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精彩故事擦亮区域名片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2016-2017年度大型新闻行动回望

作者:梅 香 发布时间:2017-06-23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梅香

  14个采访组,会同各设区市教育局和高校通讯员,历时12个月,足迹覆盖全省80%以上县(市、区)和部分高校,报、刊、网、微信公众号联动,撰写报道约160篇。其中,《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江苏教育报》刊发报道近70篇,《江苏教育》刊发报道及特别策划稿件约40篇,江苏教育新闻网及其他新媒体平台推出报道近50篇。

  这是2016年6月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启动的大型年度新闻行动“亮区域名片,讲教育故事”取得的显性成果。此次年度新闻行动主题鲜明,推出了《“泰微课”,为泰州教育插上腾飞翅膀》《“教育之乡”的名师培养之道》《一枝一叶总关情——扬州市实施“普惠+特惠”精准助学采访纪实》《苏州:稳步走向“教育信息化3.0时代”》《“包容会通”塑教育大市新品牌——徐州市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纪实》等一系列反映区域教育亮点和特色的重要报道;讲述了把毕生精力和爱献给教育的海安高级中学原总务主任徐世明、徐州市第三十七中学教师杨金军,无锡三任教师“接力”援疆,常州90高龄退休教师储振民捐款60万元助教,唱响雪域高原“支教弦歌”的泰州教师夫妻,涟水实小女教师康惠明连夜赶赴500公里捐献“熊猫血”,东海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谢晓敏打赢抢救学生生命“争夺战”等多个生动感人的教育人物和故事,引发全省教育系统及社会的广泛关注。

  主题之魅:擦亮区域教育名片

  组织开展年度大型新闻行动,是江苏教育报刊总社作为教育宣传专业媒体的主动选择和积极作为。从2011年开始,总社就联合各设区市教育局组织策划系列大型新闻宣传行动——“百名记者百县千校行”“走进千家万户共绘教育梦”“美德江苏校园行”“强富美高新江苏·教育在行动”。这些新闻行动不仅多角度报道了我省教育发展的创新实践和先进经验,而且增进了全社会对教育的了解和理解,为全省教育改革发展凝聚向心力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6年3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到2020年实现“一达到、两提高”目标,即教育主要发展指标达到教育现代化水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显著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显著提高。

  站在新起点上,如何回应省委省政府“一达到、两提高”的目标期待,更好地做好教育宣传工作,推动先进教育理念落地生根,推动优秀典型产生示范引领效应?报刊总社开动智慧,将2016-2017年度新闻行动主题确定为“亮区域名片,讲教育故事”。

  为什么是它?经过“十二五”的发展,江苏实现了基础教育基本均衡,教育的区域差距进一步缩小,教育发展进入内涵提升时代。教育内涵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就是特色发展、个性发展、多样发展,“亮区域名片,讲教育故事”则准确对应了当下江苏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进程。通过系列主题报道,集中展示我省区域教育的特色亮点和典型经验,讲好教育故事,将会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示范和样本,从而引领、推动江苏教育的前进步伐,为全省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该主题得到许多教育界人士的称赞,在《江苏教育报》和江苏教育新闻网通讯员QQ群里,多地通讯员围绕行动主题,积极提供线索,上传素材,分享故事。

  以“泰微课”重点采访宣传为例,《江苏教育报》一版头条报道后,在省内外产生强烈反响,受到广泛关注。采访组走进镇江,丹徒区教育局副书记华腊明在接受采访时高兴地说:“希望加大对我们‘宜人教育’品牌的宣传,以进一步推进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淮安市徐溜镇初级中学校长汪丛蓉是本次新闻行动推出的人物典型之一。接受采访时她表示,这个主题太好了,基层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你们来采访报道是一种肯定和鼓励,我们会加油!

  讲好教育故事是增强教育新闻宣传传播力、影响力、感染力的一条有效途径。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多次强调:教育宣传工作要如“大江大河”,有大型主题宣传;也要有“涓涓细流”,如教育报刊总社组织的“最美教育人”评选活动等,对教育典型不间断、常态化宣传;更要有“毛毛细雨”,讲好教育故事,传播教育温情。

  联动之魅:“纵”“横”联出叠加效益

  省地联动,构建大宣传格局是此次大型新闻行动的亮点之一。新闻行动主题紧扣区域教育发展,紧扣基层教育民生,引发广大通讯员以及基层学校的共鸣,也赢得了他们的大力配合和广泛支持。新闻行动分14个采访组,每组设双领队、双组长。各地高度重视,不仅安排一位市教育局负责人担任领队,还安排一名具体负责人担任组长,与总社相关人员对接。领队全面负责统筹协调新闻行动,制订规划,并带队参加采访。每个设区市都能梳理特色,挖掘典型,精心筛选后再推荐选题,确保亮点纷呈、故事精彩。

