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锡山高中:叙写现代高中的模样之专家观点篇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9-0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素质教育的现实样本

■胡金波

办好一所普通高中十分不易,办好一所高水平的普通高中尤为艰难。这是因为普通高中所面对“升学”与“就业”两难、“育人”与“育才”冲突、“侧重基础”与“强调专业”碰撞,使其陷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困境,既感无力,又觉无奈,但绝非无解。我曾带着这些困惑,专程来到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蹲点调研。学校自觉地按普通高中的发展规律办学、按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施教、按科学管理规律治校的实践,理性地启发我们:真正的素质教育意味着“绿色升学率”的攀升,真实的有效课堂意味着“兴趣和效率”的提高,真情的师生互动意味着“生命化交往”的跃迁,真切的校长引领意味着“高质量师资”的生成。

真正的素质教育意味着“绿色升学率”的攀升。 真正的素质教育既是教育思想,更是教育理想。既是人才培养模式,更是幸福人生载体。既是面向“全面”的教育,“一门不能缺”;也是面向“全体”的教育,“一个不能少”;还是面向“全程”的教育,“一环不能失”。锡山高中可贵之处在于不是泛泛地谈论素质教育,而是铭记“教育因提升人自身的价值而获得其存在的合理性”,坚持“对教育终极价值的澄清和坚守”,即对“生命的成全”,达到“生命旺盛、精神高贵、智慧卓越、情感丰满”,不回避“人的全面发展自然包括应考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不附和离开人抽象地谈论“技巧的提高”,强调“一个高素质的人面对考试时,也应该能够体面地、优雅地通过”。因此,锡山高中全力让真正的素质教育适应水土、落地生根,精心浇灌、枝繁叶茂,水到渠成、硕果累累。对一所普通高中来说,没有升学率注定走不动,但仅有升学率肯定走不远,真正的素质教育不是不要升学率,其所要的是“绿色升学率”。锡山高中之所以令人称道,是因为她走出了一条不为高考、赢得高考的真正素质教育之路,跳出了“考试引导教学、教学服务考试”的怪圈,畅通了真正的素质教育与绿色升学率提高相行不悖的道路,给不信素质教育、不为素质教育的人提供了现实样本,上了生动一课。

真实的有效课堂意味着“兴趣和效率”的提高。 走进锡山高中的课堂,既有春风扑面之感,也有春色满园之景,还有春潮涌动之势,其有效性,一是通过“真”来体现,符合时代精神,反映教学规律,体现学科特点;二是通过“善”来呈现,张扬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能,引领学生成长;三是通过“美”来展现,宏观结构严谨和谐,微观结构要素完备,概念内容清晰无误。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没有取舍就没有效率。兴趣需要激发,取舍需要点化。锡山高中从实际出发,主动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要,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体系;创设了有利于建立新型学习方式的课程实施环境,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了从研究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入手,探索基于课程标准教学实施的技术路径,再以目标导引教学研究为突破,辅以课堂定向观察的专业化听评课机制;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校本课程。他们形象地将国家标准课程比作学生在食堂必须要吃的几道菜,校本课程相当于学生自由选择的饮料。这些饮料是对标准菜谱的有益补充,也是学生们的食粮。锡山高中每个学期都要开设100多门校本课程,拓宽了学生视野,张扬了学生个性,促进了学生成长。像学校化学教研组提出“理解性教学”的新思路,强化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欢迎。

