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12·13”,以国家的名义悼念(图)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9-09 来源: 《新华日报》

国家公祭日上午10:01,南京全城拉响警报——

以国家名义,鸣笛悼念遇难同胞

13日上午10时,南京新街口广场,当警报鸣响,执勤的交警驻足默哀,为30万罹难同胞祈祷。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肖 勇摄

13日上午10:01,南京全城拉响警报,不管在哪,不管是谁,那一分钟,所有的人心都指向同一刻历史;警报声声,这一次,以国家的名义,最高的规格,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

当天上午9:30,闹市区新街口,孙中山铜像附近,周边商场的大屏幕上正在直播国家公祭日仪式。路口边,已汇聚不少自发赶来参加纪念仪式的市民。

来自淮安的李连同63岁,在南京仙林大学城工地上干活。生怕误了点,早上8:00,他和4个工友就出发了,坐了21站地铁到了新街口站。他们在寒风中等了一个小时,只为那一刻。

北京大学生童鑫和同伴第一次来南京旅游,看到这么多人在马路上静静站立,有些惊讶。问清楚情况,两人赶紧放下行李站立。童鑫说,知道是公祭日,不知道南京市民在街口自发参加公祭,自己正好加入集体默哀。

大屏幕上切进幸存者口述历史的画面,61岁的邱晓芬奶奶拉着4岁的外孙女仰头在看。她和女儿、外孙女祖孙三代,专门打车从三牌楼赶到新街口参加默哀。

全城都在等待。“旅客朋友们,为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在国家公祭仪式开始时,让我们一起默哀一分钟!”13日上午9时50分,南京火车站候车室内广播响起提示信息,嘈杂喧闹的车站顿时安静,正在候车的旅客凝视着公祭仪式现场直播,不少人开始整理自己的着装,候车室从未像此刻,如此庄严肃穆。

时针就要指向10:00,只见道路上的车辆渐渐减速、靠边停驶。28岁的南京私家车主魏巍靠边停了车。他说,每年12月13日,不管他在哪,在干什么,当警报响起,他就会本能地站立默哀。

那一刻,10:01,警报声响,骑着自行车、电瓶车的市民下车站立,路上的行人纷纷驻足默哀,商场营业员、顾客,都原地低头致哀。

马路上的车辆齐声鸣笛,车水马龙的闹市,只有声声笛音,在天空回响。

那一刻,当警报响起,北京东路上的环卫工孙桂林站立默哀,西康路上的修鞋匠徐达华放下活计站立默哀,无数收看电视直播的市民站立默哀,那一刻,是全城共同的时刻。

那一刻,南京站多趟火车机车同时拉响风笛,万名旅客,无论南来北往,集体默哀。从广场、售票处到候车大厅、站台,无论在什么位置,人们一致低头,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为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遇难同胞默哀。

人群中,有一位拄着拐杖的白发老人李忠福,今年86岁,江苏无锡人。77年前,他失去了双亲。这一刻,老人激动难抑,“这次是国家在祭奠,那段历史,再也不可能被忘掉。”

那一刻,在城北丁家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佘子清和老伴对着电视直播画面,站立默哀。声声警报像开启了记忆的闸门,77年前的一幕幕从未像这样清晰。老人的泪再也止不住。那一年,妈妈倒在日本人的屠刀下,他和姐姐、哥哥,这3个不到10岁的孩子,永远失去了妈妈的疼爱。他的头上还残留着日本人用枪托打伤的印迹。10天前,全家老小在纪念馆的哭墙进行家祭。这一次,国家这么隆重地祭奠死难者,母亲地下有灵,一定会感到欣慰。佘子清说,全世界都知道了,他不再有遗憾。

那一刻,在城南方山的山下,南京晓庄学院的朱洁文和同学们对着两座烈士纪念碑静默。其中一位烈士牺牲时才19岁。寒风中站立,历史近在眼前。两个月来,朱洁文和同学遍寻全城的抗战烈士墓,已寻访到38座,大家制作了专门的抗战烈士纪念墓电子地图。“遭遇屠城之痛的南京城,也是一座勇士之城、英勇之城。”

那一刻,挹江门城墙之下,黑压压的人群低头默哀。之前,人群一起高唱国歌;之后,人群移动,几乎人人都手捧自购的菊花,或白或黄,依次向纪念碑敬献鲜花,一一鞠躬。没有人组织,秩序井然;没有人引导,场面静穆,人人表情凝重,个个身着深色衣服。有老人坐轮椅来了,有幼童被大人抱在怀里也来了。

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局的谈雅萍特意换上黑色的外套,深色的毛衣。前一天晚上,在美国读书的女儿特地交待一定要注意公祭礼仪,并要她赶紧向亲友转发礼仪微信;南京花甲老人周文枝带着孙子来了,她买了30枝黄菊,用淡紫的包装纸仔细包好,上面工整地写上“沉重悼念死难同胞”;察哈尔路小学二年级小学生杨文希举着白色的纸花来了,为此刻,她和阿婆、妈妈一起制作了4朵白花。“我希望他们安息,希望永远不要有侵略。”稚嫩的声音里满含人类最美好的祈愿。

