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温馨工程”让农村教师暖了心扎下根

作者:卞桂富 发布时间:2016-08-15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近年来,盐城市盐都区采取实实在在的措施,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破解教师外流难题,走出了独具特色的路子——

“温馨工程”让农村教师暖了心扎下根

  ■本报特约通讯员 卞桂富

  葛中儒是盐城市盐都区大冈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今年他被推荐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对象,这是他几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葛中儒告诉笔者:“要是没有向农村教师倾斜的好政策,像我们这样长期在农村任教的教师,哪有这样的好机会?”前些年,盐都区农村教师曾因工资待遇低、职称晋升难、业余生活单一等各种客观原因纷纷外流,给当地教育质量提升造成了很大压力。“为了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留住骨干教师,我们想方设法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待遇上给予提高、政策上予以倾斜。如今,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的成效已初步显现。”盐都区教育局局长熊新华说。

  “后顾之忧解决了,心自然定下了”

  盐城市楼王小学地处三县交界,距离盐都城区较远,每到下午放学时间,学校食堂就开始散发出阵阵香味,原来该校食堂师傅正忙着给8名住校教师做晚饭。8名教师之一、来自宿迁的教师王刚告诉笔者:“我们8个教师中有的家在外地,有的家住市区,如果每天放学后都回家是不切实际的做法,所以学校想得很周到,安排食堂师傅专门为我们做晚饭,让我们生活在学校特别安心。”

  为了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盐都区教育局要求所属各农村学校对客籍教师在生活上要尤为关心,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给他们提供更多的便捷。

  盐城市葛武初级中学是盐都的一所农村薄弱学校,前几年到学校支教的教师“来了走、走了来”,换了一茬又一茬。为了能让教师安心地留下来,学校首先从关心教师的生活入手,对多余的学生宿舍进行改造,转变成教师住校宿舍,并给教师们购买了床铺、办公桌等生活必需物品,还配上了电热水器、网络、电视等设施。该校一名支教教师开心地说:“学校住宿条件改善了,生活的后顾之忧解决了,我们的心自然定下了,人也就自然而然地愿意留下来了。”

  “待遇提升了,安心乐教就有了保障”

  “我们这些在农村任教的教师不仅在生活上得到了关心,待遇上也得到了提升。”在盐城市中兴实验学校工作已有30年的教师钮大权告诉笔者:“前不久,盐都区乡村教师的补助全部发放到位了,薪资每个月比城里老师多了440元。”

  近年来,盐都区政府高度重视全区教育发展,把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作为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促进城乡教育均衡的重要抓手,在教育投入上向农村特别是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倾斜。该区政府认真落实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将农村教师工作补助、农村新教师学费补偿、教师“五险一金”等政策全部兑现到位。去年9月新录用到盐城市泽夫初级中学工作的教师蔡永旺说:“到农村学校任教后,盐都区助学中心及时为新教师办理了农村任教工程学费补偿的相关手续,并按时将补偿经费打到我们工资卡上。农村教师的待遇提升了,安心乐教就有了保障。”

  据盐都区教育局助学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仅去年盐都区就为214名分配到农村学校工作的教师办理了学费补偿手续,补偿总金额为139.6万元,其中盐都区财政承担了28万元。为了让农村教师安心乐教,盐都区农村学校还努力采取其他措施提高教师待遇,比如每两年安排一次教职工体检等。

  “政策上予以倾斜,农村教师的努力更有方向”

  “农村教师最关心的是职称问题。近年来,我们在政策上有意识地向农村教师倾斜,让农村教师的努力更有方向,更有成就感。”盐都区教育局人事科相关负责人表示。2016年盐都区推荐盐城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表彰对象时,全区推荐的30人中有18人是农村教师。2015年教师出国培训计划中,盐都区共安排了12名教师,其中农村教师就占了8个。

  倾斜的政策,让农村教师的自信心、自豪感倍增。以往,农村学校教师编制紧,高级职称比例低,同等条件下农村教师在专业发展、职称晋升、评选表彰等方面的机会较驻城学校和城郊学校教师有一定的差距。如何让农村教师获得更多的机会?盐都区作了深入的调研,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和办法。该区规定教师申报高一级职称必须有在农村学校工作任教的经历,每年的高级职称申报名额向农村学校倾斜,推荐表彰名额、参加省市优课评比、外出学习培训交流等都明确规定农村教师占一定的比例,并向农村一线教师倾斜等等。

  “也正是有了一系列关心农村骨干教师的举措,使得盐都农村教师暖了心扎下了根。”熊新华说,“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是推进城乡教育均衡、促进教育公平的举措之一,我们将继续创新举措落实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让更多的教师扎根农村,服务农民子女成长。”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