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农夫”的守望

——记2017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沈茂德

作者:潘玉娇 发布时间:2017-09-08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编者按 9月1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2017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江苏省天一中学校长沈茂德成为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教育人。在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本报给予这位躬耕在教育田野上的楷模“特别关注”,与读者一起分享他的故事、理念和思想,希望在表达敬意的同时,引发广泛的学习和思考。

  ■本报记者 潘玉娇 

  沈茂德的外号见证了他作为教育人的成长——

  上个世纪80年代,他从南京师范学院毕业,任教于无锡县梅村中学(现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年纪轻轻的他,连续12年执教高三毕业班,他的全部心思都在教学和帮助学生发展上,学生们因此称呼他“茂德兄”,视他为亲切的兄长和朋友。

  1996年,他到江苏省天一中学任校长。他的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点亮了一届又一届“天一”学子。于是,他成为“天一”孩子们口中的“矿长”。

  除了这些“外号”,沈茂德还有个“自号”——他喜欢称自己为“农夫”,在他看来,教育具有农业生产的特性,他希望自己像个忠诚的农夫一样,守护好自己的土地,培育出优秀的种子。

  “农夫”炼成记:“心中要有一座山” 

  今天,与沈茂德的名字在一起出现的,是江苏省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劳动模范,省十一届、十二届人大代表……很难想象,曾经的他,高中毕业,却因“家庭成分高”无缘大学。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他夜以继日,刻苦备考,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教师梦。

  师范毕业,他走进挚爱的教育田地,深入钻研教育教学,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先后获无锡市、江苏省高中评优课一等奖。

  走上校长工作岗位后的21个春秋,他就像上足了发条的钟一样,一刻不停地运转,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在他的日历上,没有休息日,也没有寒暑假。

  因为对教育的爱,他要求自己“同在”——与学生同在,与教师员工同在。只要孩子们在校,他就必须在校,一起出操,一起吃食堂,一起夜办公。再忙,他也会保持一学年80节左右的听课记录;再忙,他也会坚持每学期批阅一个年级的学生周记,定期找不同类型的孩子交流;再忙,他也要找老师谈心,了解他们的困惑,鼓励他们专业发展。

  他认为,对教育、对师生,只有爱和关心是不够的,提升专业能力,才能给学校、给师生更有价值的指导。笔记本、手机是他即时即地的记事本,外出学习考察或是参加会议,他会随时记下思考的关键词、关键句子,夜深人静时,他再把这些点滴的思考整理成文。他曾利用乘火车的几个小时完成近万字的文章,也曾趁着开会的间隙撰写刊物的约稿。他每年会被邀请至全国各地作主题演讲、校长培训,每次必做认真准备。他利用所有零碎的时间学习、思考、积累资料。这些年来,他出版专著《播种者的期盼与困惑》《教育,真的不能简单》等共计130万字,发表论文200余篇,记录读书笔记200万字,他的教育思想在省内外形成广泛的影响。

  比之黑瘦的外貌,他的勤奋更像一个农夫。对他来说,工作、学习就是生活,读写学研就是自己的生活方式。常有人问他,你是如何做到的?他回答:“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一座山。”这座山,代表着他对教育的热爱:做前人未做的事情,把前人做过的事情做得更好。

  适合的教育:“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 

  天一的学生,在沈茂德嘴里都是“孩子”,毕业了的天一学子,给老校长来信,落款也多是“你的一个孩子”;在天一,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沈茂德的这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

  在沈茂德眼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只要给予其适当的生长环境和适时、适宜的帮助,他们就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花朵。于是,为了让“金矿”们闪闪发光,“矿长”竭尽全力。

  他把课程建设看作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丰富的课程资源才能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他提出将学校建设成“生态公园”“温馨家园”“文化圣园”“数字校园”,让学校成为“一本立体式的教科书”。在他的推动下,学校创办了“资优教育中心”“AP课程教育中心”,在江苏率先为科技特长生专门配置了16个创新实验室;设立了“名人课堂”,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神六”副总指挥等近百位知名人士应邀走进“天一”;他还设法联系高校、高新企业,开设了十余门大学先修课程(在全国属第一批),创建社会实践基地。

  在“天一”,高一和高二的学生每周拥有100分钟的固定时间可自由穿梭于上百个不同方向的选修课中,自主学习;学校每年都会举办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每个节日都包含五六十项活动,学生们可以自主设计、自主参与;“天一科学院”“天一人文社”“天一艺术团”“天一运动队”四大社团板块,衍生出了近百个社团,让原本单调的高中生活变得极为丰富,让不同个性特长的孩子有了更多的选择……