真情的师生互动意味着“生命化交往”的跃迁。 雅斯贝尔斯把教育的原初含义定义为“引出”,即把个体内在的天赋本性引发出来,从自然性引向社会性、个体性引向总体性、单一性引向普遍性、现实性引向历史性。锡山高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打通师生个体之间富有“生命化交往”的渠道来“引出”。一是通过充满“生气”的交往来“引出”。充满生气的交往体现在笑声朗朗、书声琅琅之中。走进锡山高中,“书香”扑面而来,“百万百卷读书行动”诠释着“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培养“终身的阅读者”和“负责任的表达者”理念深入人心,在每个教室里建起微型图书馆,让师生在“浅阅读”与“深阅读”的结合中,“以书为媒”地交往,在交往中奠定底气、形成大气、勃发朝气。二是通过启迪“生存”的交往来“引出”。师生围绕“生存”的交往时刻在产生生存的智慧,生存的智慧引领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锡山高中架起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立交桥,从而实现孔子所倡导的“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的统一,进入马克思所期待的“全新文明状态”,即“不被生存奴役”“闲暇的时间的自由支配”“一切发展创造潜能迸发而个性张扬”。三是通过丰富“生活”的交往来“引入”。锡山高中以“诚敏”为校训,使学生立身有诚实之美德、做事有敏捷之习惯。在滋润学生精神成长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中播下“诚敏”的种子,打下“诚敏”的烙印。四是通过本真“生态”的交往来“引入”。锡山高中视“每个学生都是天才”“不用爬树能力来断定一条鱼有多少才干”,避免出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的“病梅”导向。

真切的校长引领意味着“高质量师资”的生成。 从唐江澎校长身上,我体悟到“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真谛。好校长是以“个体影响一群个体实现共同目标”的领路人,是“能将外在的偶然化为内在的必然”的探索人,是“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的先行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期待的“为了实现思想”而具有“力量”的实践人,是“学校使命和精神”的体现人。唐江澎将自己成全人的教育理想,成功地转化为课程表述,坚信“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他创建的“体悟教学法”,由核心价值观统领,既符合课程学习的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并能复制、可推广。作为校长,唐江澎推动锡山高中教师岗位技能学习行动,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开展专业化的听评课研究,通过变革听评课方式,提升了教学研究的品质;通过创建学科教研中心和开展学科三年发展规划,从信念作风、队伍建设、课程教学、校本教研、知识管理和特色建设6个维度优化教师专业团队建设,涌现了一大批优秀教师。

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指出,“终极的价值”,就是人们“以某种方式献身于此的价值”,它是作为人们“献身的目标”。我想,真正的素质教育就是普通高中教育的“终极的价值”,就是普通高中教育工作者为此“献身的目标”。我们应当从锡山高中这个素质教育的现实样本中,汲取营养、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督学、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

锡山高中,扎实推进课改的学校

■田慧生

纵观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近20年的课程改革,都是在做一件事情,即把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方案,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变为学校一级的生动教育实践。

锡山高中的课程改革是具有创造性并富有智慧的。近110年的办学历史,为锡山高中留下了丰厚的精神文化遗产。在对校史“十大训育标准”的感悟解读中,该校提炼出“生命旺盛、精神高贵、智慧卓越、情感丰满”16个字作为人才培养规格,进而将“对人生命的成全”确定为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并努力让终极价值的光芒照亮每一个教育细节。

在坚持让教育回归“以人为本”,不断挣脱应试倾向牵拉的过程中,锡山高中把“成全人”的育人理念内化于包括教育过程、教育环境、教育管理在内的一切教育环节中,建立了配套的课程领导制度体系,包括校内三级管理运行制度、选科组班与选课走班相结合的选课制度以及课程评价制度,探索出支持深度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变革模式。为实现课程的终极价值,该校从课堂教学的视角,着力变革教学实践模式,重点在基于标准的教学、促进学习的评价、转变学习方式3个方面探索,以实现学生全面而个性的成长。

锡山高中一直相信科学的力量,在课程改革的探索中体现着科学精神。面对学校课程改革领域的诸多问题,锡山高中的教育人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在每个细分的专业领域都进行深入的探索和专业的实践。该校坚持“精微变革”的工作原则,强调在学校终极价值追求的宏观视野内,致力于变革技术路径的专业化探索,争取在具体的领域内寻找到可操作的实施步骤和方法策略。

