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孩子们“喜气洋洋”迎春 法官提醒家长安全盲区

作者:周 茜 发布时间:2015-09-09 来源: 《南京日报》

多彩缤纷的寒假、喜气洋洋的春节,在孩子们翘首期盼中终于来临,然而每一年的寒暑假、小长假却也成为学生安全事故高发期。如何避免潜在的安全隐患,让学生们度过一个快乐、安全的假期?家长们千防万防却常常疏忽了一些重要环节。在一个个案件背后,来看看法官给你指出的安全盲区。

“咬人”的电梯

5岁的小衡平时由妈妈带着在安徽老家生活,就读于当地幼儿园,小衡的爸爸则在城里做生意,平时父子两地分离,每年的寒暑假便是小衡与爸爸相聚最久的日子。

2014年暑假,小衡在妈妈陪同下来到爸爸身边,过上了短暂的团聚生活。然而,忙于生计的父母却没有时间停下手头的工作来好好陪护小衡,而是将小衡带到了他们在某商城的店铺内。爸爸经常外出拉货,妈妈忙于店里的生意,小衡便经常独自在商城内到处奔跑玩耍。

去年8月6日午后,小衡依旧在没有家长看护的情况下,与大他两岁的表姐在商城内嬉戏,两人在乘坐商城自动扶梯来回几次过后,小衡突然被电梯上的一个小纸片吸引了,他好奇地伸手去捡,就在这时,高速运行的电梯将小衡的右手食指夹断,顿时血流如注。在场的店主们见状马上报警并叫来小衡父母,将小衡送往医院进行清创和中节再植术。

事后,小衡的父母向常熟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商城对小衡已经发生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并提出小衡还要后续治疗和鉴定伤残等级;商城方面则认为小衡受伤主要是因为其父母没有尽到监护责任,小衡多次上下自动扶梯玩耍造成。目前,双方正为赔偿问题展开了拉锯战。

法官提醒:

这样的悲剧看似发生得很突然,却往往源于家长安全意识的松懈和监护管理的不周。在日常生活中,电梯引发的安全事故已被媒体屡次报道,对其安全隐患家长应提高安全意识,对于老人孩子乘坐电梯更要注意可能存在的风险,儿童天性好玩,乘坐电梯时大人一定要看护好。尤其现在临近春节,家长们在带孩子乘坐电梯时更应注意与前面乘客保持距离,以防他人在出口处稍作逗留,而造成挤踏,引发安全事故。商城经营者也应注意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对设施进行定期检查。

“零距离接触”宠物会任性

平时温顺的邻家大狗,却突然扑向四岁男孩,将男孩脸部抓伤,这个悲剧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出事时,小俊刚吃过午饭,和他的妈妈一起来到邻居谭某家取电瓶车。当小俊走进谭某家客厅时,猝不及防地被谭某饲养的宠物大狗扑倒在地,小俊妈妈见状赶紧叫来救护车将小俊送至医院。虽经过医院伤口处理,但是被大狗抓伤的伤疤还是永久地留在了小俊稚嫩的脸上。

对此,小俊将宠物狗的主人谭某告上法庭,认为谭某应以无过错责任承担饲养动物致人损害赔偿,并承担未来三次脸部整容费用。谭某却认为自己当时是将狗拴住的,小俊母亲未做好防护措施,导致事故的发生,且未来三次整容手术的费用尚没有发生,现阶段还没有证据支持。最终,在常熟法院主持调解下,该案圆满审结。

法官提醒:

近年来,随着饲养宠物者日益增多,类似养犬伤人的恶性事件频发,甚至有恶狗伤人夺命的事件发生。不管是与自己家中宠物相伴还是遇到别人饲养的宠物,家长们都应及时提醒儿童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特别是千万不能去“挑逗”别人饲养的宠物,否则一旦发生伤人事件,受害者本人也要承担相应责任。同时呼吁宠物主人尤其要在寒暑假期间将宠物管理好,系上牵引绳,避免因发生宠物伤人事件担责。

谨防危险远离“马路杀手”

假期里,学生们出行的机会大大增多,不管是在车水马龙的城市街道,还是广袤空旷的乡间小路上,他们的交通安全问题,却始终让家长们忧心。去年暑假的一天早上,13岁的小琳独自骑车在马路边,在遇到路边停靠的一辆大货车时,小琳便骑车借机动车道绕过大货车后又回到了原车道,就在这时,小琳被许某驾驶的电瓶车撞到,造成软组织损伤和牙齿损伤。

事发后,经公安部门认定,许某电瓶车制动不合格,并且许某对前方同向车辆动态观察不够,遇情况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是造成该事故的一个原因;事发时占用非机动车道逆向停放车辆的大货车,影响其他车辆通行,对造成事故亦是一个原因,法院认定许某及大货车车主吴某均负该事故的同等责任,最终小琳获赔五千余元。

法官提醒:

寒暑假期间是交通事故高发期,交通事故多数是由于一些交通陋习引发,对此家长和学生们都应学习一些交通知识,加强交通安全意识。同时,很多学生在寒暑假期间要参加补习班、兴趣班,如果父母在工作时间无法接送,那么尽量不要让低龄孩子独自骑车前往;如果是由爷爷奶奶接送,那么就尽量选择公交出行,以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编辑:陈路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