献花的人群缓缓向前,哀思和祈愿如潮涌动。那一刻,大家回望历史同一刻。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顾星欣 吕妍 颜芳

南京市民聚集十七处丛葬地,为死难同胞安魂祈愿——

安息吧!这座城市从不曾把你们忘记

图为河海大学学生在祭奠仪式上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乐 涛摄

南京有17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除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另外16处也聚集了自发前来悼念的市民,献一枝白花,传一份心愿。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谢婷

汉中门丛葬地报道:2000余同胞在附近被杀害

12月13日早,天空湛蓝、干净如明镜。一位身着黑大衣,围着白色长丝巾的中年女士,手捧一束鲜花,神色凝重地向纪念碑敬献了鲜花。“这是我每天上下班的必经之地,今天却是特意来祭拜。”

何泽宇一家及韩硕一家一大早从扬州赶来。“首个公祭日,让孩子们来丛葬地祭拜,让他们感受当年的灾难并祭奠逝者。”家长周芳激动地说。1931年生的黄泽明老爷爷告诉孩子们:你们如今是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有趣的知识。而他11岁时接受的却是日本人的奴化教育,“老师是脱去军装的日本军官,强迫中国孩子学日语,我不愿意,就拧着耳朵把我的头往桌子上撞,撞得我眼冒金星。”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浏

东郊丛葬地报道:33000多军民在中山门外遇害

一早,东郊丛葬地的陵园内已站满了身着素衣的市民,现场的市民超过了2000人。更多想参与悼念活动的市民排起了长队,在远处的围墙边静静等候。

悼念的市民中,有玄武区志友协会的老人们,他们手拉旗帜,有几位老人腿脚已经很不灵便,但相互搀扶着献上鲜花。还有40多名登山爱好者,他们相约5点半在山顶集合,7点下山,步行6公里来到丛葬地现场,共同献上了花圈。队员中有一位是大屠杀幸存者章素华老人:“母亲带我逃到防空洞里,捂住我的嘴,躲过了日本兵的搜索,其他家人却遇害了。”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芦艳

中山码头丛葬地报道:9000多人被机枪射杀后弃尸江中

“我亲眼看见日本人把市民一个个反捆起来,排成一排枪毙。”史素珍老人当年13岁,今年90岁,她声音哽咽,却再也流不出眼泪。

8点不到,纪念碑前就聚集了自发前来悼念的市民,江边寒风阵阵,市民们却一直高举五星红旗,神情肃穆。宝宝才19个月,年轻的张妈妈就把宝宝带到了中山码头,为了让孩子听听国歌听听警报,“我是老南京人,从小听父辈祖辈讲当年日军的暴行,让自己的下一代牢记历史,是新南京人的责任。”世界冠军、镇江姑娘范瑛带着一群小运动员们来到这里,每人献上一朵小白菊,表达一份哀思。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于英杰

太平门丛葬地报道:约1300名军民在此遭屠杀

8点过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单位、学生和市民来到碑前,敬献花圈。玄武区的10余名捐献遗体、器官志愿者在碑前肃立;本地网络论坛“南京城市记忆”的10余名网友在碑前肃立;东方航空公司江苏分公司的10余名员工在碑前肃立……一拨市民尚未离开,又一拨市民走来;有的一家人带着孩子,有的夫妻相挽,有的成群结伴,就这样川流不息,秩序井然。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红

金陵大学丛葬地报道:国际安全区内774 名同胞遇难

9点左右,学生和附近的居民在南京大学天文系院内聚集起来。纪念碑前,1000只纸鹤被摆成了“12·13”字样,寄托着大家对遇难同胞的哀思和对和平的追求,这是历史系的学生提前一个星期在校园网上征集来的。

悼念的人群中有个小小的身影叫张心远,是察哈尔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说,前几天学校老师教同学们做小白花时,他多做了几个,回家和妈妈一起制成了一个小小的花圈,白色纸花绕着黑色的“12·13”围成一圈,表达的是缅怀和哀伤。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季宇轩 梅建明

北极阁丛葬地报道:附近遇害者有2000余人

北极阁地处开阔地带,聚焦了数千市民、学生,依次有序进入场内向死难者表达了哀悼。61岁的市民聂武军先生专门献上了祭奠死难者的花圈。聂先生告诉记者,他爷爷因为不愿意对日军鞠躬,被日军打穿了耳膜,从此聋掉了。他从小就是听着这段悲惨的历史长大。66岁的市民朱志耘女士,作为近300名江苏知青联盟的代表,为死难者敬献花圈:“我们民族吃过的苦,国家受过的难,不能再次上演。”朱女士动情地说。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仇惠栋

五台山丛葬地报道:埋葬被害同胞尸骨共254具

凌晨起,附近的市民就陆续自发前来献花祭奠,鲜花还夹着寄托哀思的手写纸条。有一则写着:落后就要挨打,发奋才能图强。

祭奠的人群中有不少小朋友。五年级学生张峥果和妈妈一早就来到了五台山。妈妈陈宏志告诉记者:“是儿子提出要来这里祭奠,我们很支持。我希望孩子明白,只有国家强大了,每个人才能平安地生存、更好地发展;个人也要努力上进,自身变得更强大。”

