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江苏公民科学素质跃居全国省份第一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0-19 来源: 新华网-《现代快报》

中国科协最新公布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江苏省公民科学素质达标率为8.25%,首次跃居全国省份第一。

调查显示,除北京、上海、天津三地外,江苏(8.25%)、浙江(8.21%)、广东(6.91%)和山东(6.76%)四省科学素质达标率排在全国前列,超过全国总体水平。江苏省公民科学素质达标率比预期目标7%提高了1.2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5个百分点,充分表明我省公民科学素质达标率已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促进公民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项先导性工程,对于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烈社会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大”重点任务推进全民科学素质提高

(一)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

以校内科学教育为基础,丰富校外和课外科学教育活动,建立完善的校外科技活动与学校科学课程的衔接机制。依托各级各类科普场馆,搭建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平台。以品牌活动为引领,充分整合社会科普资源,坚持面向基层、重在普及、兼顾提高的原则,全面提升我省青少年科学素质。

(二)实施农村居民科学素质行动

通过培育职业农民、实施科技兴农与科普惠农工程、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提升科普与科技服务信息化,提高其掌握和应用先进实用技术、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明显提高农民科学素质。

(三)实施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行动

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加大技能培训工作力度,完善技术人才教育体系,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和教育,促进进城务工人员及失业人员科学就业,提高城镇劳动者的就业、创业和适应产业、职业发展的能力,努力提高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

(四)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加强规划设计,创新科普方式,强化教育培训,将提高科学素质贯穿于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选拔录用、教育培训、综合评价全过程,增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科学执政和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发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示范引领作用。

(五)实施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

加强社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普服务能力和水平,普及节约能源、生态环保、安全健康、应急避险等方面科学知识和方法,提升社区居民科学生活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全面提升社区居民科学素质,促进和谐社区、文明社区建设。

(六)实施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

提升科学教育师资保障水平,整合科学教育资源,加强科学教育基础建设,推进科学教育与培训体系建设,提高为青少年等各类人群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的服务能力。

(七)实施科普信息化建设工程

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整合科普资源,发展科普新业态,推动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新媒体融合开展科技传播与普及,实现线上线下科学技术普及和传播,切实满足公众对科普内容和传播的需求。

(八)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扎实推动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建成以现代科技场馆为抓手、各级科普教育基地和示范基地为基础、广大基层科普设施及资源为支撑、多元化投入为保障的多层次、多功能科普设施网络体系,提升展教水平和服务能力,扩大公众参与科普的途径和机会,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科普文化需求。

(九)实施科普产业助力工程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构建完善科普产业链,建设科普众创空间,壮大科普产业联盟,丰富科普产品和服务内容,提高科普产品品质和服务效能,弥补公共科普产品和服务的不足,促进科普事业的发展。

(十)实施科普人才建设工程

着力提升科普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优化科普人才队伍结构,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的体制与机制,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

“十二五”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成绩显著

“十二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各地各部门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制定“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和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等9大专项任务实施方案,将江苏省“居民科学素质达标率”纳入“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创新型省份建设”指标体系。

不断强化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责任机制。健全组织领导机制。省政府部署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增补省民政厅、国土厅、质监局、食药监局、体育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省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扩大至31个,进一步促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扩展和深化。省编办批准设立省科协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办公室,进一步增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统筹协调能力。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重点任务进行分解,明确牵头部门和协作单位职责,形成大联合、大协作工作机制。省政府与13个省辖市、各省辖市与所辖所有县(市、区)、96个县(市、区)与所辖乡镇(街道)签订《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责任书》。召开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推进会和成员单位联络员会,分解落实省各实施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目标责任。省科技厅、农委等部门将科学素质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健全监测反馈机制。公民科学素质监测评估体系进一步完善,分别于2011、2013和2014年开展全省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苏南每1年、苏中每2年、苏北每5年开展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工作。实现“居民科学素质达标率”网上填报。2014年江苏省具备基本科学素质公民比例达7.1%,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目标要求。健全经费保障机制。省级人均科普经费实现较大幅度增长,总量实现翻番。新设学会服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专项,苏州、常州、宿迁等地启动实施学会服务能力提升计划。新增科普信息化、流动科技馆等财政专项。建立健全科普社会化投入PPP模式,为科普事业发展提供了经费保障。

