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 > 正文

新一代智慧安全校车在苏州下线 司机走神会报警提醒

作者:薛马义 发布时间:2015-10-22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当当当——智慧安全校车来咯昨天下线的这款苏州产校车,配上了顶级轿车的自动防撞系统

司机走神或打盹时会报警提醒,车顶安全铃铛提示音区别于一般汽车喇叭

14日亮相的智慧安全系列校车。

14日,我国新一代智慧安全校车KLQ6706X在苏州金龙下线。该车安装了与美国“蓝鸟”校车相似的白色闪烁校车标识灯,还创新地安装了车顶安全铃铛。据了解,苏州金龙参与了国家专用校车新标准的起草,该公司有关人士称,14日下线的这款校车是国内首款符合即将公布的国家新标准的校车。

-亮相·安防解读

配上顶级轿车自动防撞系统

14日在苏州金龙公司,记者看到了这款据称是国内首款完全符合国家校车新标准的海格长头专业校车。眼前的这款55座的崭新校车身长10米,全身采用标准黄,相当醒目。

据苏州金龙海格客车技术中心主任、校车产品经理李春介绍,该车车身采用的是优质矩形管设计,鸟笼式车身结构能全方位保护乘员安全,而其黄色预备停车灯和红色停车灯,在停车前后能闪烁,提醒路过车辆和行人。另外,在车内还装备了空气净化装置。

事实上,这辆长头校车的安全防线远不止这些。该车配备的车道偏离报警系统(LDWS),可以在司机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发困导致车辆偏离正常行驶道路时,自动报警提醒司机注意;仅在世界顶级轿车,如奔驰、宝马等高端车上才安装使用的自动防碰撞系统也被搬上了这辆校车;而安全带未系报警系统则可以在车内学生未系安全带的情况下发出报警;当车辆发生爆胎时,轮胎爆胎应急安全装置可以防止车辆失控;当车辆发生紧急情况时,一键紧急呼叫(SOS)系统可向校车监控中心发出求助信号;更有极富人性色彩的上下车刷卡系统,可自动将刷卡信息以手机短信方式发至已设定手机,真正让学生家长放心……

李春告诉记者,这款校车不仅严格按照新国家标准生产,还研究借鉴了美国校车标准,例如安装了与美国“蓝鸟”校车相似的白色闪烁校车标识灯,还创新性地安装了车顶安全铃铛,汽车喇叭正常保留。白色标识灯能提醒前后车辆注意安全并避让,安全铃铛能够与喇叭区别,发出“当当当”的声音让学生和家长们远远就知道校车来了。

14日,厂方还现场为记者演示了紧急逃生击窗系统。驾驶员在驾驶室里按下一个按钮,只听见“噗嗤”一声低沉的爆破声,被选作实验的一扇车窗顿时成了“麻花脸”,坐在车内的工作人员用手轻轻一推,就像捅破一层纸一样,玻璃窗就破裂开来,掉到地上,散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玻璃珠。

据悉,苏州金龙出产的这款智慧安全校车有一个系列,分6米、7米、7.5米、10米四个规格,座位数从19到55座不等,价格也从20多万到40多万不等。

-配套·智慧运营

5个摄像头实时监控车内车外

李春表示,事实上,一辆安全的校车只是校车安全运营的第一步,已经发生的多起重大校车事故都是由于违法运营、超速超载、监管不到位引发的。那么,在当前我国还缺乏“校车安全运营管理条例”的情况下,校车生产企业能否有所作为呢?

据李春介绍,他们有一套成熟的基于G-BOS智慧运营系统的校车安全运营解决方案,通过3G视频监控管理和GPS定位管理等七大功能,对车辆超速、空挡滑行、急加速、急减速、发动机超转、ABS工作次数、超长时间驾驶等不良操作行为进行有效管理,并做记录,然后系统自动给驾驶员打分。通过长时间的实验观察,他们发现,G-BOS系统打分低于85分的驾驶员,不适合做校车驾驶员。

据悉,苏州金龙还在校车上配置安装了5个摄像头(倒车、看车前,看车尾、看学生、看司机),能实时记录校车运营过程中的动态资料,并通过3G网络传送至后台服务器中,既能杜绝超载,又能在车辆发生安全事故时提取凭证,认定责任,保障运营安全。

李春表示,苏州金龙可以协助建设“校车安全监控管理中心”。通过该管理中心,可以查看接入系统的所有校车的运行情况、位置情况、驾驶员驾驶行为及分析等,有效地帮助校车管理单位对校车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事故。

-链接

新校车标准不比美国标准低

此前,苏州金龙全程参与了国家专用校车新标准的起草工作。据李春介绍,新的国家专用校车标准预计本月底将正式对外公布。昨天,李春对新校车国标做了简要介绍:

1.新标准规定:平头校车要提供检测报告,长头校车则不需要。

2.新标准允许采用侧安全门或后安全门,但最好采取后安全门。

3.新标准不比美国标准低。

“从现在的报批标准来看,新的校车标准不比美国标准低,但侧重点不同,符合我国国情,得到行业认可,既能保证安全,又能让大家实现。”李春说。

编辑:周灵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