扬子晚报记者 陈郁

正觉寺丛葬地报道:17名手无寸铁的僧人被集体枪杀

一对夫妇从澳大利亚赶来,向纪念碑献完花的丈夫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是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对于这次国家公祭日,老人家非常关注,身体原因不能回来,因此专门派儿子回到南京,替老人家祭奠在那场人类浩劫中被杀害的同胞们。“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汉中门丛葬地等我们会一个一个去看。祭奠那些珍贵的生命,是老人家的心愿。”他说,前些日子他们已经去祭拜了几处丛葬地,给老人发去了照片,父亲非常激动,很感欣慰。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可

普德寺丛葬地报道:周围共埋葬了9721具遇难同胞遗体

9点半,雨花台区雨花街道的各界群众60余人在这里举行了悼念仪式。默哀完毕,不少群众已眼含热泪。周围的居民也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家住共青团路的许女士带着10岁的女儿在纪念碑前摆上一束鲜花。自女儿3岁起,每年12月13日,她都会带女儿来纪念碑参加悼念活动,这是她们连续第七年。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立立

挹江门丛葬地报道:5100多具死难者遗骸埋葬于此

59岁的周胜利家住水关桥,每年的12月13日,他都会买上一把白菊,早早来到这里。“通过这样的方式,表明我们记着那段历史,没有忘了国耻,自强不息。”74岁的老人刘桂珍从双门楼过来,父亲常常说起那段南京人最黑暗的日子,就忍不住老泪横流:“奶奶的一只胳膊被日军的飞机炸飞了,血把屋里被子染透了;爷爷好不容易才捡了条命回来。”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姚均祥

煤炭港丛葬地报道:3000余军民被屠戮

方家营住着大多数的老下关人,离警报拉响还有2个多小时,已经有不少民众提前来到。纪念碑旁,堆满了祭献的白花。家住金陵新一村的孙启明老人,一大早就和朋友赶了过来。12月13日来此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默哀,这是老人每年必做的事情。他胸前别的白花很特殊,“这是我在家里自己做的。”87岁的向元松老人,站在纪念碑前,深深地鞠躬,眼眶已经湿润,南京大屠杀中,他失去了三位亲人。那年向元松年仅9岁,“江边都是尸体,找了几天,也没能找到我哥哥的……”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徐昇

清凉山丛葬地报道:山丘上曾到处都是尚未掩埋的尸体

清凉山遇难同胞纪念碑位于河海大学西康路校区内,河海大学的师生们早早来到现场,全体人员在默哀结束后,绕纪念碑一周,向遇难同胞敬献花圈。退休教师王海曙今年70岁,听到警报声眼泪就掉下来了,她说自己每年12月13日都会在这里走一走,心头久久不能平静。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琦

鱼雷营丛葬地报道:超3万中国军民在附近被杀害

金陵船厂,是鱼雷营丛葬地遗址,这里尚没有纪念碑,但厂区的职工们自发地来到指定位置为遇难同胞祭奠。哀悼结束后,所有职工返回生产第一线,继续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安全生产,他们说,这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当年的遇难同胞追思,用实际行动勿忘国耻,发奋图强。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浩浩

燕子矶丛葬地报道:5万多解除武装的士兵和平民被射杀

长江之滨的燕子矶公园内,面对纪念碑,幕府山庄小学的学生倪许愿,用稚嫩的童声宣誓:“一定要把同胞被戕害的悲痛转化为热爱祖国的热情和奋发图强的斗志!”燕子矶中学的陶长树老师则用悲愤而又铿锵的语调说: “在祭奠遇难同胞时,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发言的权利,有权利告诉世界我们所知道的真相。”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钱鸣

草鞋峡丛葬地报道:超过57000同胞在此遇难

一枚枚纸鹤、一束束菊花……13日上午,永济大道上的草鞋峡丛葬地人流不息,人们用献菊花、纸鹤的方式悼念遇难同胞,祈祷世界和平。整个上午,有附近的街道、企事业单位以及自发前去的群众逾千人。

78岁的窦汉东老先生不到9点也从家里赶到活动现场,献上菊花,弯腰鞠躬祭奠死难同胞,他告诉记者,每年这个时候他都要带领家人一同前来悼念死去的同胞。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程岚岚

新河丛葬地报道:28730解除武装之士兵和难民被害

南京红十字会收埋难者遗尸共8459具

时针指向10点,警报声如约在南京上空响起。汽车喇叭声、江上轮船的汽笛声也一同长鸣不断,滨江公园棉花堤上,所有前来参加公祭的社会各界代表纷纷低头默哀,向在此地遇难的同胞们致以最深切的哀悼,并派出代表,向纪念碑敬献花圈。随后,大家依次绕场一周,将手中的菊花恭敬地放置在纪念碑前,并把胸前的白色小花别在纪念碑四周的树上,寄托哀思。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与总书记一起为国家公祭鼎揭幕——

他们, 讲述历史真相呼唤和平永存

昨日上午,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搀扶着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85岁的夏淑琴一同走上公祭台,为国家公祭鼎揭幕。一起参加揭幕的还有13岁的阮泽宇,他的祖辈惨死在日寇的屠刀下。

对于家族之痛、城市之殇、民族之恸,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有着更深的体会,他们的口述证言也是控诉侵华日军暴行的有力证据。

此时,就在日本,日本友好民间团体“铭心会南京”在大阪举行南京大屠杀真相讲演会,同时网络直播中国在南京举行的公祭日活动。应日方邀请,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艾义英、陈德寿12月中旬在日本参加证言集会。截至目前,共有34批、49人次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赴日证言,向日本民众揭示77年前侵华日军杀戮南京30万人民的历史真相。

椎心泣血的亲身经历,揭露日军暴行

南京大屠杀已过去77年,遇难者的鲜血、受伤者的伤口、撕裂人心的回忆仍然刻在幸存者心中,他们用泣血的证言向世人昭示:历史无法也不容辩驳!

