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迈向“强富美高”的筑梦工程

——解析教育现代化的江苏之路

作者:江 教 发布时间:2017-05-1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策划人语】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各项事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先导。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江苏在全国最早提出并探索教育现代化建设。20多年来江苏教育人勠力同心、砥砺前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育事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欣逢首届江苏发展大会即将盛大启幕,其间将召开“江苏教育现代化论坛”,汇集海内外知名学者和教育专家,共商江苏教育改革发展大计。值此契机,本报特推出专题策划“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江苏之路”,回顾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现江苏教育人的行与思。展望未来,江苏将以人的思想与素养的现代化为核心,为培养平和、进取、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而不懈努力,为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报记者 江教

  壮美蓝图,恢宏实践。

  作为全国最早提出教育现代化的省份,过去的20多年,江苏也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践教育现代化。大江南北,共同筑就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世纪工程。

  1993年,在苏南率先试点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1996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2007年,启动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创建工作;2010年颁布江苏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吹响率先建成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号角;2013年5月,江苏成为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试验区,站到了更高的发展平台上。

  2016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新世纪第三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走出具有江苏特点的教育现代化之路,开创全省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多年来,江苏孜孜以求,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朝着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目标,努力谱写好“中国梦”的江苏教育现代化华章。

  时光荏苒,砥砺前行,江苏教育人对教育现代化的认识日渐清晰,方向更加明确。“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思想与素养的现代化,培养平和、进取、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是教育的努力方向。”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说。

  政府主导

  深入实施优先发展战略

  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提高工程投入23.6亿元,公共经费补助和免费教科书采购资金49亿元,下发各类奖学金、助学金等30.3亿元……2016年,教育是江苏全省公共财政的第一大支出,占总比重达18.5%。为了教育,江苏可谓是大手笔。

  在江苏,教育不单是教育系统的工作,早已成为政府责任、社会行为,省、市、县、乡各级党政班子对教育的重视都前所未有。全省上下早已达成共识:政府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第一责任人。

  总结回顾20多年的发展历程,也正是缘于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力投入、明确考核,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江苏教育现代化走出了一条超前谋划、持续强力推进的发展之路。

  1996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实现“两基”目标后,省委、省政府即提出“江苏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2005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

  2010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省委、省政府发布《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15年,率先建成教育强省;到2020年,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2013年5月,江苏省政府与教育部签订了全国唯一的部省共建教育现代化试验区协议,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盐城、淮安、连云港、徐州、宿迁、泰州、南通、扬州等设区市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先后召开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会。

  与上一轮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建设不同的是,新时期教育现代化建设更加强调整体性、协调性和系统性,不仅对县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提出具体要求,而且对省、市两级如何推进并指导下一级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提出明确意见。“十二五”开局之年,省政府即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实施意见》,给各市县(市、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念“紧箍咒”:加大监督检查和问责力度,把落实财政教育投入政策等情况,作为政绩考核、干部任用和省级财政分配教育专项资金的重要依据。

  在这一阶段,江苏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三个优先”,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财政投入优先保障教育,资源配置优先满足教育,把教育发展作为政府最重要的民生实事之一,启动了包括终身教育体系在内的保障和改善民生“六大体系”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全覆盖。各级政府均把教育现代化和试验区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持续加大投入,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年均增长15.4%。

  持续的投入有力提升了江苏教育的整体实力,夯实了江苏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础,江苏教育现代化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16年底,各项教育指标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7.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4个百分点;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6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9.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7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4.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0个百分点。

  改革为先

  为现代化建设增添强劲动力

  2016年,江苏向国家教改领导小组申报实施“完善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均衡配置体制机制”“促进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深化学校体育改革”3项国家教育综合改革重点推进事项,并迅速抓紧部署实施。在这片热土,江苏教育人从来都是披坚持锐、开拓进取,用大胆的改革创新,开辟教育现代化的新天地。

  早在2011年,江苏就与教育部签署共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合作协议。2013年,在教育部把江苏列为国家教育现代化试验区并实行部省共建的基础上,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确立1个跨市联片示范区、2个市级示范区、19个县级示范区、5个高校示范点,推动苏南5市围绕教育现代化的主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率先突破,支持其他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开展省级示范区(点)创建,为全省面上教育现代化建设探索路子、提供借鉴。

  2014年5月16日,江苏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推进“五个统筹”,即统筹各级各类教育改革,统筹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教育管理体制等专项改革,统筹协调政府和社会各方,统筹整体部署与分类指导,统筹改革发展与维护稳定的关系,大力推进各项教育改革工作。

  《意见》要求,把握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切实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全面深化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教育管理等方面改革。自此以后,改革成为江苏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一条重要经验。

  以改革为先锋,全省教育系统在各个领域的探索试点全速推进,为教育现代化不断开辟新路径、打开新局面。在推进教育领域“放管服”方面,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编制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取消、下放行政审批权16项和创建达标项目34项;在办学体制改革方面,推进公办学校多形式办学,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创新方法解决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事业法人问题;在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方面,2011年起江苏在全国原创性开启了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通过环境的转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被誉为“引领学习的革命”……

