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铺就残障学生融入社会的“绿色通道”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3-22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镇江市特教中心探索推进残障学生常态化社区融合教育——

铺就残障学生融入社会的“绿色通道”

  ■本报记者 李大林 梁早 特约通讯员 唐守伦

  2016年镇江教育“十大新事”评选中,“镇江市特教中心率先在全国开启特殊教育艺术康复探索”成为30件候选新事之一;由该校编著的全国首本为重残孩子送教上门的规范指导手册也即将出版发行……近年来,镇江市特教中心以“让残障学生有尊严地生活”为办学目标,持续开展残障学生常态化社区融合教育实验,积极探索残障学生融合康复、融合教学和融合职训的新路径,为每一名残障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该项目2015年被列为我省基础教育首批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这也是镇江市唯一入选的项目。

  联盟协作,搭建融合平台

  在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有一处历史遗迹——西津渡古街。这条街全长约1000米,是目前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也最完好的地方。采访期间,记者走进了其中的一家“马副官的茶店”,小店古朴雅致,茶桌旁坐着一对双胞胎姑娘。见有人来,其中一女孩笑盈盈地起身迎客。点完茶不一会儿工夫,女孩送茶前来,微笑着轻声说:“请用茶,小心烫。”此时,记者并未想到这两个女孩竟是镇江市特教中心培智部的学生。

  “这家茶馆是江苏省残疾人联合会认定的残疾人文化创业示范基地,也是镇江市特殊教育爱心协作联盟单位,常年接收我校学生前来实习。”镇江市特教中心校长助理徐彬告诉记者,这家茶店与残疾人的联系由来已久:马副官从小家境贫寒,北伐时期追随先驱投身革命。日本投降后,他在镇江西津渡偶遇了一名用心泡茶的聋哑女子,并被其深深吸引。于是马副官在西津渡留了下来,和心爱的女子一起开了这个小茶店,专门为在渡口遇到困难的行人提供暖茶和点心。

  在镇江,像“马副官的茶店”这样暖心的企事业单位还有很多。“依靠教师办学校,依靠社会办特教。”镇江市特教中心校长吴善亮介绍说,自2015年7月起,在镇江市文明办、教育局、民政局、残联、慈善总会等部门的支持下,该校通过签订融合教育协议、建立特教爱心协作联盟等形式,协调医院、普通学校、超市、博物馆等单位主动向特教师生开放社区资源,为残障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提供多元的实践平台。“目前,参与镇江市特殊教育爱心协作联盟的单位已有23家,除了医院、学校等开展融合康复和教学必不可少的单位外,还有公园、银行、图书馆、公交公司等,几乎涵盖了社会各行各业,常态化社区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已初步建立起来。”吴善亮说。

  据了解,在特教爱心协作联盟的平台上,镇江市特教中心改变以往以学校为中心的静态化传统教学模式,以打造“学校教学社区化和社区教育课堂化”的双向融合课程为导向,将单一的学科课程丰富为集康复、生活、艺术、职业等为一体的多元课程,初步构建了社区融合教育的校本化课程体系。以学校教学社区化课程为例,该校按照“分科教学——学科整合——社区实践”的操作流程,先在校园中进行基本文化和以生活为中心的认知教学,在此基础上通过带领学生去超市、车站、银行、医院等场所,开展社会生活必备技能的教学和运用,引导残障学生融入社区大环境,让其充分体验普通人的生活。

  职训实践,降低融合“坡度”

  从小患有轻度脑瘫的孙孝凡曾是镇江市特教中心的一名学生,可如今的他已成为该市丁卯桥路康佳苑小区附近爱驰汽车美容中心的“老板”。接待顾客、洗车上蜡、收费开票……孙孝凡对一整套洗车行的工作流程驾轻就熟。“去年12月的营业额有9000元,今年1月份少一些,但也有6000多元。”他开心地冲记者说。