1937年12月13日,夏淑琴一家祖孙9口人中7人惨遭日军杀害,时年8岁的夏淑琴在身中3刀后,因昏死过去而与4岁的妹妹幸免于难。夏家的悲惨经历被当时南京红十字会国际委员会主席约翰·马吉用摄影机记录下来,并载入有关文献,著名的《拉贝日记》中也有关于夏家遭遇的记载。在战后南京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上,夏家的事例也被作为证据采用。“1998年日本两名右翼分子却诬陷我是假证人,就是往我伤口上撒盐!后来律师陪我去日本打名誉权官司,日本法院判我赢!”夏淑琴说。

自1984年以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通过寻访和调查,共整理4176份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目击者证言档案。今年纪念馆也遴选100位幸存者证言。“口述史,对于实证历史具有无法辩驳的价值!”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阮泽宇今年13岁,现为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红山分校初一学生,他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阮家田的第五代孙,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阮定东侄孙。1937年12月,日军轰炸南京时,把阮定东家住房炸掉了。阮定东的爷爷阮家田带着家人逃难到燕子矶的江边时,被日军追上。47岁的阮家田被日军刺伤,没过几天就去世了。阮泽宇说:“我常听祖辈们说这段历史。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报效我们的国家,让国家富强强大起来!”

无惧死亡,不能容忍日本右翼否认历史罪责

亲历过骨肉分离,今年88岁高龄的余昌祥希望每个人都牢记历史,“我无惧死亡,但我们绝不能忘记历史,绝不能容忍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罪责,绝不能再让历史悲剧重演!”

今年82岁的佘子清,母亲在南京大屠杀中被侵华日军残忍杀害,他的头上至今还留有被日军枪柄砸出的伤疤。“我要将目睹的历史告诉更多的人!”2004年3月起,老人与另外3位幸存者一起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当起志愿讲解员。10年来,佘老的讲解时间超过3000小时。“在我的有生之年,我会一直坚持做志愿讲解员。”

当年9岁的常志强目睹父亲和弟弟被日军枪杀,姐姐被奸杀,又看到胸口被刺伤的母亲挣扎着给2岁的弟弟喂了最后一口奶后死去,常志强惊吓过度,昏死过去,才捡回了一条命。这样的惨痛经历让常志强回忆起那段历史就全身颤抖,只能靠紧缩身躯,咬紧牙关来让自己平静。1982年听说日本篡改教科书引发广泛抗议的常志强,开始积极配合南京“编史、建馆、立碑”的工作。“我必须把我亲身经历的、亲眼目睹的日军暴行告诉世人,这是一段无法否认的历史!”

艾义英老人今年应日本“中国战争受害者证言集会邀请会”邀请,于12月5日至11日在大阪、名古屋、东京等地,参加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集会。7日在大阪举行的证言集会上,大阪民间团体、民众等100多人参加。在艾义英老人讲完后,全体在座者起立,默哀一分钟,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就在3天前,世界人权日,3361名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属和幸存者联合起草,以中国人权研究会、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名义分别向联合国寄送公开信,针对日本右翼仍然否认侵略,美化战争的言行,呼吁并期待联合国人权机构,站在维护人权、公平和正义的立场上,促使日本政府对侵略和加害的历史进行深刻反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健在的幸存者已减至百余人

目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册幸存者中最长者孙富祥已经99岁,其他幸存者的平均年龄也都超过80岁。目前健在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减至百余人。幸存者人数逐年递减,南京今年搜集百名幸存者证言,他们的证言将全球公开发布。

几十年来日本友好民间人士的调查也功不可没,他们自掏腰包来到南京调查大屠杀历史,记录幸存者证言,日本退休女教师松冈环就是其中一员,她表示,“如果一个国家总是拒绝将自己的错误公布于众,等到真相大白那一天,可能已经太晚了。我的使命就是警世者。‘南京的真相’等于‘日本的侵略’,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战争的典型代表。我会坚持挖掘南京真相,不能让仅有的小火星熄灭,希望能够影响到年轻人,他们也许会继续这项事业”。

昨天,南京天空湛蓝,冬阳暖煦。时间将曾经黑白灰暗的南京城重新覆盖上了温暖明媚的颜色,但我们不会忘却这座城市的刺目伤痕和那些伟大或平凡的生命。只有全人类都正视“战争泯灭人性”,生命才会伴随和平获得尊严。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沈峥嵘 实习生 王敏