  改革的目的是发展。通过制度创新,江苏还立足省情,着眼全国,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和不同区域的发展实际,不断制定、完善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标准”,指引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从全国范围来看,江苏是首个颁布实施省级层面教育现代化建设指标体系的省份。在部分乡镇和学校探索、在县域层面开展、在省域层面推进三个阶段,江苏都相应制定了“省标”进行引领。

  2007年,江苏出台的“省标十六条”,在教育普及率、素质教育等多方面都进行了细化并明确了可衡量的标准。2013年,江苏省政府再次颁布了《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对教育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8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46个监测点对教育现代化建设质量等进行量化评估。

  2014年1月,江苏又在全省范围内正式启动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评估工作,建立了省、市、县(市、区)三级监测体系,成为首个在全国范围开展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评估的省份。每年,江苏都会对上一年度的监测结果进行审核和统计分析,对标准的落实情况“回头看”、再调整,确保如期实现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

  立德树人

  促进学生思想素养的现代化

  2017年5月5日下午2时许,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一架大型客机经过高速滑跑,在众人的期待中刺破苍穹,翱翔蓝天。它就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大型喷气式客机C919,其首飞成功,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法国和俄罗斯之后第四个能够生产大飞机的国家。从无到有,在这架大飞机的背后,就活跃着众多江苏高校的师生。比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初期遴选29名骨干教师直接参与中国商飞大型客机联合工程队,为了大飞机,南航甚至还设立了一个全国独一无二的专业——航空器适航技术专业,每届招收约30名学生,持续为民用飞机研发与运用培养现代化人才。

  微视频工作室、云课程基地、国学课程、西学课程、合唱课程、生涯规划课程、击剑、瑜伽、街舞、话剧排演……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江苏省海门中学等校的一大批丰富多彩、颇具创意的课程基地建设,颠覆了人们心目中“高中教育只会围着高考转”的固有印象。

  在江苏中小学及高校课堂,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支粉笔,这种延续了上百年的教学“老三样”,正在被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信息化手段强势改变。全省中小学生机比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校资源统建共享取得明显进展,所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和6000余门省级精品课程,均可以通过江苏省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下载。

  在江苏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的地位不断被凸显。“提高质量,突破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的单一质量追求,突破对功利价值的过度追求,更加关注教育对‘人’本身的价值,更加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015年9月,江苏省领导面向江苏教育咨询委员会全体委员说的这番话,是全省广大教育系统工作者建设教育现代化的共识。

  以质量为核心,为了培养出更多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江苏教育人做出了不懈努力。当下,江苏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把目光聚焦到孩子综合素质的长远发展上,“素质均衡”正在各地全面铺开,成为义务教育新的亮点。苏州市将艺术教育和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苏式文化教育”;淮安市多年来坚持打造“学在淮安”品牌,重点推进课程、教育管理、课堂教学三项改革;泰州市目前有5000多个学生社团,100%覆盖全市中小学,学生社团已成为育人的“第二课堂”。这种因材施教、因校而异的“素质均衡”样式,逐渐成为我省各地的教育教学新生态。

  在职业教育领域,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紧密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全省职业院校毕业生升入高一层次学校学习的比例达30%。产教融合,体现动手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现代职业教育蒸蒸日上,全省建成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58所、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112所,实现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八连冠”、信息化教学大赛“六连冠”。在前不久开幕的2017年职教活动周上,一群初中生活跃在常州职教特色小镇——殷村职教园里。

  在高等教育领域,江苏从“规模第一”向“质量第一”迈出关键性步伐。2016年,江苏省政府启动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同时深入实施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协同创新计划等一批重大专项,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更多培养能够承担社会责任、推动时代进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截至2017年5月,江苏有23所高校的10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进入机构数和学科数分列全国第一和第二。

  现代化的人才培养,离不开现代化的教师队伍建设。江苏持续在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上下功夫,重点实施了“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联合培养教师的新机制;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开展乡村教师定向培养,首批招收1872名定向师范生;完善每5年一周期的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全员培训制度,省级培训规模年均达12万人次;完善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全省高等教育领军人才数量占全国的10%,教师队伍学历层次、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为全省的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保障公平

  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2015年6月初,江苏100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认定,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省份。这也意味着全省6100余所义务教育学校,在校园环境、教学设施、教师素质等方面达到了“基本一样”,为全省城乡每个孩子人生出彩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育公平既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围绕着“公平”这一主题,江苏积极探索建立以居住地学龄人口为基准的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管理机制,健全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保障机制,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优质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

  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是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期间提出的新要求,是总书记对江苏的谆谆嘱托,也是江苏未来一段时期特别是“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目标。

  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好的教育,是“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重要内涵。如今,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残疾儿童、困难家庭子女等特殊群体,都受到了贴心的关怀。近几年,我省健全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各地也完善了以政府资助为主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辍学,“十二五”期间累计发放资助经费198.6亿元,是“十一五”总量的140%;深入实施特殊教育发展工程,实现特殊教育学校全覆盖,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6%。