扎实开展主题科普宣传活动。紧扣民生需求。各地各部门紧紧围绕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普活动,推动主题科普活动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创新科普宣传周、科普日、全民阅读日、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主题科普活动载体和形式,成功举办科普名家高端报告会、优秀科普产品作品展示、流动科技馆巡展、海峡两岸科普论坛、中美国际科普连线、科普剧表演、科普动漫展播、高校实验室开放等数千项系列活动。全省180多万人参加全国食品安全知识竞赛。部门整体联动。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将科学素质教育列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学计划,积极开展“公务员大讲堂”等品牌活动;省经信委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工程,重点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新技术和新产品;省教育厅积极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推进校外科学教育场所向青少年免费开放;省住建厅、气象局、总工会将科普宣传纳入相关考核评价内容。省委宣传部、文化厅、卫计委、新闻出版广电局、地震局等部门积极参与科普活动。高端科普进基层。聘任199名省首席科技传播专家,组建118个省科技传播专家服务团。扎实开展全省科普志愿者联合“三百行动”,组织63名首席科技传播专家到全省102所学校、67个科技传播专家服务团队深入全省82个县(市、区)、101个科普志愿者服务团进百村(社区)开展科普志愿服务,受到了基层欢迎和公众好评。持续推进科普示范创建。在全国探索并构建科普示范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工作体系,自上而下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向基层纵深发展。启动新一轮科普示范创建活动,创建60个国家级科普示范县(市、区)、29个省级科普示范县(市、区),科普示范乡镇(街道)160个、科普示范村(社区)473个。命名82家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389家省级科普教育基地、430个科普惠农服务站,688所省级绿色学校、422个省级绿色社区。

持续推动科普资源开发开放。大力推进科普信息化。省科协与凤凰传媒合作建设江苏省科普云信息服务平台,与扬子晚报共建网上江苏科普,探索公共服务PPP合作共建新模式。省广电总台、省科协合作举办“科学会客厅”、“科学生活”、“科普动视”每周各1、3、4期。各地各部门普遍开设微博、微信网络科普服务平台,借助“江苏微旅游”新浪微博、“江苏科普”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大力开展线上线下科普活动。继续打造“聪明大发现”等一批广受欢迎的科普传媒品牌和“科学梦想谷”网络平台。徐州市积极探索互联网、手机、微信和动漫等新媒体科普宣传新模式。大力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积极争取江苏科学中心立项、规划工作。民防教育场馆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连云港市实现市县科技馆全覆盖。截至目前,全省建成综合性科普场馆17个,规划建设中的有5个;建成专业性科普场馆529个,接待2935万人次。实现苏北地市流动科技馆全覆盖,并争取苏北县市流动科技馆的项目经费,计划三年时间实现县市全覆盖。连续三年组织城镇社区科普员、科技辅导员等专题培训,培训农村科普员5.6万人、社区科普员3.5万人、学校科技辅导员2.5万人。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全省注册科普志愿者达43.2万人。大力推广优秀科普作品产品。深入推进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举办优秀科普作品评选活动,自2013年起向社会及公众推介60部左右省级优秀科普作品。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的《远古的悸动》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普类最高奖)。成立省科普产业联盟,命名19家省级科普产品研发基地,设计新产品192件、研发72件,申请注册商标6个、专利47件。推介105条省级科普旅游线路。

稳步提升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水平。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工作。精心组织举办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不断提高学生、学校参与率、扩大影响力、拓展覆盖面。2013年成功举办第2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大赛组织工作获得国家领导人肯定;我省选手取得优异成绩,获大赛最高奖中国科协主席奖,各奖项位居各省之首。“金钥匙”科技竞赛等活动形成品牌,年参与120万人以上。设立“江苏省人民政府青少年科技创新培源奖”,引领各市县普遍设立青少年科技创新市(县)长奖,持续三年每年创建100所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启动建立智能机器人等26个科学教育类普通高中课程基地,激励带动全省青少年科技活动蓬勃开展。加快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开展科技强农富民工程、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科技特派员、万名科技专家兴农富民工程等,深入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166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获国家奖补,296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获省级奖补;加强农村科普惠农服务体系建设,成立江苏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泰州市实现市县两级农技协全覆盖。截至2014年底各类农技协达4200个,服务农民科技致富。加快提升城镇居民科学素质。大力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全省124个社区获国家奖补、108个社区获省级奖补。建立健全科普阅览室、宣传栏、电子屏等基础设施,城镇社区实现科普大学基本全覆盖。加快提升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扎实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城镇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产业培训,组织开展百万职工职业技能大练兵、十大工种职业技能竞赛、“两争一树”等比武竞赛活动,大力提升城镇居民和劳动者科学素质。2014年全省企业岗位技能提升培训152.68万人,开展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69.77万人、创业培训31万人。加快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组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参加科技讲座、科普宣传等活动。“江苏干部在线学习中心”网设立“科普角”,充分利用“江苏省公务员培训网”平台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培训,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