编辑:陈路

责任编辑:刘北洋

“12·13”,以国家的名义悼念(图)
发布时间:2015-09-09   
来       源:《新华日报》  
作       者:

国家公祭日上午10:01,南京全城拉响警报——

以国家名义,鸣笛悼念遇难同胞

13日上午10时,南京新街口广场,当警报鸣响,执勤的交警驻足默哀,为30万罹难同胞祈祷。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肖 勇摄

13日上午10:01,南京全城拉响警报,不管在哪,不管是谁,那一分钟,所有的人心都指向同一刻历史;警报声声,这一次,以国家的名义,最高的规格,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

当天上午9:30,闹市区新街口,孙中山铜像附近,周边商场的大屏幕上正在直播国家公祭日仪式。路口边,已汇聚不少自发赶来参加纪念仪式的市民。

来自淮安的李连同63岁,在南京仙林大学城工地上干活。生怕误了点,早上8:00,他和4个工友就出发了,坐了21站地铁到了新街口站。他们在寒风中等了一个小时,只为那一刻。

北京大学生童鑫和同伴第一次来南京旅游,看到这么多人在马路上静静站立,有些惊讶。问清楚情况,两人赶紧放下行李站立。童鑫说,知道是公祭日,不知道南京市民在街口自发参加公祭,自己正好加入集体默哀。

大屏幕上切进幸存者口述历史的画面,61岁的邱晓芬奶奶拉着4岁的外孙女仰头在看。她和女儿、外孙女祖孙三代,专门打车从三牌楼赶到新街口参加默哀。

全城都在等待。“旅客朋友们,为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在国家公祭仪式开始时,让我们一起默哀一分钟!”13日上午9时50分,南京火车站候车室内广播响起提示信息,嘈杂喧闹的车站顿时安静,正在候车的旅客凝视着公祭仪式现场直播,不少人开始整理自己的着装,候车室从未像此刻,如此庄严肃穆。

时针就要指向10:00,只见道路上的车辆渐渐减速、靠边停驶。28岁的南京私家车主魏巍靠边停了车。他说,每年12月13日,不管他在哪,在干什么,当警报响起,他就会本能地站立默哀。

那一刻,10:01,警报声响,骑着自行车、电瓶车的市民下车站立,路上的行人纷纷驻足默哀,商场营业员、顾客,都原地低头致哀。

马路上的车辆齐声鸣笛,车水马龙的闹市,只有声声笛音,在天空回响。

那一刻,当警报响起,北京东路上的环卫工孙桂林站立默哀,西康路上的修鞋匠徐达华放下活计站立默哀,无数收看电视直播的市民站立默哀,那一刻,是全城共同的时刻。

那一刻,南京站多趟火车机车同时拉响风笛,万名旅客,无论南来北往,集体默哀。从广场、售票处到候车大厅、站台,无论在什么位置,人们一致低头,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为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遇难同胞默哀。

人群中,有一位拄着拐杖的白发老人李忠福,今年86岁,江苏无锡人。77年前,他失去了双亲。这一刻,老人激动难抑,“这次是国家在祭奠,那段历史,再也不可能被忘掉。”

那一刻,在城北丁家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佘子清和老伴对着电视直播画面,站立默哀。声声警报像开启了记忆的闸门,77年前的一幕幕从未像这样清晰。老人的泪再也止不住。那一年,妈妈倒在日本人的屠刀下,他和姐姐、哥哥,这3个不到10岁的孩子,永远失去了妈妈的疼爱。他的头上还残留着日本人用枪托打伤的印迹。10天前,全家老小在纪念馆的哭墙进行家祭。这一次,国家这么隆重地祭奠死难者,母亲地下有灵,一定会感到欣慰。佘子清说,全世界都知道了,他不再有遗憾。

那一刻,在城南方山的山下,南京晓庄学院的朱洁文和同学们对着两座烈士纪念碑静默。其中一位烈士牺牲时才19岁。寒风中站立,历史近在眼前。两个月来,朱洁文和同学遍寻全城的抗战烈士墓,已寻访到38座,大家制作了专门的抗战烈士纪念墓电子地图。“遭遇屠城之痛的南京城,也是一座勇士之城、英勇之城。”

那一刻,挹江门城墙之下,黑压压的人群低头默哀。之前,人群一起高唱国歌;之后,人群移动,几乎人人都手捧自购的菊花,或白或黄,依次向纪念碑敬献鲜花,一一鞠躬。没有人组织,秩序井然;没有人引导,场面静穆,人人表情凝重,个个身着深色衣服。有老人坐轮椅来了,有幼童被大人抱在怀里也来了。

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局的谈雅萍特意换上黑色的外套,深色的毛衣。前一天晚上,在美国读书的女儿特地交待一定要注意公祭礼仪,并要她赶紧向亲友转发礼仪微信;南京花甲老人周文枝带着孙子来了,她买了30枝黄菊,用淡紫的包装纸仔细包好,上面工整地写上“沉重悼念死难同胞”;察哈尔路小学二年级小学生杨文希举着白色的纸花来了,为此刻,她和阿婆、妈妈一起制作了4朵白花。“我希望他们安息,希望永远不要有侵略。”稚嫩的声音里满含人类最美好的祈愿。