  总社记者深入学校和课堂,充分倾听基层师生的真切感受,积极采集一线的生动鲜活素材。省、市、县、校形成教育宣传梯队,构建起上下联动的大宣传格局。正是这样的携手合作、共同推进,新闻行动取得了丰硕成果。

  新媒体时代,报、刊、网、微信公众号联动是教育媒体人的应然选择。新闻行动启动以来,总社《江苏教育报》《江苏教育》、江苏教育新闻网以及其他相关报刊和新媒体平台将宣传报道纳入重点工作计划,并逐月、逐组、逐地落实。各报刊平台以各自擅长的方式呈现发展实绩,讲述温暖故事。《江苏教育报》开设专栏,《江苏教育》开展特别策划,江苏教育新闻网开设专题网页,其他新媒体平台及时跟进。

  除了与省内教育部门联动,总社还与中央级及省级社会媒体开展媒体行业联动。总社充分发挥作为《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江苏记者站平台优势,精心谋划重点选题,联合中央级媒体共同采访,策划联动式宣传,放大宣传效应。比如联合采访海安高级中学原教务主任徐学明后,分别在《中国教师报》《江苏教育报》《江苏教育》先后推出相关报道;对无锡高品质高中建设这个重大选题,采访组邀请《中国教育报》共同采访,即将同步推出报道;记者和通讯员联合采访沛县组建“教育共同体”推进优质均衡发展的经验后,将报道推荐到《中国教育报》刊发。此外,总社还联合新华网江苏频道、江苏广电总台教育频道等省内媒体,让他们共同参与到行动中来。媒体联动加大了报道的力度和效度,放大凸显了江苏教育的特色亮点。

  在此次新闻行动中,总社近百名年轻记者、编辑深入基层,既了解了区域的重大经验特色,更感受到基层教育改革发展的面貌和态势;走近一个又一个教师楷模,也让记者深受感染和教育。《江苏教育报》记者吕玉婷在采访杨金军的事迹和写作的过程中,数次落泪。她说,杨老师很平凡,但她对学生全身心的爱太感人了,一点一滴,都化作了教育的力量,无比可贵,真心向这样的基层教育工作者致敬。

  实践之魅:“我”精彩因为“你”精彩

  新闻行动的精彩,仰赖的是江苏教育人精彩扎实的实践。江苏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显著成就,正是此次新闻宣传行动的宝贵资源。在江苏教育版图中,区域教育各具特色、竞相发展,呈现出各自的个性和模式,创造了很多区域经验和特色做法,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这些都成为区域乃至全省教育改革的魅力名片。

  尤其是近年来,以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等为代表的课程改革,引领、推动江苏基础教育在打造区域特色、打造学校特色方面作出了卓越成绩,令人欣喜。更重要的是,特色意识、内涵发展已深入人心,不仅从理念转向实践,而且落地生根,并逐渐结出硕果。

  “亮区域名片,讲教育故事”大型新闻行动即将告结,对所有亲历者来说也是一段学习之旅。通过行动,总社记者编辑对各地教育发展增进了了解和认知,与各地通讯员加深了情谊。重温一篇篇采访笔记,回想一次次对话访谈,汇总一件件报道成果,让人感动自豪;同时,它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经验一:教育宣传工作需要增强主动性、打好主动仗。在当前的传播生态下,教育宣传工作要切实增强正面引导的主动性、自觉性,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把社会进步的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群众的教育愿望反映好,切实增强人民对教育改革发展的信心,增强人民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向心力。

  经验二:做好新形势下的教育宣传工作,必须注重创新和策划,不断提升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说服力、感染力。讲故事,列数字,拍图片,让社会公众全方位、多角度切实了解江苏教育改革发展的突出亮点和重大举措。

  经验三:在依靠传统媒体宣传的同时,要重视运用新媒体开展宣传,丰富传播内容,提升传播速度,拓展传播渠道,扩大传播范围;作为专业媒体,还要重视与社会媒体的“纵”“横”联合,构建影响范围广、宣传程度深的传播生态。

  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回望,让我们更深刻地领悟到:教育宣传工作是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宣传工作不是可做可不做,而是必须要做且要做好。省教育厅机关党委书记徐子敏说,随着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发展也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江苏教育新闻宣传工作要始终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创新新闻宣传方法,增强教育宣传实效,积极传播和弘扬江苏教育正能量,让人民群众了解掌握教育最新政策,支持教育改革,维护教育稳定,为教育改革发展保驾护航,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