“十三五”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再上新台阶

省科协牵头编制中的《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十三五”规划》明确,“十三五”期间,我省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最新要求,坚持以“四个全面”为战略指引,以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为指导,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工作方针,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工作主题,充分发挥全民科学素质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基础作用,以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主动力,以科普信息化建设为重点,以构建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为保障,充分激发科技工作者积极性创造性,合力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到202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较大幅度提高,我省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4%。

创新创业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文化基础,大力培育科学精神和创客文化,将创新成果、创意项目、创优品牌切实转化为创业活动,创新文化的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尊重知识、鼓励创新、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鲜明导向基本形成。

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科学教育与培训体系逐步完善,科普信息化传播水平不断提升,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公益性科普事业和经营性科普产业双轮并举、良性互动,科普服务更加公平普惠。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省科普人才总量达到110万人且中级职称以上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80%,其中,专职10万人,注册科普志愿者突破100万人。

主题性科普活动广泛开展。围绕《科学素质纲要》主题和重要纪念日,创新活动载体和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强化上下、部门联动,深入学校、农村、社区、企业、机关、军营,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周、全国科普日、食品安全宣传周、防灾减灾日等群众性科普活动。围绕社会热点、焦点中的科技问题,组织科技工作者及时回应,建立科学家与大众媒体广泛沟通、互动交流的渠道。

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明显提高。围绕工作主题,关注民生科普、热点科普、前沿科普、实用技术、健康生活等知识和需求。青少年的科学创新意识普遍增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决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城镇劳动者、社区居民科学素质显著提升,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公民科学素质差距逐步缩小。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机制不断完善。政策支撑、经费投入、分类指导、监测评估和考核激励机制进一步健全。坚持以政府引导为主,以社会力量为依托,以市场为主体,创新科普工作机制,注重综合运用政府、社会、市场等各方力量,推动科普资源开发利用和共建共享,形成大科普的工作格局。

编辑:周灵

责任编辑:刘北洋

江苏公民科学素质跃居全国省份第一
发布时间:2015-10-19   
来       源:新华网-《现代快报》  

中国科协最新公布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江苏省公民科学素质达标率为8.25%,首次跃居全国省份第一。

调查显示,除北京、上海、天津三地外,江苏(8.25%)、浙江(8.21%)、广东(6.91%)和山东(6.76%)四省科学素质达标率排在全国前列,超过全国总体水平。江苏省公民科学素质达标率比预期目标7%提高了1.2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5个百分点,充分表明我省公民科学素质达标率已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促进公民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项先导性工程,对于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烈社会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大”重点任务推进全民科学素质提高

(一)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

以校内科学教育为基础,丰富校外和课外科学教育活动,建立完善的校外科技活动与学校科学课程的衔接机制。依托各级各类科普场馆,搭建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平台。以品牌活动为引领,充分整合社会科普资源,坚持面向基层、重在普及、兼顾提高的原则,全面提升我省青少年科学素质。

(二)实施农村居民科学素质行动

通过培育职业农民、实施科技兴农与科普惠农工程、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提升科普与科技服务信息化,提高其掌握和应用先进实用技术、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明显提高农民科学素质。

(三)实施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行动

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加大技能培训工作力度,完善技术人才教育体系,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和教育,促进进城务工人员及失业人员科学就业,提高城镇劳动者的就业、创业和适应产业、职业发展的能力,努力提高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

(四)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加强规划设计,创新科普方式,强化教育培训,将提高科学素质贯穿于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选拔录用、教育培训、综合评价全过程,增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科学执政和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发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示范引领作用。

(五)实施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

加强社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普服务能力和水平,普及节约能源、生态环保、安全健康、应急避险等方面科学知识和方法,提升社区居民科学生活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全面提升社区居民科学素质,促进和谐社区、文明社区建设。

(六)实施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

提升科学教育师资保障水平,整合科学教育资源,加强科学教育基础建设,推进科学教育与培训体系建设,提高为青少年等各类人群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的服务能力。

(七)实施科普信息化建设工程

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整合科普资源,发展科普新业态,推动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新媒体融合开展科技传播与普及,实现线上线下科学技术普及和传播,切实满足公众对科普内容和传播的需求。

