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镇江教育系统简政放权促改革

作者:唐守伦 发布时间:2015-09-07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扩大管理自主权 调动办学积极性

镇江教育系统简政放权促改革

本报讯 (特约记者 唐守伦)镇江市江南学校成立行政服务中心、课程管理中心、后勤保障中心、学术指导中心、学生发展中心,取代原有的职能部门,变管理为服务,变服务为保障;省镇江中学将成立学校服务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发展中心,精简人员,提高办事效率……4月21日,记者在镇江市中小学采访,深感该市教育系统简政放权改革新风扑面。“随着简政放权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改革红利的不断释放,我们感觉,学校自主管理的空间更大了,管理力度更强了。”镇江市江南学校校长张全宝感慨地说。

2013年年初,镇江市教育系统简政放权改革正式启动,当年出台的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简政放权、充分调动中小学校长办学积极性的若干意见》,核心内容就是松绑减负,其中,开展“自主管理试点校”试点尤其引人关注。镇江市外国语学校、镇江市江南学校、镇江市特教中心成为首批3所试点学校,开始积极探索将学校自主发展权落到实处的有效途径。这些学校除安全工作和财务工作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外,其余工作均由学校自主管理:没有学校的邀请,教育行政部门原则上不到校检查工作;市级以下考试,除中考与小学毕业考试外,其余考试试点学校均可自主命题、自主组织考试;教育行政部门召开的各种会议、举办的各种活动、上交的各种材料,除注明所有学校参加之外,试点学校均可选择不参加、不上交。就此起步,镇江市教育系统简政放权改革动作一步接一步、步步更深入。如今,“自主管理试点校”已从3所扩大到27所,并由初中学校向幼儿园、小学、高中扩展;部分学校还尝试进行“副校级干部选聘制”“校长组阁制”等管理体制深度改革,逐步实现校长的充分赋权。

4月7日,为扎实推进新一轮改革试点,镇江市出台《关于进一步落实和扩大中小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若干规定》,实施简政放权权力清单制,把该放的权放到位,把能用的权用到位。这标志着该市教育系统简政放权改革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已从被动的松绑减负,走向现代教育治理与学校内部治理体系的切实建构。“通过全面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我们希望进一步推进管办评分离,构建政府、学校与社会的新型关系,完善教育治理结构,提高教育治理水平。”镇江市教育局局长赵珏对记者说。

细看《规定》,记者发现,最大亮点就是“人权”,即扩大校长干部使用权。《规定》明确,自主管理试点学校可以在核定的干部职数内,按规定程序自主设置内设机构,自主选任中层干部。经批准可实施“校长组阁制”,在核定的副校长职数内,校长按规定程序聘任或解聘副校长;其他副校长人选可由校长提名推荐,按干部管理权限,由相关部门差额考察任用。落实学校岗位聘任权,各类别和等级岗位数直接核拨到学校,由学校根据实际制订聘任条件和聘任办法,实行竞争上岗,可高职低聘,也可低职高聘。落实教师招聘和流动决定权,扩大绩效考核分配权,扩大市属学校(单位)骨干教师评审权,扩大新聘教师转正考核权,扩大教师校本研训权等。

除了“人权”,《规定》还明确,试点学校经费管理自主权和建设项目管理自主权将进一步扩大,可以自主设置课程和作息时间、创新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等。同时,将继续减少会议、文件数量,严格控制涉及学校的检查、评估和创建项目。所有涉及学校的检查、评估项目原则上在年初公布;重大综合性检查每学期不超过1次;探索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运用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拨款、信息服务等手段,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确保放而不乱。

“2012年前,我市中小学校建立的学生社团数量都是个位数,且种类单一,参与学生不到一半;目前,全市中小学生社团有5121个,覆盖率达100%。”采访中,镇江市教育局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了这么一组数据。“两年多的简政放权实践探索,让学校办学活力明显增强。教育行政干部和校长从过去各种会议、评比、考核中解脱了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精力深入一线基层。”赵珏告诉记者,如今该市各项创建活动的检查评估,已从专家组大张旗鼓检查、学校轰轰烈烈迎检,转变为随机性的“飞行检查”和网络进程评估;“校长组阁制”的实施,充分发挥了校长的改革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办学质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上。在近两年的行风评议中,镇江市教育局连续两年成为市十佳单位;在该市“网民节”上,市教育局近两年先后被评为“最应民意的政府部门”“网络问政典范单位”。

编辑:沈大雷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