在学校课程方案开发的过程中,锡山高中在明晰学校教育哲学、澄清学生课程需求、满足地方课程期待和评估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开发了以核心价值统摄国家课程方案,为学生个性化发展与深度学习提供了多样化的学校课程方案。在变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该校通过教学目标叙写、目标导引教学、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等技术路径的探索,逐步将课堂教学改革推向深入。在教师专业发展上,该校倡导教师群体的专业生活品质,用学科宣言澄清学科教育价值,坚定专业信念;在合作分工、基于证据的听评课中展开专业化研究;用群体常态化的专业阅读促进专业生活习惯的形成;通过创建学科教研中心和开展学科三年发展规划,建设专业团队。

在课程改革的行进中,锡山高中并没有选择孤军奋战,而总是试图把变革者联合起来,形成一种指向改革的合力。在以锡山高中为理事长单位的“全国高中课改联盟”成立大会上,唐江澎校长就以“改革者联合起来”为题,号召并力求20所全国高中课改联盟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规范办学行为,建立确保实现高中学生健康、幸福、有尊严、有个性的成长与发展的基本举措和刚性要求。锡山高中也把在“全国高中课改联盟”所进行的体系化设计和一体化行动,落实在“中国高中六校联盟”中。该校也因此被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确立为“全国课程改革骨干教师研修基地”。

在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共同面临改革攻坚的新阶段,锡山高中通过全面落实和创新实施国家课程方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育品质,为广大学校推进课程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模式。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正在推进中,新高中课程方案也即将出台,在此背景下,深入总结锡山高中课程改革的经验,进一步发挥其在课程改革领域的影响力以及示范和引领作用就显得尤为可贵。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

 

锡山高中:一本生动的教育学

■孙其华

 

漫步在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园里,看着身边与其他高中学校相比并无特别之处的建筑,思考着锡山高中的特别之处。

翻阅锡山高中几十万字的相关材料和采访记录,沉思众多学校和媒体关注锡山高中的原因。

如果说锡山高中已经付诸实施的改革行动让人们看到了普通高中办学不一样的风景,那么锡山高中人对教育的思考与实践所形成的鲜活的教育学或许让我们看得更远些。

一、锡山高中的教育观

高中校长都明白一个“道理”,没有好的升学率,什么样的理念、改革,都难有人喝彩。锡山高中校长唐江澎也深知这一“道理”,在他看来,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仍然是目前普通高中的基本矛盾面。在本世纪初锡山高中也曾出现过因高考情况不佳而暂停校本课程改革的现象。难道要取得好的高考成绩就只能是应试教育?推行素质教育就会影响高考成绩?锡山高中的成功也正是破解了这一伪命题,既真真切切地全面丰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又确保了高考不断取得优异的成绩。

而这一切,正是源于锡山高中人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对普通高中使命的深刻把握。

唐江澎认为,普通高中传统的两项任务(准备升学和准备就业)是其阶段性的功能定位,是工具性价值,而培养生机勃勃的人,培养健全的人才是普通高中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终极价值。这其中,升学只是应有之义。唐江澎在做报告和写文章时经常会提到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一句话:“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他在总结自己“体悟教学”理论时提出,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为人的生成。升学本是教育应有的价值之一,是实现终极价值的一种追求,只是不应列于教育价值之首。“需要强调,这里既不应该发生价值次序颠倒,将‘升学’置于终极地位,使其成为一切教育活动的根本指向;也不应该制造价值对立,认为强调教育的终极价值便必然影响甚至排斥‘升学’。”

锡山高中人的立足便是突破普通高中工具价值的纠结,超越普通高中的阶段性任务,回到教育的终极价值。有了这一办学理念的制高点,锡山高中的教育教学改革便有了可坚守的理想。

二、锡山高中的课程观

确立了坚守的教育价值观后,落实的最重要载体便是课程。如果说锡山高中有什么制胜的法宝,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其课程。锡山高中在落实国家课程的过程中,创新理念,丰富内涵,走出了一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成功之路,用唐江澎的话来说,就是“理念的先进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结合起来”。

锡山高中的课程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生命旺盛、精神高贵、智慧卓越、情感丰满”为哲学指导,以丰富多样的课程所提供的选择性支持学生个性化成长。“课程是学生了解世界、探究未来的窗口”。课程是校园生态构成的关键要素,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校园生存方式。“与其说教,不如设置”,锡山高中师生的校园生活方式从课程格局开始。