献花的人群缓缓向前,哀思和祈愿如潮涌动。那一刻,大家回望历史同一刻。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顾星欣 吕妍 颜芳

南京市民聚集十七处丛葬地,为死难同胞安魂祈愿——

安息吧!这座城市从不曾把你们忘记

图为河海大学学生在祭奠仪式上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乐 涛摄

南京有17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除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另外16处也聚集了自发前来悼念的市民,献一枝白花,传一份心愿。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谢婷

汉中门丛葬地报道:2000余同胞在附近被杀害

12月13日早,天空湛蓝、干净如明镜。一位身着黑大衣,围着白色长丝巾的中年女士,手捧一束鲜花,神色凝重地向纪念碑敬献了鲜花。“这是我每天上下班的必经之地,今天却是特意来祭拜。”

何泽宇一家及韩硕一家一大早从扬州赶来。“首个公祭日,让孩子们来丛葬地祭拜,让他们感受当年的灾难并祭奠逝者。”家长周芳激动地说。1931年生的黄泽明老爷爷告诉孩子们:你们如今是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有趣的知识。而他11岁时接受的却是日本人的奴化教育,“老师是脱去军装的日本军官,强迫中国孩子学日语,我不愿意,就拧着耳朵把我的头往桌子上撞,撞得我眼冒金星。”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浏

东郊丛葬地报道:33000多军民在中山门外遇害

一早,东郊丛葬地的陵园内已站满了身着素衣的市民,现场的市民超过了2000人。更多想参与悼念活动的市民排起了长队,在远处的围墙边静静等候。

悼念的市民中,有玄武区志友协会的老人们,他们手拉旗帜,有几位老人腿脚已经很不灵便,但相互搀扶着献上鲜花。还有40多名登山爱好者,他们相约5点半在山顶集合,7点下山,步行6公里来到丛葬地现场,共同献上了花圈。队员中有一位是大屠杀幸存者章素华老人:“母亲带我逃到防空洞里,捂住我的嘴,躲过了日本兵的搜索,其他家人却遇害了。”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芦艳

中山码头丛葬地报道:9000多人被机枪射杀后弃尸江中

“我亲眼看见日本人把市民一个个反捆起来,排成一排枪毙。”史素珍老人当年13岁,今年90岁,她声音哽咽,却再也流不出眼泪。

8点不到,纪念碑前就聚集了自发前来悼念的市民,江边寒风阵阵,市民们却一直高举五星红旗,神情肃穆。宝宝才19个月,年轻的张妈妈就把宝宝带到了中山码头,为了让孩子听听国歌听听警报,“我是老南京人,从小听父辈祖辈讲当年日军的暴行,让自己的下一代牢记历史,是新南京人的责任。”世界冠军、镇江姑娘范瑛带着一群小运动员们来到这里,每人献上一朵小白菊,表达一份哀思。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于英杰

太平门丛葬地报道:约1300名军民在此遭屠杀

8点过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单位、学生和市民来到碑前,敬献花圈。玄武区的10余名捐献遗体、器官志愿者在碑前肃立;本地网络论坛“南京城市记忆”的10余名网友在碑前肃立;东方航空公司江苏分公司的10余名员工在碑前肃立……一拨市民尚未离开,又一拨市民走来;有的一家人带着孩子,有的夫妻相挽,有的成群结伴,就这样川流不息,秩序井然。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红

金陵大学丛葬地报道:国际安全区内774 名同胞遇难

9点左右,学生和附近的居民在南京大学天文系院内聚集起来。纪念碑前,1000只纸鹤被摆成了“12·13”字样,寄托着大家对遇难同胞的哀思和对和平的追求,这是历史系的学生提前一个星期在校园网上征集来的。

悼念的人群中有个小小的身影叫张心远,是察哈尔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说,前几天学校老师教同学们做小白花时,他多做了几个,回家和妈妈一起制成了一个小小的花圈,白色纸花绕着黑色的“12·13”围成一圈,表达的是缅怀和哀伤。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季宇轩 梅建明

北极阁丛葬地报道:附近遇害者有2000余人

北极阁地处开阔地带,聚焦了数千市民、学生,依次有序进入场内向死难者表达了哀悼。61岁的市民聂武军先生专门献上了祭奠死难者的花圈。聂先生告诉记者,他爷爷因为不愿意对日军鞠躬,被日军打穿了耳膜,从此聋掉了。他从小就是听着这段悲惨的历史长大。66岁的市民朱志耘女士,作为近300名江苏知青联盟的代表,为死难者敬献花圈:“我们民族吃过的苦,国家受过的难,不能再次上演。”朱女士动情地说。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仇惠栋

五台山丛葬地报道:埋葬被害同胞尸骨共254具

凌晨起,附近的市民就陆续自发前来献花祭奠,鲜花还夹着寄托哀思的手写纸条。有一则写着:落后就要挨打,发奋才能图强。

祭奠的人群中有不少小朋友。五年级学生张峥果和妈妈一早就来到了五台山。妈妈陈宏志告诉记者:“是儿子提出要来这里祭奠,我们很支持。我希望孩子明白,只有国家强大了,每个人才能平安地生存、更好地发展;个人也要努力上进,自身变得更强大。”

