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泰微课”,为泰州教育插上腾飞翅膀

作者:许妍 杨艳 莫震 发布时间:2016-08-1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本报见习记者 许妍 特约通讯员 杨艳 莫震

  这个暑假,泰州实验学校四年级学生朱嘉和大部分时间都窝在家里在电脑上忙活。爸爸朱君不但没有批评他,还经常表扬他。“孩子现在用电脑不是玩游戏,而是看‘泰微课’的视频学习呢。”朱君高兴地告诉记者,有了“泰微课”,儿子假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高了。

  朱君提及的“泰微课”,是泰州市中小学微课程的简称,即该市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的中小学自主学习平台和资源库。由教师根据学科知识体系,针对各学科重点核心内容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疑点、易错点,精心制作成3-5分钟的讲解微视频,并提供配套的微测试题及反馈、咨询服务,覆盖基础教育各学段各学科。

  自2014年9月开通至今,“泰微课”平台已上线8.2万条微视频、25万条微测试题、3600多例导学案,是当前全国规模最大的中小学生自主学习系统。“泰微课”正式上线后,省教育厅厅长沈健专门作了批示:“‘泰微课’在加快教育信息化、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初见成效,受到广泛好评和关注,要继续推进并跟踪、及时总结,在全省加以推广。”

  微视频,把名师送进千家万户

  “让每一个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家门口上好学,是我们向全市500万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泰州市政协副主席、市教育局局长奚爱国告诉记者,为了兑现这一承诺,该市一直在探索推进教育资源均衡的有效路径。

  “十二五”期间,泰州市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快“三通两平台”建设,开设了“名师导学”等网络平台。“但是,就当时实际状况而言,我们发觉多媒体技术与课堂的融合度还不高,录制的1000多课时的名师导学辅导讲座针对性不强,每节讲座四五十分钟,学生也没时间看,实际效用不太高。”奚爱国坦言。

  针对实际问题,破解发展瓶颈,2012年,泰州市启动了教育转型发展“163”行动计划,以“推进教育转型发展,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实施了六大工程,建设“泰微课”就是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重点实施项目。

  “泰微课”的建设采取“全市联动、共建共享”的统筹机制。2012年下半年起,泰州市教育局成立了由奚爱国任组长的“泰微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泰微课”建设工作意见,依托市电教馆人员组建技术攻关组,选调全市1500位名师、骨干教师成立“泰微课”建设专家组,梳理出涵盖7万多个知识点的总目录,召开全市“泰微课”建设推进会,开展一系列培训活动,出台了一系列奖励考核办法,与各市(区)教育局签订“泰微课”资源建设责任状。

  除了“覆盖全、接地气”,“泰微课”还有“短平快、好操作”的鲜明优势。泰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孙平介绍,每条微视频只讲解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分析一个具体的问题或题目,时长只有3-5分钟,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免费观看。

  孙平说,“泰微课”不仅是学习资源库,还是一个交互性很强的自主学习平台。“系统能记载学生学习过程并进行个体及整体学习分析,具有学习引导和主动推送功能,真正实现了‘按需推送、私人定制’。”家住姜堰农村的小学生钱瑞涵说起“泰微课”的使用头头是道:“看过学习视频后,可以继续在电脑上做配套的检测题,看看自己有没有弄懂,不懂可以反复看,再遇到不会的,还可以在网上留言,有老师回复呢。”小涵的妈妈曹秋香对“泰微课”的使用有切身体会。她说:“以前孩子在家学习遇到不懂的地方来问我,我常常答不上来。现在好了,打开手机,让他在‘泰微课’上学习,很方便,效果也很好。”

  农村留守学生如果没有电脑又没有手机,怎么办?泰州市孔桥初中免费为学生们全天开放电脑机房,有专门的教师辅导学生使用“泰微课”。像孔桥初中这样做的农村学校,在泰州市还有很多。

  目前,泰州全市有40万师生注册使用了“泰微课”,所有偏远乡村的农家娃都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到了本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姜堰区蒋垛中心小学校长孟运津感触很深:“以前每年八九月份,学校经常要帮学生开转学证明,转到城里的学校去。这两年转到城里读书的娃娃几乎没有了,既然与城里孩子一样能听到名师讲课,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方便。”

  微导学,引发城乡学校教学变革

  “泰微课”的使用,不仅把免费家教送进千家万户,也产生了蝴蝶效应,引发了教学革新的风暴。

  在泰兴市襟江小学,每个年级都选择1至2个班级作为“泰微课”实验班,目前,像该校一样的“泰微课”试点学校在泰州市共有62所。在“泰微课”环境下,他们尝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探索出校本化的“翻转课堂”和“主体参与学习模式”。

  高港实验小学教师季晶说:“我校2400多名师生全部注册了‘泰微课’。以前教师在课堂上要花上20多分钟来学习新课,现在课前教师挑选出适合的‘泰微课’教学视频,学生发现问题写下来交给教师,课堂上教师讲得更有针对性,学生学得也更有主动性,课堂容量变大了,学习效率更高了。”

  泰兴市洋思中学也是“泰微课”的受益者。学校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洋思教学模式与“泰微课”有机融合,进行课堂改革的新尝试,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相关经验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

  泰州市实验小学精心设计出新型的“前置性校本化作业”,教师找出最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两条“泰微课”教学视频,将其二维码直接插入校本化作业,让学生扫码进入学习。如果找不到合适的现有资源,教师们就自制后上传到“泰微课”平台。这种校本化作业更紧密地贴合了教学的需求,节约了学生自己挑选视频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众多试点校的探索实践给“泰微课”专家们以启示:能不能将大批量碎片化的微视频、微测试资源进行重构,形成学科“知识树”一样完整的课程体系?