  从2008年起,江苏大力推进“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共投入6.5亿元,为近20万名留守儿童新建和改建食堂、宿舍共64万平方米。在苏北各地,当地党委政府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度更是在不断加强,大部分县(市、区)公办学校为留守儿童建立健康档案,保障留守儿童学习有教、生活有保、心理有慰。

  针对公办学校存量不足的状况,各地特别是苏南地区采用多渠道筹资等办法,建起一批外来工子弟学校,全省基本实现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并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的目标,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入学率达99%,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达87%。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80%以上的学生都是随迁子女,每当学校发现某一个学生做了一件好事或取得进步,校长李建华都会及时拨通家长的电话,与家长分享孩子在学校的成长点滴,努力传播教育的温暖。

  为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到好学校,江苏坚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依法治教轨道,特别是2013年初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工作的意见》,把骨干教师的均衡配置作为推进公平的重要途径,形成了区域、城乡、校际教师交流制度。如今,我省义务教育教师定期交流比例达15.3%,城乡间师资力量的差距逐步缩小,教育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农村学校的生源也逐年回升。全省各地还普遍实施热点高中“指标生”政策,全面推行四星级普通高中将70%以上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所有初中。

  直面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教育热点,全面支撑引领全省“十三五”教育改革发展,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民生,让人民群众在教育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2016年8月,《江苏省“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正式印发,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一达到、两提高”的战略目标,即教育主要发展指标达到教育现代化水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显著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显著提高。

  蓝图绘就,继往开来,以“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为强大指引,一向勇于攻坚克难、善于开拓创新的江苏教育人,一定能够凝聚起强大力量,更加自觉地把教育改革发展放到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国梦中来定位,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再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要求,咬定“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不放松,着力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书写江苏教育新的辉煌!


    【专家点评】

教育现代化:江苏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王湛

  自1996年江苏在全国率先提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以来,教育现代化一直是指引江苏教育改革发展的旗帜。20多年来,江苏坚持不懈地以教育现代化统领教育改革,事业发展又好又快地走在全国前列。江苏推进教育现代化,有3点特别可贵——

  一是高度自觉。有着深厚的崇文尚教传统的江苏,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坚定不移地发展教育事业,把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发展经济的根本举措。江苏是全国最早提出并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省份。上世纪90年代中期,江苏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后,就在全国率先举起了教育现代化的旗帜。江苏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教育现代化是江苏各项事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先导。没有教育现代化,就不可能有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江苏的现代化,必须有教育现代化的支撑和引领。从此,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就成为江苏教育新的奋斗目标。朝着这个目标,党委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各级各类学校分工协作干,社会各界全力支持。2010年国家颁布了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江苏认真贯彻落实,制定了新的教育改革发展规划,推出了一系列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举措。发展教育的条件变了,促进发展的措施变了,但是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没有变。新的规划提出,到2020年江苏要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更加丰富、标准更高,并且制定了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和监测、评估办法。2016年4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意见》,江苏朝着教育现代化前进的步伐更加坚定有力。

  二是自强不息。江苏推进教育现代化的20多年行程,是一路披荆斩棘、攻坚克难的历程。1996年,江苏实现“两基”,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是,当年江苏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面临不少困难。一方面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亟待改善,另一方面提高教育普及水平的资源严重短缺。江苏各级政府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迎难而上,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针对制约教育现代化推进的普遍性问题,设计一项又一项的具体工程,精心组织实施,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逐项实现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近年来,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江苏又设计和部署了“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提升工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与内涵提升工程”和“教育现代化保障能力提升工程”。这三大工程突显对促进公平和提升质量的价值追求,把机制体制创新、制度法规建设与事业发展、条件改善、能力提升有机结合,不仅内涵极其丰富,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三大工程的达成标准国内领先,并且直追发达国家的平均教育发展水平。设计并实施如此高标准、高要求的教育改革发展工程,不仅彰显了江苏对教育现代化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充分展示了江苏人民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勇于登攀、自强不息的精神。特别是2016年3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第三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走出江苏特点的教育现代化之路,汇聚教育强省建设的新的发展合力。

  三是满怀自信。在中国推进教育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江苏虽然经济发展居全国前列,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人均GDP也就1000美元左右,而且省内南北差异大,苏北地区的发展明显滞后。在这样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选择基本现代化作为自己教育发展的奋斗目标,并且20年来始终坚持、孜孜不辍,江苏展现出对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高度自信。江苏不但在不同阶段提出具有不同内涵的教育现代化目标,设计专项工程组织实施,而且组织阶段性的督查、评估和表彰,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现代化的目标迈进,始终信心满怀。江苏对教育现代化的这种高度自信,来自全省各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信,对科教兴国、科教兴省战略的坚信,同时也来自全省各地创造性的实践。江苏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省情出发,在推进教育现代化时,坚持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对苏南地区,以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主,支持其率先发展;对苏北地区,以激发其内生动力为主,在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给予倾斜扶持,促进其加快发展。江苏在加强试点探索的同时,始终坚持把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放眼世界,视野开阔,心胸宽广。《江苏省“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教育主要发展指标达到教育现代化水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显著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显著提高,确保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继续走在全国前列。这是江苏教育人更加豪迈的教育自信、文化自信。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组组长)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