扬子晚报记者 陈郁

正觉寺丛葬地报道:17名手无寸铁的僧人被集体枪杀

一对夫妇从澳大利亚赶来,向纪念碑献完花的丈夫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是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对于这次国家公祭日,老人家非常关注,身体原因不能回来,因此专门派儿子回到南京,替老人家祭奠在那场人类浩劫中被杀害的同胞们。“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汉中门丛葬地等我们会一个一个去看。祭奠那些珍贵的生命,是老人家的心愿。”他说,前些日子他们已经去祭拜了几处丛葬地,给老人发去了照片,父亲非常激动,很感欣慰。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可

普德寺丛葬地报道:周围共埋葬了9721具遇难同胞遗体

9点半,雨花台区雨花街道的各界群众60余人在这里举行了悼念仪式。默哀完毕,不少群众已眼含热泪。周围的居民也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家住共青团路的许女士带着10岁的女儿在纪念碑前摆上一束鲜花。自女儿3岁起,每年12月13日,她都会带女儿来纪念碑参加悼念活动,这是她们连续第七年。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立立

挹江门丛葬地报道:5100多具死难者遗骸埋葬于此

59岁的周胜利家住水关桥,每年的12月13日,他都会买上一把白菊,早早来到这里。“通过这样的方式,表明我们记着那段历史,没有忘了国耻,自强不息。”74岁的老人刘桂珍从双门楼过来,父亲常常说起那段南京人最黑暗的日子,就忍不住老泪横流:“奶奶的一只胳膊被日军的飞机炸飞了,血把屋里被子染透了;爷爷好不容易才捡了条命回来。”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姚均祥

煤炭港丛葬地报道:3000余军民被屠戮

方家营住着大多数的老下关人,离警报拉响还有2个多小时,已经有不少民众提前来到。纪念碑旁,堆满了祭献的白花。家住金陵新一村的孙启明老人,一大早就和朋友赶了过来。12月13日来此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默哀,这是老人每年必做的事情。他胸前别的白花很特殊,“这是我在家里自己做的。”87岁的向元松老人,站在纪念碑前,深深地鞠躬,眼眶已经湿润,南京大屠杀中,他失去了三位亲人。那年向元松年仅9岁,“江边都是尸体,找了几天,也没能找到我哥哥的……”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徐昇

清凉山丛葬地报道:山丘上曾到处都是尚未掩埋的尸体

清凉山遇难同胞纪念碑位于河海大学西康路校区内,河海大学的师生们早早来到现场,全体人员在默哀结束后,绕纪念碑一周,向遇难同胞敬献花圈。退休教师王海曙今年70岁,听到警报声眼泪就掉下来了,她说自己每年12月13日都会在这里走一走,心头久久不能平静。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琦

鱼雷营丛葬地报道:超3万中国军民在附近被杀害

金陵船厂,是鱼雷营丛葬地遗址,这里尚没有纪念碑,但厂区的职工们自发地来到指定位置为遇难同胞祭奠。哀悼结束后,所有职工返回生产第一线,继续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安全生产,他们说,这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当年的遇难同胞追思,用实际行动勿忘国耻,发奋图强。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浩浩

燕子矶丛葬地报道:5万多解除武装的士兵和平民被射杀

长江之滨的燕子矶公园内,面对纪念碑,幕府山庄小学的学生倪许愿,用稚嫩的童声宣誓:“一定要把同胞被戕害的悲痛转化为热爱祖国的热情和奋发图强的斗志!”燕子矶中学的陶长树老师则用悲愤而又铿锵的语调说: “在祭奠遇难同胞时,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发言的权利,有权利告诉世界我们所知道的真相。”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钱鸣

草鞋峡丛葬地报道:超过57000同胞在此遇难

一枚枚纸鹤、一束束菊花……13日上午,永济大道上的草鞋峡丛葬地人流不息,人们用献菊花、纸鹤的方式悼念遇难同胞,祈祷世界和平。整个上午,有附近的街道、企事业单位以及自发前去的群众逾千人。

78岁的窦汉东老先生不到9点也从家里赶到活动现场,献上菊花,弯腰鞠躬祭奠死难同胞,他告诉记者,每年这个时候他都要带领家人一同前来悼念死去的同胞。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程岚岚

新河丛葬地报道:28730解除武装之士兵和难民被害

南京红十字会收埋难者遗尸共8459具

时针指向10点,警报声如约在南京上空响起。汽车喇叭声、江上轮船的汽笛声也一同长鸣不断,滨江公园棉花堤上,所有前来参加公祭的社会各界代表纷纷低头默哀,向在此地遇难的同胞们致以最深切的哀悼,并派出代表,向纪念碑敬献花圈。随后,大家依次绕场一周,将手中的菊花恭敬地放置在纪念碑前,并把胸前的白色小花别在纪念碑四周的树上,寄托哀思。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与总书记一起为国家公祭鼎揭幕——

他们, 讲述历史真相呼唤和平永存

昨日上午,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搀扶着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85岁的夏淑琴一同走上公祭台,为国家公祭鼎揭幕。一起参加揭幕的还有13岁的阮泽宇,他的祖辈惨死在日寇的屠刀下。

对于家族之痛、城市之殇、民族之恸,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有着更深的体会,他们的口述证言也是控诉侵华日军暴行的有力证据。

此时,就在日本,日本友好民间团体“铭心会南京”在大阪举行南京大屠杀真相讲演会,同时网络直播中国在南京举行的公祭日活动。应日方邀请,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艾义英、陈德寿12月中旬在日本参加证言集会。截至目前,共有34批、49人次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赴日证言,向日本民众揭示77年前侵华日军杀戮南京30万人民的历史真相。

椎心泣血的亲身经历,揭露日军暴行

南京大屠杀已过去77年,遇难者的鲜血、受伤者的伤口、撕裂人心的回忆仍然刻在幸存者心中,他们用泣血的证言向世人昭示:历史无法也不容辩驳!