三、锡山高中的学生观

记者在锡山高中采访,感受至深的是该校学生紧张而丰富多样的校园生活。相信当下中国高中学生的学习生活都很紧张,但锡山高中学生在单位时间里做的事要比一些学校拥有更多种类,不仅要做围绕高考升学学习的事,也要做拓展多方面素质的事。即使是高考升学的学习生活,锡山高中也注入了更多的意义和内涵。这一切源于锡山高中的学生观: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课程、文化、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等全部“成全人的教育”工作的存在理由;学生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是教育生长性的最重要空间。

锡山高中学生不仅通过“模拟城市”“校园银行”等彰显他们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即使在校本课程中也有话语权。锡山高中校本课程的开设不是校长本位、教师本位,而是建立在深入了解学生课程需求基础上的学生本位。在唐江澎看来,成全人的教育需要体现在学生有全面丰富的经历、体验、品味、感觉,人的全面发展才有了可能和多样性。

四、锡山高中的教师观

教育是以人培养人的事业。教师,作为一个群体(共同体),同样是校园(教师继续教育学院)里需要发展成长的对象。在唐江澎看来,“教师群体的专业生活方式决定着学校教育的高度”。尊重、信任教师,过高品质的专业生活,使教师的尊严成为其个人专业发展和身份认同的重要内在动力。该校党委副书记朱晓宏说,起初,锡山高中的教师专业水平并不比其他高中高,但学校的课程改革唤醒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专业自觉,教师的专业精神提升保证了课改的深度和质量。

五、锡山高中的管理观

在锡山高中,很少听到管理一词。在校园里,很少看到有“不”的相关禁令。唐江澎校长和我们谈了几次,也没有专门谈过管理问题。锡山高中不需要管理吗?记者感觉,锡山高中尽可能淡化行政管理的硬度和显示度,更多注重师生的认识凝聚在共同的价值观中,行动无声地融入在文化引领中,秩序井然在民主的氛围中。“管理在背后”,这或许就是锡山高中的管理真谛。

六、锡山高中的体育观

“我们的教育应该让孩子有呵护生命的意识、养护生命的习惯、照料生命的能力。”在这一体育价值定位下,锡山高中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有14个俱乐部。体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常态校园生活,是学生的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对有些学生来说,是兴趣,掌握一门健身技术;对有些学生来说,是爱好,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对有些学生来说,是特长,形成一项技艺。

七、锡山高中的阅读观

“培养终生阅读者”使阅读成为锡山高中校园里最浓厚的氛围。锡山高中人信奉“人不是因为空闲而阅读”,“以读者来培养读者”。对教师来说,阅读是知识分子生活的标志;对学生来说,阅读是人生超越功利的一种习惯。锡山高中的阅读是真阅读、是“书卷气”、“是体验被人文情怀包围的沉静以及思考的力度和悲悯的灵魂。”

八、锡山高中的校长观

在普通教育学版本里,校长是管理者、组织者,在锡山高中教育学里,校长是影响者、引领者。在普通教育学版本里,校长是一种级别(行政级别),在锡山高中教育学中,校长是一种高度。在唐江澎眼中,构成一个好学校的首要要素是“领导者要有前瞻性领导质量”。

九、锡山高中的发展观

锡山高中的发展是对其百年办学历史的传承,唐江澎从匡村中学“十条训育标准”中概括出“成全人的教育”,由此,锡山高中人认为他们所做的就是对教育常识的坚守。对锡山高中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实践探索,唐江澎非常坚定地认为,他们只是朝着普通高中办学的正确方向迈出了步伐,远还没有十全十美,“但只要迈开了步伐,就是重要的发展开始。”“在朝向人的教育回归中,发展永远在路上。”他呼吁,期待有更多的学校,迈开更大的发展步伐,让普通高中素质教育的风景更壮阔。

这同样也是记者的期待!