(八)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扎实推动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建成以现代科技场馆为抓手、各级科普教育基地和示范基地为基础、广大基层科普设施及资源为支撑、多元化投入为保障的多层次、多功能科普设施网络体系,提升展教水平和服务能力,扩大公众参与科普的途径和机会,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科普文化需求。

(九)实施科普产业助力工程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构建完善科普产业链,建设科普众创空间,壮大科普产业联盟,丰富科普产品和服务内容,提高科普产品品质和服务效能,弥补公共科普产品和服务的不足,促进科普事业的发展。

(十)实施科普人才建设工程

着力提升科普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优化科普人才队伍结构,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的体制与机制,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

“十二五”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成绩显著

“十二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各地各部门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制定“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和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等9大专项任务实施方案,将江苏省“居民科学素质达标率”纳入“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创新型省份建设”指标体系。

不断强化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责任机制。健全组织领导机制。省政府部署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增补省民政厅、国土厅、质监局、食药监局、体育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省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扩大至31个,进一步促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扩展和深化。省编办批准设立省科协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办公室,进一步增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统筹协调能力。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重点任务进行分解,明确牵头部门和协作单位职责,形成大联合、大协作工作机制。省政府与13个省辖市、各省辖市与所辖所有县(市、区)、96个县(市、区)与所辖乡镇(街道)签订《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责任书》。召开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推进会和成员单位联络员会,分解落实省各实施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目标责任。省科技厅、农委等部门将科学素质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健全监测反馈机制。公民科学素质监测评估体系进一步完善,分别于2011、2013和2014年开展全省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苏南每1年、苏中每2年、苏北每5年开展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工作。实现“居民科学素质达标率”网上填报。2014年江苏省具备基本科学素质公民比例达7.1%,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目标要求。健全经费保障机制。省级人均科普经费实现较大幅度增长,总量实现翻番。新设学会服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专项,苏州、常州、宿迁等地启动实施学会服务能力提升计划。新增科普信息化、流动科技馆等财政专项。建立健全科普社会化投入PPP模式,为科普事业发展提供了经费保障。

扎实开展主题科普宣传活动。紧扣民生需求。各地各部门紧紧围绕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普活动,推动主题科普活动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创新科普宣传周、科普日、全民阅读日、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主题科普活动载体和形式,成功举办科普名家高端报告会、优秀科普产品作品展示、流动科技馆巡展、海峡两岸科普论坛、中美国际科普连线、科普剧表演、科普动漫展播、高校实验室开放等数千项系列活动。全省180多万人参加全国食品安全知识竞赛。部门整体联动。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将科学素质教育列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学计划,积极开展“公务员大讲堂”等品牌活动;省经信委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工程,重点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新技术和新产品;省教育厅积极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推进校外科学教育场所向青少年免费开放;省住建厅、气象局、总工会将科普宣传纳入相关考核评价内容。省委宣传部、文化厅、卫计委、新闻出版广电局、地震局等部门积极参与科普活动。高端科普进基层。聘任199名省首席科技传播专家,组建118个省科技传播专家服务团。扎实开展全省科普志愿者联合“三百行动”,组织63名首席科技传播专家到全省102所学校、67个科技传播专家服务团队深入全省82个县(市、区)、101个科普志愿者服务团进百村(社区)开展科普志愿服务,受到了基层欢迎和公众好评。持续推进科普示范创建。在全国探索并构建科普示范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工作体系,自上而下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向基层纵深发展。启动新一轮科普示范创建活动,创建60个国家级科普示范县(市、区)、29个省级科普示范县(市、区),科普示范乡镇(街道)160个、科普示范村(社区)473个。命名82家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389家省级科普教育基地、430个科普惠农服务站,688所省级绿色学校、422个省级绿色社区。