1937年12月13日,夏淑琴一家祖孙9口人中7人惨遭日军杀害,时年8岁的夏淑琴在身中3刀后,因昏死过去而与4岁的妹妹幸免于难。夏家的悲惨经历被当时南京红十字会国际委员会主席约翰·马吉用摄影机记录下来,并载入有关文献,著名的《拉贝日记》中也有关于夏家遭遇的记载。在战后南京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上,夏家的事例也被作为证据采用。“1998年日本两名右翼分子却诬陷我是假证人,就是往我伤口上撒盐!后来律师陪我去日本打名誉权官司,日本法院判我赢!”夏淑琴说。

自1984年以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通过寻访和调查,共整理4176份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目击者证言档案。今年纪念馆也遴选100位幸存者证言。“口述史,对于实证历史具有无法辩驳的价值!”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阮泽宇今年13岁,现为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红山分校初一学生,他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阮家田的第五代孙,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阮定东侄孙。1937年12月,日军轰炸南京时,把阮定东家住房炸掉了。阮定东的爷爷阮家田带着家人逃难到燕子矶的江边时,被日军追上。47岁的阮家田被日军刺伤,没过几天就去世了。阮泽宇说:“我常听祖辈们说这段历史。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报效我们的国家,让国家富强强大起来!”

无惧死亡,不能容忍日本右翼否认历史罪责

亲历过骨肉分离,今年88岁高龄的余昌祥希望每个人都牢记历史,“我无惧死亡,但我们绝不能忘记历史,绝不能容忍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罪责,绝不能再让历史悲剧重演!”

今年82岁的佘子清,母亲在南京大屠杀中被侵华日军残忍杀害,他的头上至今还留有被日军枪柄砸出的伤疤。“我要将目睹的历史告诉更多的人!”2004年3月起,老人与另外3位幸存者一起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当起志愿讲解员。10年来,佘老的讲解时间超过3000小时。“在我的有生之年,我会一直坚持做志愿讲解员。”

当年9岁的常志强目睹父亲和弟弟被日军枪杀,姐姐被奸杀,又看到胸口被刺伤的母亲挣扎着给2岁的弟弟喂了最后一口奶后死去,常志强惊吓过度,昏死过去,才捡回了一条命。这样的惨痛经历让常志强回忆起那段历史就全身颤抖,只能靠紧缩身躯,咬紧牙关来让自己平静。1982年听说日本篡改教科书引发广泛抗议的常志强,开始积极配合南京“编史、建馆、立碑”的工作。“我必须把我亲身经历的、亲眼目睹的日军暴行告诉世人,这是一段无法否认的历史!”

艾义英老人今年应日本“中国战争受害者证言集会邀请会”邀请,于12月5日至11日在大阪、名古屋、东京等地,参加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集会。7日在大阪举行的证言集会上,大阪民间团体、民众等100多人参加。在艾义英老人讲完后,全体在座者起立,默哀一分钟,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就在3天前,世界人权日,3361名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属和幸存者联合起草,以中国人权研究会、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名义分别向联合国寄送公开信,针对日本右翼仍然否认侵略,美化战争的言行,呼吁并期待联合国人权机构,站在维护人权、公平和正义的立场上,促使日本政府对侵略和加害的历史进行深刻反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健在的幸存者已减至百余人

目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册幸存者中最长者孙富祥已经99岁,其他幸存者的平均年龄也都超过80岁。目前健在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减至百余人。幸存者人数逐年递减,南京今年搜集百名幸存者证言,他们的证言将全球公开发布。

几十年来日本友好民间人士的调查也功不可没,他们自掏腰包来到南京调查大屠杀历史,记录幸存者证言,日本退休女教师松冈环就是其中一员,她表示,“如果一个国家总是拒绝将自己的错误公布于众,等到真相大白那一天,可能已经太晚了。我的使命就是警世者。‘南京的真相’等于‘日本的侵略’,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战争的典型代表。我会坚持挖掘南京真相,不能让仅有的小火星熄灭,希望能够影响到年轻人,他们也许会继续这项事业”。

昨天,南京天空湛蓝,冬阳暖煦。时间将曾经黑白灰暗的南京城重新覆盖上了温暖明媚的颜色,但我们不会忘却这座城市的刺目伤痕和那些伟大或平凡的生命。只有全人类都正视“战争泯灭人性”,生命才会伴随和平获得尊严。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沈峥嵘 实习生 王敏

编辑:陈路

责任编辑:刘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