  问题导引了新的探索。2015年3月,泰州市启动了“泰微导学”资源建设。“泰微导学”不同于一般的导学案,它基于“泰微课”平台资源,由一线名师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视角出发,以问题为导向,组织安排每一节课的结构和内容,适时适当插入“泰微课”二维码或链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这个精心编制的具有“互联网+”特征的高质量导学案,包括“目标瞭望台”“微课直播间”“归纳与总结”“测评与反馈”等四大板块,每个板块都附加了精选教学微视频和微测试的二维码。

  “按需扫码,自主学习”是“泰微导学”的一大亮点。记者翻看了七年级上册第2章《正数与负数》的导学案,发现在“整数和分数”的“典型例题剖析”里有两道典型例题视频和变式例题视频,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观看不同的微视频,基础差的看典型例题,基础好的看变式例题。

  据了解,泰州市今年计划完成“泰微课”导学案5000例,提供纸质丛书和网络版两种形式让广大师生选用。目前,《泰微导学》已经面世,首批纸质丛书共49册,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科。

  微创新,撬动区域教育转型发展

  “一节‘泰微课’看似是份快餐,其实背后是做大餐的努力。”泰州市九龙实验学校副校长顾广林是“泰微课”专家组成员,也是编写“泰微导学”的领衔人。他介绍说,每一条微视频都要经过市(区)、大市两级评委的“盲审”,分为ABCD四个等级,达到A、B等才能上线,而A、B等有严格的获取率控制,目前泰州全市A等获得率只有15%左右。另外“泰微课”资源实行动态更新机制,允许多人针对同一选题制作上传不同的微视频,实行等级高、质量优自然淘汰等级低、质量劣资源的办法,以严格的标准倒逼制作者提高微视频的质量。

  兴化市林湖中心校教师王芸已经50多岁了,她说,作为老教师,起初有点惧怕甚至排斥“泰微课”。但是,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运用“泰微课”上课效果很好,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用“泰微课”学习成绩有明显提升,她动心了。她试着拿出自己最得意的“追及问题”上网较量,没想到第二天专家就回复了意见:选题巧妙、切题迅速、讲授精练,评分等级为A。尝到了甜头的王芸越做越起劲,评不到A等的,就退下来再研究修改,就这样她竟然获得了8个A等,成了兴化农村学校“泰微课”制作的专家,当起了年轻教师的培训导师。

  与王芸的自发创新不一样,泰兴市第四高级中学生物教师殷俊才一开始是“被逼”参加“泰微课”制作的。“教师继续教育、评优评先、职称晋升都有明确的‘泰微课’资源上传数量和获得A等数量的要求,不做不行啊。”殷俊才只好埋头琢磨教材、琢磨学生、琢磨微课,最后竟被“逼”成了取得43个A等的“微课达人”。在上学期泰州市期末联考中,他所教的“泰微课”实验班生物均分位列泰兴市生物学科第一,“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殷俊才自豪地告诉记者。

  “硬性规定”的同时,泰州市教育局实行了“软着陆”:每年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教师、专家评审和市(区)教育局的奖励,开展“泰微课”应用示范校创建、优秀案例和论文征集评比。“让教师们都参与微课制作,对于他们个人成长大有好处。”孙平说。

  姜堰区教育局推进“泰微课”制作和应用的力度在泰州市十分醒目。该区向教师提出“保B、争A、少C、绝D”的目标,在大市奖励的基础上实行“一稿双酬”,对A等和B等微视频再发放奖金,并且阶段性评比表彰了一大批“泰微课”制作优秀教师。“截至2015年,我区6000多名教师制作上传了10000多个微视频,得A率超过了40%。”姜堰区教育局副局长林忠玲介绍说,该区教育局多次组织“教育服务校校行,登录‘泰微课’,走进‘E学习’”为主题的“泰微课”集中宣传推广活动,走上街头、走进社区,确保家长们了解并学会使用“泰微课”。近年来,该区依托“泰微课”资源打造了“智慧课堂”,使得教育发展更具活力,更有现代气息,基础教育成果显著。

  谈及“泰微课”未来发展,孙平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将做三件事:“一是扩大容量,多元发展,继续从文化学科向全部学科延伸,从课堂教学向课外活动延伸,从学校教育向家庭教育延伸;二是借助外力,提高质量,邀请全省乃至全国的名师来共同打造‘泰微课’;三是扩大受众,共享成果,我们将把‘泰微课’推向全省、全国,让更多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