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文化园”里的“文化场”

——第十二届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侧记

作者:李旭 张晓燕 发布时间:2017-09-2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李旭 通讯员 张晓燕

  “文化育人的核心是什么?”“如何在课程实施中体现学校文化?”“对于一所百年女校来说,假如迎来一位男‘掌门人’会怎样?”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王鏊厅,座无虚席,台上台下,环环相扣,精彩追问,嘉宾妙语连珠,智慧应答,不时引起掌声和欢笑。窗外,姑苏城细雨消歇,秋意渐浓。

  9月26日至28日,苏州十中这个久负盛名的“文化园”迎来了一场“文化盛宴”——第十二届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在这里举行,来自上海、浙江、安徽、江苏等9个省市的400多名中小学校长济济一堂,围绕“文化立校与文化育人”激荡智慧,展开了一场深度的交流研讨。

  海纳百川,和而不同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雅育天下”的绰约风采,苏州第十中学“诗性教育”的浪漫创造,浙江省武义县壶山小学的“乐读”精神,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学富有“博雅精神”的儿童情怀……多元文化的交织碰撞是本次论坛的最大亮点之一。上海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校长鲁慧茹说:“各校文化都是传承中的开创,它们在苏州十中的‘园子’里汇聚成了长三角论坛上一道‘海纳百川’的风景。”

  “和而不同”是合肥市屯溪路小学校长陈罡对本次论坛的总体印象:“小学文化丰富活泼,中学理性沉稳;城市学校、乡村学校各具文化特色;女校长和男校长都有自己的风格;理想和现实也是‘和而不同’。”

  “如果女校是男校长‘掌门’会怎么样?”会场上,很多人对女校所特有的文化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女校而言,学校的发展不在于校长的性别,而在于校长对学校文化身份的认知。”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校长徐永初认为。

  文化自觉是文化立校和文化育人的基础。“恩格斯有一个重要的判断:文化上的每一次进步,都让我们向自由迈进。”本次论坛的主持人之一、著名教育学者成尚荣指出,“文化,不仅是以文化人,更是以人化文。也就是说,人不仅是体验者、享用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

  “每一任校长都是学校教育史学的记录者。一部学校教育史学就是历任师生员工实践并书写历史的过程。”应邀前来做报告的苏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顾月华认为,校长应当具备历史的眼光,要建立自己学校的教育史学。

  从课程文化走向学校文化

  课程是文化育人最重要的路径,也是与会校长们最关注的话题之一。论坛上,来自9个省市12所学校的校长分享了各具特色的实践经验。

  已近退休年龄的壶山小学校长李建生格外引人关注。体育教师出身的他,从上任之初,就通过追溯、沿承校史上“明招文化”中“讲实理、育实才、求实用”的思想精髓,带领学校开创了“科研强校”的新实践。2011年起,壶小逐步取消了小学一至三年级的期末书面考试,形成了风靡浙江的“壶小乐考”;2014年,推出了面向三至六年级的走读课程,“礼乐射御书数”6大类62门课程,共同构建起“乐读”课程体系。

  10年间,这座地处山区小城的学校特色文化日渐明晰、丰盈。在李建生看来,体育老师当校长并不影响课程和教师的专业化,“因为文化不仅是文字、书本,更重要的是人的内在精神”。

  上海一师附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提倡“愉快教育”,其宗旨是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快乐的童年,得到全面发展。“愉快教育”不止体现在该校的校本课程中,在国家课程的实施中,教学设计被学习设计所替代,以学定教;在学习评价上采用自评、同伴互评,用评语和等第的形式,对学生的热情投入度、学习刻苦度、学习成绩等3个方面进行评价,有效打开了学生学习的“情感阀门”。

  “其实,‘愉快教育’和刻苦学习并不矛盾,我们并不否定学生需要艰苦的付出。”该校校长鲁慧茹说,“关键在于目标设定,要激励学生朝着‘今天、明天、将来’前进,让他们体验到学有所获。”

  “文化育人”要回归人的价值

  文化自信、文化育人的关键在哪里?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关键在于回归人的价值:“文化育人”不仅要回到学生,还要回到教师;不仅要回到个人,更要回到团队精神,回到国家、民族和社会的价值。

  苏州十中校长周颖说:“在我们学校的西花园有一块‘爱国奋进’的刻石,它激励着人要有理想,要努力追求个人价值与国家价值的统一。而另一块由杨绛先生题写的刻石‘实事求是’,则提醒我们要遵循教育的规律,这是实现文化育人的路径。”

  “在你的学校,人被放在怎样的位置?”面对主持人的提问,陈罡动容地说:“这个问题触到了我的软肋。”这句话同时也道出了很多校长的心声。“我们强调‘儿童立场’,‘人在中央’一直是我们的理想,而现实中,我们会面对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我们始终努力把人放在中心位置。”陈罡说。

  文化育人,于细微处见力量。在沙龙环节,南通市通州区石港小学校长马建与大家分享了一个富有“文化味”的小细节:论坛开幕的第一天,当他走到苏州十中的南门时,保安告诉他,向前移步30米,从大门进入。来到学校大门,看到织造署的古迹时,他明白了保安的用意。第二天,当马建再次走向学校南门,在离大门还有十几米的地方时,保安就主动为其打开了门。“这个细节体现出苏州十中每个人的文化自觉。细节折射文化,文化育人应当从细节做起,落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马建说。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