(作者系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社长、教育学博士)

锡山高中的发展格局与智慧

■成尚荣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一直在不断地追寻和追求教育的终极价值。在现实的情境之下,锡山高中已经探索出了普通高中素质教育的有效路径,正在成为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种范式。

锡山高中办学校、办教育有大视野、大格局。其格局丰富而生动,其主要表现是对基础教育,尤其是普通高中教育处在困境中的问题,予以化解和破解。这些问题甚至已经成为发展中的悖论,因而锡山高中的化解和破解,具有普遍意义,显示出了他们的大智慧。具体表现在5个方面。

理想和现实的统一。 在很多地方,理想就是理想,现实就是现实,但是锡山高中既能立足现实,又能观照理想。这种在现实中对理想的观照,从学术上来讲就是一种价值。价值不能离开事实,但是不是所有的现实、所有的事实都是一种价值,谈价值一定要谈理想。锡山高中正是在价值的引领下,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比如,我们需要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升学率,但是必须坚持素质教育方向。不是不要教学质量和升学率,而是什么是真正的教学质量,以什么方式要这个质量和升学率。事实证明,真心实意地实行素质教育,就会在全面质量观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升学率。这么多年锡山高中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升学率不断提高,就是一个明证。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我们需要实践经验,在锡山高中看到的是一片希望的田野,希望的田野来自哪里?来自草根的力量,来自锡山高中每一位教师创造的力量,而创造恰恰是一种想象的力量和研究的力量。显然,经验还得理论的支撑。在我看来,在锡山高级中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一个相互靠拢和统一的过程。同时,锡山高中的理论是一种校本化的理论、扎根性的理论。我们以往总以为理论来自国外,来自高等院校,来自学者,锡山高中的教育人在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创造自己的理论。

传统与现代的统一。 要继承传统,也要在继承传统中发展;要发展,也要在发展中回归。这种传统、继承、发展、创造的关系,在锡山高中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在锡山高中,传统不只是一个过去时,还是一个现在时,还可以成为一个未来时。如果把传统放在创造的语境下,这种传统其实是具有想象力、创造性的一种积淀,是一种文化力量。此外,传统与现代的统一,说到底是锡山高中的根与魂即核心价值观,始终是存在的、一致的。

学生发展的共同要求和个性发展的统一。 锡山高中学生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校园里随处可以看到学生素质水平的呈现。与此同时,学校也培养了一批拔尖的学生,这种着眼发展、着力基础,鼓励冒尖的思想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外部推动发展和自主生长的统一。 不少学校靠的是外部力量推动发展,而锡山高中既重视外部力量,更重视自己内部力量的生存和生长,由内部力量的唤醒来推动着生长,显现了发展的自觉和境界。当然,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那就是高校专业指导与本校实践的研究合作模式,把外部力量、专业支撑的力量和本校的力量结合在一起。

(作者系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专业,引领学校课程变革

■崔允漷

始于上世纪90年代,在一些发达地区,我国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已经不是解决“有书读”,而是解决“读好书”的问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就是在这种内涵发展转型时期,针对现实需求,开始筹划学校课程的变革,努力实现课程育人。20年过去了,当一批学校还在热衷于课程门数比多、投入比大、档次比高、距离比远的时候,解读锡山高中的学校课程变革案例,的确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专业的精神。 教育的专业精神在于专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锡山高中不断凝炼学校教育哲学,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与统摄,明晰课程的育人目标。从20世纪明晰“培育站直了的现代中国人”,到21世纪重新解读1907年创校时提出的“十大训育标准”,该校塑造了“生命旺盛、精神高贵、智慧卓越、情感丰满”的新时期毕业生形象,并依此整体构建学校课程新体系,引领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

专业的生活。 锡山高中教育人终始把探究作为自己的专业生活,持续挑战学校课程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新问题,取得了许多引领性成果:针对选修课程与活动课程如何整合的问题,构建了《校本课程规划方案(1997)》,这是国内最早完成的校本课程开发产品;针对研究性学习如何落实的问题,开创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常态化的实施模式;针对选修Ⅱ课程体系如何建构的问题,在10余年个别化课程尝试和局部课程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学校课程规划方案(2008)》,2011年又有了修订版。