  “现在的孝凡自信、阳光,店也经营得不错,我们对他很满意。”孙孝凡的父亲孙国顺告诉记者,3年前进入特教中心的职业高中学习时,儿子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汽车美容专业。遇到有车的教师他常会主动问一句:“老师,今天我有洗车课,需要我帮你洗车吗?”就这样,经过两年的学习,孙孝凡克服了自身的困难,练就了一身汽车美容本领。之后,学校推荐孙孝凡到镇江一家汽车美容店实习,孰料,实习还不到两个月,他就不想去了。实习跟踪教师了解后发现,虽然孙孝凡的洗车技能已很熟练,但从学校到社会,教师的指令和客户的要求差异很大,同学之间和同事之间的相处方式也不同,这让孙孝凡在实习过程中受到了一些挫伤。

  “这种初出校园的落差对正常学生而言,或许在短时间内就能克服,但可能会造成残障学生自我闭塞,不再愿意与外界交流。”吴善亮告诉记者,为降低残障学生融入社会生活的“坡度”,让其在锻炼技能的同时逐步接触各类人群,学校研究后决定,再开设一家属于学校的实习基地。就这样,坐落在丁卯桥路上的爱驰汽车美容店诞生了。自2015年上半年开张以来,这里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残障学生,同时到这里来洗车的客户也多了一份爱心和宽容。

  不仅如此,针对残障学生因生活能力存在障碍,难以融入社会生活,特别是劳动就业能力明显不足等现实问题,镇江市特教中心还初步构建了以实践性和操作性为主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其中面向高中培智学生的专业包括餐饮服务、汽车美容、中式烹饪和家政服务,面向高中听障学生的专业包括计算机运用、中式面点、西点烘焙和工艺美术。“因人而异的专业设置和社区化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围墙式’教育,让残障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有效获取文化知识、生存技能,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为今后自食其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吴善亮说。

  普特融通,铺平入世通道

  近日,镇江特教中心聋部与镇江市第四中学共同开展了“同享一片蓝天,共织美好人生”融合教育活动,镇江四中的孩子们把风格绮丽的衍纸艺术带进了特教中心,与听障学生们一起制作衍纸作品。娇艳欲滴的“鲜花”、振翅欲飞的“蝴蝶”、金光闪闪的“戒指”……多彩的纸片在孩子们的指尖飞舞,一幅幅作品栩栩如生。“四中学生教得认真,我们的孩子也学得努力。通过这次活动,我校的孩子学到了技艺、开阔了眼界,普校的学生们则感受到了听障学生身上的那股韧劲,在快乐合作中孩子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也被拉近了。”镇江市特教中心聋部教师周燕说。

  镇江市特教中心副校长王玉兰告诉记者,在融合教育的过程中,该校除了邀请普校师生走进学校开展融合教育外,也定期组织残障学生走进普校、走向社会,让他们在更大范围内与同龄人和各类社会人群接触、融合。如在每年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期间,学校会积极与普通中小学学生、镇江高校的大学生和社会志愿团队联合举办“少儿春晚”“残健融合、继承传统”“中秋明月”等活动,每年的活动次数都不低于30场。

  此外,结合世界残疾人日、全国助残日等残疾人纪念日,该校还联合镇江市文明办、民政局、慈善总会、残联等单位,共同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开展“文明助残、自强感恩”等系列教育活动,每年不少于12场。“这样高频次、有针对性的融合教育活动有效提升了我校残障学生融入社会的意愿和能力。”王玉兰说。

  近年来,镇江市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少年不断增多,为了给这些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随班就读条件,镇江特教中心定期对该市随班就读试点校的资源教师开展康复技能培训,并在试点校开展特殊教育课题研究时予以指导,还会专派特教骨干直接参与课题研究。

  “新版《残疾人教育条例》提出要大力推广融合教育,这也是全球特殊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我们开展残障学生常态化社区融合教育实验,目的就是铺就残障学生融入社会的‘绿色通道’,让他们习得有效康复、生活自理、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实现选择性就业,更有尊严地生活。”吴善亮说。

 

  

责任编辑:李月昭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