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悼念烛火 点亮美国东部三大名校(图)

作者:张 含 发布时间:2015-09-09 来源: 《扬子晚报》

哥伦比亚大学内举行的烛光悼念活动

张含 摄 转自《扬子晚报》

扬子晚报特约记者 张含 发自纽约

美国东部时间12月12日晚,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烛光守夜活动在纽约、剑桥和费城的三所大学校园举行,与南京公祭仪式同步开始,全球共祭。

当晚8时许,活动的组织者在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同步点亮了“12·13”的蜡烛阵型,悼念活动正式开始。十二月的美国东部寒风袭人,三个城市夜晚的温度都在零度徘徊,蜡烛的灯火照亮参加者的面庞。由于天气和校园安全原因,哥伦比亚和哈佛校园地面上使用了电子蜡烛灯,同学手捧的蜡烛闪耀点点火光。

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洛氏纪念图书馆门前,聚集了四五十名哥大学子前来参加悼念活动。时值期末,有的同学直接从图书馆赶来,手中还拿着复习材料。悼念仪式简短而静穆,在三分钟集体默哀结束后,负责今年哥大活动的范思捷同学在仪式的尾声表达了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悼念,他希望活动能每年持续下去。即将毕业的范同学告诉记者,今年的参加者比去年多了一倍,他预计:随着中国留学生的增多,以后的参加者会越来越多。被烛光吸引驻足的荷兰人保罗·卢瑟勒虽然知道南京大屠杀,但是不知道12月13日是纪念日。卢瑟勒说:“烛光的悼念形式很特别,是吸引人关注的好方法。”

聚集的人群中,有的已经不是第一次参加在哥大举行的“12·13”悼念活动。 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哥大研究生在读的陆殷儒和张拓都是连续第二年参加这个活动。

在哈佛大学的科学中心广场举行的悼念活动上,聚集了从波士顿大学等地方赶来的同学。其中包括两名白人和一位刚刚参加完下午在哈佛广场的弗格森抗议的黑人同学。组织者之一的王梦璐在现场循环播放了南京人熟悉的每年的防空警报录音。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活动持续了一个小时,进行了四次三分钟的集体默哀,陆陆续续有大约一百人参加。

美东校园的蜡烛悼念活动起始于2011年的哥大校园,发起人是一位出生于南京的工科留学生魏同学。家在江宁的魏同学从小听说当年日军从南面进城时,家里有亲属遇害。魏同学回忆说:“来到纽约以后,在这天没听到警报,觉得缺少点什么。”于是2011年他就在学校对面买了蜡烛和点火器,叫上了相识的南京同学一同纪念。当年的活动就吸引了许多过路人。今年在三地展开的活动第一次统一使用了由哈佛的顾嘉同学设计的海报,同学们通过微信群、朋友圈等社交媒体进行了宣传扩散。连续四年出资、牵头的魏同学最大的愿望就是学弟学妹将这个活动一直传承下去。

编辑:陈路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