班额计划”这个提法频频出现在南京的媒体上,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如今,这项计划写进了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到2015年,南京义务教育阶段每班学生数,初中控制在40人以内,小学控制在35人以内;到2020年,初中控制在35人以内,小学控制在30人以内,基本实现小班化教育。南京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徐传德介绍,以小班化教育试点为基础启动“新班额计划”,意味着南京进入全面推广小班化教育的新阶段。

本世纪初,由于南京人口规模趋减,加之“择校风”助推,学校招生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景象,一方面热点学校招生普遍人满为患,另一方面不少普通学校却生源剧减。

针对这一状况,从2001年秋季开始,南京白云园小学等14所普通小学率先“试水”小班化教育,每个班级规模控制在28人以内,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对试点学校在经费投入、教师培训和教育科研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2005年秋季,南京二十四中等8所普通初中开始“加盟”试点,每班人数控制在36人以内。

据南京市小班化教育研究所所长、市教研室主任汪笑梅介绍,目前全市小班化教育试点小学和初中共有132所,覆盖面分别达到小学和初中总数的28%和21%以上。“办学质量的提升,让很多试点学校招生从昔日门可罗雀变为今天门庭若市。”记者从相关调研中看到这样的数据:试点前,有90%的学校生源萎缩,成绩不理想。现在80%的学校生源饱满,一些学校生源增长甚至达到90%;今年中考,一大批初中小班化学校成绩超过市平均分。

随着“新班额计划”的实施,10年后,南京大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实行小班化教育,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学生将得到更多的教育关怀。

从“助学券”到“名师课堂”

两大助学体系助推人人有学上人人优学

2010年秋季学期,南京市各级教育部门投入1.4亿元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对困难家庭子女就学补助减免。其中通过“助学券”方式发放的教育资助金达3000万元。

在南京,这样的助学政策已实施多年。家住下关金陵小区、右腿残疾的张勇告诉记者,因为他是“低保户”,女儿从二年级开始,不仅学杂费、课本费和其他学生一样免交,连作业本费、社会实践活动费等也都免收了。

他说,因为外地打工人员的子女也能享受义务教育免费政策,隔壁一对安徽夫妻已决定安下家来,让孩子在南京念完书。

和张先生一样,南京市民普遍感到,这几年孩子上学交钱越来越少了。据了解,南京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从2006年秋季开始全部免收杂费,从2008年春季起全部免收课本费和借读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同步实现“应免尽免”。不久前该市又宣布,全市义务教育从明年春季开学将免收作业本费。除了在全省、全国率先推行免费义务教育之外,该市还通过发放“助学券”形式,逐步构建起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15年政府扶困助学体系,确保包括城乡低保家庭在内的六类经济困难家庭子女不因贫失学。“十一五”期间,南京已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扶困助学体系,政府部门累计“买单”超过10亿元。

在确保“人人有学上”的基础上,南京近年来启动了新一轮“名师课堂”建设工程,助推实现“人人优学”。据了解,从2004年起每到中高考前夕,南京市教育局就组织全市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陆续推出免费视频教学辅导节目“名师课堂”,供学生和家长通过互联网有选择、有侧重、有针对性地免费点播收看。经过多年精心打造,“名师课堂”已成为南京学生学习的好帮手。

从今年开始,南京市教育部门通过整合原有资源,逐步对“名师课堂”进行全面优化升级,分期研制投放更多优质的名师辅导课程节目,形成从幼儿教育到成人教育“全学段”、各门课程“全覆盖”、服务指导“全方位”的名师助学体系,努力实现“人人有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课课优学”的目标。目前,首批新版“名师课堂”节目已经投放。

“通过互联网,打造一批优质的名校名师公开课,这是现代教育发展趋势,也是让各类家庭,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享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平台。”徐传德表示,对一些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困难家庭,该市教育局还将免费赠送一批光盘和播放设备。

从“才艺拓展”到“星光计划”

构筑学生多元成长成才的“立交桥”

“这里是BY1SJ”、“这里是BY4RRR”、“这里是BN0T”、“这里是VR2KTS”、“这里是XX9ARM”、“这里是BY7KTO”……这些密码般的呼号,代表的是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6个城市学生业余无线电台。

今年2月28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主办“两岸四地共希望——希望一号卫星青少年业余无线电通信活动”,通过设立在北京、南京、广州、香港、澳门和台北的业余无线电通信会场进行“天地对话”。

上午9时,当“希望一号”卫星经过祖国上空时,位于南京三中内的主会场沸腾了,经过短暂的呼叫,南京三中的业余电台顺利地与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北台湾科学技术学院、香港九龙工业学校、澳门大学、广州市同福中路第一小学等五个分会场取得了联系,在短短的15分钟里,海峡两岸和香港、澳门的1000多名师生首度通过卫星进行业余无线电通信,进行了愉快的交流,表达了各自对元宵佳节的祝福。

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吴晓茅介绍,从2009年7月开始,南京正式实施中小学科技创新“星光计划”,南京三中等65所中小学被命名为“星光基地学校”。该计划着眼于培养创新拔尖人才,主要活动内容是“五个一百工程”,具体包括“一百个院士进校园”、“一百个创业之星进校园”、“建立一百个星光基地”、“建立一百个创新教育指导团队”和“开展一百个中学生创新课题研究”等。

此前,该市实施了“中小学生才艺拓展计划”,以一批科技、体育和艺术特色学校为龙头,通过对这些“旗舰”学校实施给牌子、给票子、给政策、给师资、给机会的“五给政策”,为那些禀赋优良、学有所长的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的机会和舞台。

“现代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迫切需要基础教育走出高考应试‘独木桥’的功利制约,逐步构筑起学生多元成长成才的‘立交桥’。”徐传德表示,应不断创造面向人人的适性教育,让个性鲜明、特长突出的学生和发展均衡全面的学生一样有机会。 [nextpage]

■链接

江苏建设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

今年5月,江苏省政府召开全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工作会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意见的通知》,提出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使示范区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达到优质均衡。示范区的受教育机会、教育质量、管理水平、保障能力等取得明显成效。

研究制定《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人民群众对义务教育学校满意度评价体系以及学校对政府教育管理工作评价体系。

在教师配备上,实行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校长在同一学校连任不得超过两届,教师按照每年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15%、骨干教师按照每年不低于骨干教师总数15%的比例进行交流。

在解决择校问题上,坚持免试就近入学,每所公办学校择校生比例低于招生总数的10%。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率达90%以上,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8%以上。校内均衡编班,没有分重点班、快慢班等违规和各种变相违规行为。

■短评

均衡发展的新探索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南京多管齐下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构筑学生多元成长成才的“立交桥”。为了确保“人人有学上”,南京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推出“助学券”制度,目前包括城乡低保家庭在内的各种经济困难家庭子女都能得到及时救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无论就读公办还是民办学校,都和本地孩子一样,享受同样的待遇和教育资源。为了让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南京扎实推进和推广小班化教育,从小学开始,逐步向初中、高中延伸;从相对薄弱学校起步,试点范围越来越广。

均衡,不仅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上,也不仅仅体现在师资上,最终应体现在每个学生受到合适的教育、充分的发展上。为此,南京推出“才艺拓展计划”和“星光计划”,鼓励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充分发展个性。

“人人优学、人人成才”,这就是南京在实现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师资水平一定程度的均衡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追求和新探索。其实践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认可,也给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经验。

编辑:周灵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