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张家港:“刷新”名师团队建设新生态

作者:王丽 李旭 发布时间:2016-03-30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组建名师工作室、打造名师基地、构建发展共同体,已成为当下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聚力教师专业成长的主动需求和战略选择。张家港市多个优秀教师群体特别引人瞩目,他们英才荟萃、名师辈出,其中的蔡明团队颇具样本意义。日前,记者走进张家港,近距离感受他们如何——

   ■本报记者 王丽 李旭

  “我们以蔡明领衔的‘生态团队’,打造从‘骨干教师发展中心’到‘名师工作室’再到‘名师共同体’的3级培养机制,形成了覆盖整个区域的教师专业发展网络,一批青年教师得以迅速成长。”一见面,张家港市教育局局长邵建华开门见山,一语揭示该市名师队伍建设布局。

  机制:政策引导,“共生”成就

  从2011年起成立市教育局中小学特级教师工作室领导小组,邵建华就担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专门办公室,管理全市13个特级教师工作室的运作。13个特级教师工作室都实行领衔人独立负责制,团队发展、研修计划、活动安排等都由领衔人自主开展。

  专家培训、名师讲课、高端研讨,这些都需要经费,谁出钱?谁来支配?“领衔人凭活动通知,直接向主管部门申请,在年度可支配的总额范围内拨付或报支。” 张家港市教研室教研员、省特级教师蔡明介绍说,苏州市教师发展中心每年给每个名师发展共同体3万元可使用的活动经费,张家港市教育局原则上每年给每个工作室按2万元的额度报支相关费用。

  除此之外,张家港市教育局还出台了骨干教师年度津贴制度,对不同级别名师给予相应奖励,比如江苏省特级教师可享受每年3万元(市区)或4万元(乡镇)津贴;若当年度晋升某一层次骨干教师,还可获得一笔一次性奖励。此外,如果某一个工作室名师发展成绩显著,市教育局也会发放一定标准的奖励经费,并对优秀成员和优秀领衔人进行表彰。

  在张家港市13个中小学特级教师工作室中,蔡明任领衔人的通式特级教师工作室不仅人数最多,也是唯一“跨界”文理的工作室。何为“通式”?“这是张家港首创的工作室新模式,凡某门学科没有特级教师、又更迫切需要培养领军人才,我们便选拔有发展潜质的优秀教师组队。”邵建华说。

  性质相似、目的相近的人一旦聚合,就会产生“共生效应”。“领衔人寻找并发现名师成长中最为敏感的因子,可以推动成员个人和群体和谐健康发展。”张家港教育人逐渐意识到,这样的名师团队其本质就是教育生态群。拿蔡明领衔的“生态团队”为例,他们分别围绕“优”(新生代教师)、“名”(骨干教师)和“家”(领军人才)3字做文章。这种既有各自目标与规划、又相互联系衔接的3级名师发展梯队,正是生态教育理念在教师专业发展上的生动实践。

  “通式”这个化学专业用语,用于描述张家港市名师队伍建设同样合适——仍以通式特级教师工作室为例,成立5年来,该工作室共培养了3个苏州市学科带头人、9个苏州市名教师,2人被评为姑苏教育领军人才,3人获评江苏省特级教师。其中特级教师瞿高海师满出徒,“自立门户”组建了高中数学特级教师工作室并担任领衔人。“我们欣喜地看到,特级教师工作室和名师发展共同体显露出不可低估的孵化、共生、助推作用。”邵建华说。

  运行:“群主”引领,精致激活

  毋庸讳言,当下有些教师团队往往将“工作室”和“共同体”视为非正式、松散的组织,甚至为了完成“规定动作”每年搞些活动而已。“的确,教师发展共同体没有行政约束力,但我们以为,这正为一个‘自组织’激发内部活力提供了契机。”蔡明认为,规划引领和品牌项目建设是关键因素。

  “‘生态团队’里每位成员的专业发展现状、特点和发展需求各不相同,作为领衔人,我首先要做的,就是在逐一分析的基础上,为他们‘量身定制’适合个体的发展规划,再根据团队的整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在蔡明看来,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目标激励法,“很多团队成员本身担任学校校长或中层管理者,事务繁忙,如果缺乏规划引领,不能唤起他们参与活动和研修的内生力量,专业提升也就无从谈起。”