专业的技术。 课程不是学问,是专业,课程改革需要专业的技术。锡山高中在20年间开发并实施了丰富的本土课程专业技术。在学校一级,有学生课程需求评估、校本课程规划、国家课程校本化、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整合等;在教师或课堂一级,则有国家课程或校本课程纲要编制、课程标准分解、评价方案设计、课堂观察等技术,这些技术在学校教育哲学的指导下标示着学校课程的专业品质。

专业的制度。 课程变革说到底是文化创新,而制度既是新文化的标志,又是创新文化的保障。锡山高中教育人在全国率先建立校内三级管理运行体制,把课程改革的责任落实在相应的行政体系中,保障了课程的有序组织和高效运转。同时,该校还从信念作风、队伍建设、课程教学等6个维度,构建“学科发展规划与评估”方案,建设全新的学科发展制度、教学组织制度和课程评价制度等。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

在唯人而育中享受幸福

——有感于三次锡中之行

■冯丽娟

短短半年,我有幸三次来锡山高中学习。第一次来,我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与理解;第二次来,我对学科建设的作用有了更直观的认知与思考;第三次来,我对“人”的教育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与领悟。

由点到点,由点到面,梳理学习之感后更多的是想进一步地探寻,探寻这有声有色的课改背后是什么。

作为一名基层教育行政工作者,我很好奇:校长源源不竭的动力来自哪里?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我也很想知道:如何让教师对改革有更多的参与感、获得感、享有感和幸福感?在三次锡中之行后,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教师们说,唐校长是个“爱做梦”的人,他负责规划、“做梦”,我们放心大胆地去做就行。更朴实的是,学生们说,我们的初中同学都羡慕我们,能在这么一所高中读书。我想纵有千万种理由也抵不过这句话吧。在这里工作,教师是辛苦的,因为改革的要求会更高;但他们也是幸福的,因为自身专业的成长让他们获得了价值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这里读书,学生是繁忙的,因为在高考课业外还有更多的活动;他们也是幸福的,因为学校给予他们自由的选择权。那校长的动力源于什么呢?我想必是那让师生获得幸福感的信仰和意志吧。当一所学校所有人都为着同一个愿景而奋发努力时,我们除了向往,还有深深的感动和敬意!

视界决定高度。 我叹服于锡中历届校长的眼界和气度,他们的顶层设计带来了锡中今日的欣欣向荣。他们不会目光短浅,只考虑自己任期内学校的发展策略;他们也不会坐享其成,会常思自己能为学校今后的发展留下什么。他们用科学而长远的规划,催生出丰硕的课改成果。

高度决定态度。 帮助教师长本事是给教师最大的福利,我钦佩于锡中培养教师的专业方式。从学科组的建设到听评课的研究,从“百万百卷阅读”到大学先修课的开设,教师不断改善课堂实践,充实教育理论。在对外活动中,他们会代表学校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教育教学案例,娓娓道来中展示出非一日之功的专业涵养。一次次的历练必然会锻造出一批骨干教师、名师,他们一定会从单纯的教书匠走向教育的专家、行家。他们的成长与转变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内驱力。

态度决定未来。 我欣赏于锡中对学生实行“完整的教育”的理念,让学生能在丰富的活动体验中获得成长的养分。“教育就是要帮助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潜能”,他们把对学生潜能的挖掘渗透到学科学习、探究学习、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社团活动、综合实践等方方面面,引导学生科学定位人生的目标,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做一名阳光、乐观、向上的高中生。而现今越来越多的家长也更多地关注孩子分数之外的素养,“不要背不动的书包,要有带得走的能力”。

身处这里,我们会感受到学校生机勃发的教育生态,也自然会羡慕他们的改革成果,但请一定不要忽视他们背负的压力和付出的艰辛。任何一项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要经过科学的规划、严谨的运作和长久的积淀。在高考新政下,衷心期待我们的高中教育都能唯人而育,让我们的学生都能感恩于这段时光!

(作者系扬中市教育局副局长)

编辑:陈路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