持续推动科普资源开发开放。大力推进科普信息化。省科协与凤凰传媒合作建设江苏省科普云信息服务平台,与扬子晚报共建网上江苏科普,探索公共服务PPP合作共建新模式。省广电总台、省科协合作举办“科学会客厅”、“科学生活”、“科普动视”每周各1、3、4期。各地各部门普遍开设微博、微信网络科普服务平台,借助“江苏微旅游”新浪微博、“江苏科普”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大力开展线上线下科普活动。继续打造“聪明大发现”等一批广受欢迎的科普传媒品牌和“科学梦想谷”网络平台。徐州市积极探索互联网、手机、微信和动漫等新媒体科普宣传新模式。大力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积极争取江苏科学中心立项、规划工作。民防教育场馆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连云港市实现市县科技馆全覆盖。截至目前,全省建成综合性科普场馆17个,规划建设中的有5个;建成专业性科普场馆529个,接待2935万人次。实现苏北地市流动科技馆全覆盖,并争取苏北县市流动科技馆的项目经费,计划三年时间实现县市全覆盖。连续三年组织城镇社区科普员、科技辅导员等专题培训,培训农村科普员5.6万人、社区科普员3.5万人、学校科技辅导员2.5万人。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全省注册科普志愿者达43.2万人。大力推广优秀科普作品产品。深入推进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举办优秀科普作品评选活动,自2013年起向社会及公众推介60部左右省级优秀科普作品。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的《远古的悸动》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普类最高奖)。成立省科普产业联盟,命名19家省级科普产品研发基地,设计新产品192件、研发72件,申请注册商标6个、专利47件。推介105条省级科普旅游线路。

稳步提升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水平。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工作。精心组织举办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不断提高学生、学校参与率、扩大影响力、拓展覆盖面。2013年成功举办第2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大赛组织工作获得国家领导人肯定;我省选手取得优异成绩,获大赛最高奖中国科协主席奖,各奖项位居各省之首。“金钥匙”科技竞赛等活动形成品牌,年参与120万人以上。设立“江苏省人民政府青少年科技创新培源奖”,引领各市县普遍设立青少年科技创新市(县)长奖,持续三年每年创建100所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启动建立智能机器人等26个科学教育类普通高中课程基地,激励带动全省青少年科技活动蓬勃开展。加快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开展科技强农富民工程、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科技特派员、万名科技专家兴农富民工程等,深入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166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获国家奖补,296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获省级奖补;加强农村科普惠农服务体系建设,成立江苏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泰州市实现市县两级农技协全覆盖。截至2014年底各类农技协达4200个,服务农民科技致富。加快提升城镇居民科学素质。大力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全省124个社区获国家奖补、108个社区获省级奖补。建立健全科普阅览室、宣传栏、电子屏等基础设施,城镇社区实现科普大学基本全覆盖。加快提升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扎实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城镇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产业培训,组织开展百万职工职业技能大练兵、十大工种职业技能竞赛、“两争一树”等比武竞赛活动,大力提升城镇居民和劳动者科学素质。2014年全省企业岗位技能提升培训152.68万人,开展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69.77万人、创业培训31万人。加快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组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参加科技讲座、科普宣传等活动。“江苏干部在线学习中心”网设立“科普角”,充分利用“江苏省公务员培训网”平台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培训,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

“十三五”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再上新台阶

省科协牵头编制中的《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十三五”规划》明确,“十三五”期间,我省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最新要求,坚持以“四个全面”为战略指引,以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为指导,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工作方针,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工作主题,充分发挥全民科学素质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基础作用,以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主动力,以科普信息化建设为重点,以构建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为保障,充分激发科技工作者积极性创造性,合力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到202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较大幅度提高,我省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4%。

创新创业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文化基础,大力培育科学精神和创客文化,将创新成果、创意项目、创优品牌切实转化为创业活动,创新文化的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尊重知识、鼓励创新、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鲜明导向基本形成。

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科学教育与培训体系逐步完善,科普信息化传播水平不断提升,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公益性科普事业和经营性科普产业双轮并举、良性互动,科普服务更加公平普惠。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省科普人才总量达到110万人且中级职称以上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80%,其中,专职10万人,注册科普志愿者突破100万人。

主题性科普活动广泛开展。围绕《科学素质纲要》主题和重要纪念日,创新活动载体和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强化上下、部门联动,深入学校、农村、社区、企业、机关、军营,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周、全国科普日、食品安全宣传周、防灾减灾日等群众性科普活动。围绕社会热点、焦点中的科技问题,组织科技工作者及时回应,建立科学家与大众媒体广泛沟通、互动交流的渠道。

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明显提高。围绕工作主题,关注民生科普、热点科普、前沿科普、实用技术、健康生活等知识和需求。青少年的科学创新意识普遍增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决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城镇劳动者、社区居民科学素质显著提升,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公民科学素质差距逐步缩小。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机制不断完善。政策支撑、经费投入、分类指导、监测评估和考核激励机制进一步健全。坚持以政府引导为主,以社会力量为依托,以市场为主体,创新科普工作机制,注重综合运用政府、社会、市场等各方力量,推动科普资源开发利用和共建共享,形成大科普的工作格局。

编辑:周灵

责任编辑:刘北洋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