  2014年底,周文忠作为高级人才被引进到张家港市合兴初级中学。“名头”不小、“起点”不低的他,刚加入“生态团队”就感受到团队效率的“不一般”:“我把‘生态课堂’教学设计发送给师父蔡明后,没多久就收到反馈,在用红色标注出来的修改建议中,有对导入的商榷,有对实例使用的提醒,有对练习时间的建议,足足十几条。”通过这样一点一滴、扎扎实实的“打磨”,短短一年,周文忠就在国家和省级刊物发表6篇论文,并多次在展示课活动中受到好评。

  “与师父同台上课、与专业学术媒体联动、参加高端研讨会、聆听名师教育思想报告会……这些丰富的资源和平台不胜枚举。我们在‘生态教育’的引领下迅速成长,有的把课展示到了上海、新疆、青海,有的上出了国家级、省级赛课一等奖。”张家港市学术带头人、第一中学教师祝荣泉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生态团队”制定的“名师升级行动指南”上,“团队文化建设”详列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包括纪律制度的商讨与约定,名师成果的分享与展示,建立团队QQ群、微信群、官方网站等沟通平台……“生态团队”建设的系统化与精细化程度,不亚于一些正式组织。例如,每一次团队活动结束后,相关简报都会在第一时间编制发布。“这不仅能让大家更好地回顾和反思,也给未能参加活动的成员一次‘补课’的机会。”祝荣泉说。

  蔡明认为,无论是“量身定制”的规划引领、团队品牌项目推进,还是细致入微的团队文化打造,这些都离不开领衔人自身的建设。“在这种聚少散多的半正式或非正式组织中,要真正实现团队的有效运转,领衔人必须具备相当的品质素养和能力水平,尤其要具有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

  热爱:信仰领航,情怀生态

  “从语言文字的溯源来看,中国甲骨文中的‘生’的字形就是草木生长的样子,包含了生命、生活、生长等含义,与‘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等思想不谋而合。‘生态语文’就是要用‘生态’的理念审视和观照语文教育,让每一个生命在语文中健康生长。”近年来,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教科室主任陈芳跟随蔡明开展生态语文课题研究,对此有充分体会。

  如果说“生态语文”如同一棵大树,那么,生态阅读、生态作文和生态课堂就是让大树蓬勃生长的三种力量。生态阅读,特别强调广义的阅读,是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全景式”阅读;生态写作,即真实、丰富、自由、个性、创造、诗意的写作;生态课堂,则是多形式、多向度、多元化师生“共舞”的语文读写生态场。

  在原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傅嘉德看来,“苏州人引以为傲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名师的思想,为每一位苏州语文人积淀了丰富的营养”。而蔡明不仅推崇叶老的教育思想,还发现了叶老教育思想中生态教育的显著特质。“叶老把教育放置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来思考,把学生当作自能学习的智能体来看待,始终追寻教育的绿色与生态、尊严与品位。”

  对生态教育思想的信仰与坚守,让一群热爱语文、敢于实践的教师汇聚在“生态语文”的旗帜下。以张家港市通式特级教师工作室为例,团队中所有语文成员都加入了与“生态语文”主题相关、各个层级的规划课题研究,几年下来,百花齐放,硕果累累。

  2012年7月,祝荣泉承担了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全国首届中小学作文教学暑期名师高级研修班”讲座任务,是讲师中最年轻的一位。在生态作文教学思想的启发下,祝荣泉找到了“多元智能理论”对“故事化”教学的支撑,开设了一系列“故事化”写作教学研究课。

  “有故事”的人不止祝荣泉,还有一大批青年教师在这片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园”中成长为特级教师、名教师。蔡明喜欢将学生语文学习喻为一棵树的成长,而在团队发展与成长中,“大树说”同样散发魅力——在他的影响和带领下,一群“尺码相近的人”找到了“自己的句子”,走上了稳健成长之路;一批本土名师从这里出发,形成了张家港名师团队建设的生动而丰富的生态,并带动了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