  沈茂德曾在一次开学典礼上表示,希望“天一学子的发展呈现出群星璀璨的绚丽美景”。他对此的诠释是:校园里要生长各种各样的星星,而不仅仅是高分考生。的确,细看这些年来从“天一”走出来的优秀孩子,不难发现他们往往是个性十足的“多面手”,而并非单纯的“学霸”。今年年初被美国康奈尔大学提前录取的吴林霜,是个热爱电影的小导演,执导拍摄了一部叫做《如愿以偿》的小电影,讲述一个平凡男生拥有超能力的故事;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的朱晓语,是个钟情芭蕾的文艺女,今年4月还受邀前往日本冲绳参加大赛……他们是一流的学生,而绝非一流的考生,他们对于生活,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也有选择的能力,并且努力活出自己梦想中的样子。

  文化的引领:寻找“属于天一人的共同基因” 

  在沈茂德看来,校长不是一种官职,它应该是一种阳光和帮助师生发展的服务职业,学校的文化建设更应着力于精神引领。他清醒地认识到:要使学校发展有品位、有深度、有高度,学校必须有一个“魂”,这个“魂”就是学校文化,要用它来牵动师生的心,牵引教师的教育行为,指引学生的学习行为。

  他曾多次表扬学校的一名普通的花匠。“她曾因种植郁金香没有成功而放声大哭,后来埋头探索,终于使得天一的校园里四季都花香四溢。”这种热爱岗位、认真做事、追求卓越的精神,正是沈茂德一直以来所倡导和努力践行的。这些年,他和他的团队带着“天一”人努力寻求属于他们的共同基因:“卓越其实是一种习惯”,让人敢于创新和奋进;“每个人都是一座金矿”,使每个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人人心中都要有个梦”,激发着师生的理想和追求……

  文化引领,重在课堂。追寻这样的理念,“天一”着力的“生长课堂”关注点从“知识”转变为“人的成长”,传统的知识讲授的课堂正在走向“能力课堂”“素养课堂”。学校已经举办十余载的“聚焦课堂”活动,目前已成为全国性的课堂教学文化展示平台,每年吸引数千名全国各地的教师前来观摩。

  文化育人,教师为先。做校长什么最难?沈茂德坦言:教师文化建设。他认为,为此投入再多时间、精力、物质都不为过。

  每年寒暑假他都有个“固定项目”——与教师们谈心,每位教师交谈1至2个小时。有的教师工作实绩优异,他积极给予鼓励;有的教师有困难需要帮助,他动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予以解决;还有的教学出现问题,他会与对方一起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沈茂德说,与教师的交流,往往让自己深受启发,而教师们所说的一些深刻的言语,他更是会用心地记录下来并作深入的思考。

  这些年,“天一”逐渐明晰了“双向成才”的发展战略,即一方面要把学生培养成才,另一方面还要为教职工发展成才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和条件。例如,教师外出进修,学校不仅在课务上予以照顾,经济上给予补贴,还要对进修优秀者进行奖励。学校不断邀请高校专家、兄弟名校来校作专题学术讲座,派教学骨干参加国内外高层次学术交流,组织教研组到重点中学交流学习……如今,“敬业奉献、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天一精神”已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追求,教师们的责任感和敬业态度“从心里长出来”。

  然而,不管是各级层面的表彰,还是圈内同行的认可,在沈茂德看来,都只是“天一”不断改革与探索的“衍生产品”,他最在意的并不仅仅是升学率,更重要的是学校能否让孩子受到学校文化的熏陶,养成严谨、扎实的做事风格,有梦想,有担当,阳光、善良、热情、坚毅。为此,他一直在守望。

    【专访】

  “我一辈子都不会离开教育”

  ■本报记者 潘玉娇

  记者:从天一中学走出去的孩子,回忆起母校,都有着各种各样美好的印象。有人怀念美丽的校园景色,有人记挂着校园里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有人想念丰富有趣的社团生活,还有人对您那句“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念念不忘……您觉得,3年的高中生活,学校能为孩子做些什么,给他们带来怎样的成长?

  沈茂德:长期以来,天一中学一直传承着严谨、实在、创新的校园文化,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个孩子。我们建立了以“丰富阅读、丰富活动、丰富经历”为特征的课程体系,孩子们因而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更多元的文化体验,更生活化的人生历练。我们鼓励、支持孩子们“学习自主、行为自律、个性自强”,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发展自己的个性兴趣和优势潜能,于是我们的校园呈现出了“群星璀璨”的美景。在一批优秀教师的师德影响和智慧引导下,天一的孩子勤奋、踏实、自信、阳光,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拥有远大的梦想和服务人类的责任感。这些,会让他们受益终生。

  记者:天一中学在“十三五”规划中,将发展定位确定为“学术型高中”。您希望未来天一成为一所怎样的中学?

  沈茂德:我认为“学术型高中”应当包括8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鲜明的学校教育哲学和独立精神;二是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适度;三是有完善的以追求卓越的学术素养与高尚人格为两大目标的丰富课程体系,有一定量的课程具有学术前沿性、研究性,学生常态学习有较高的选择性、自主性;四是毕业生学术水平很高,绝大部分学生进入一流大学深造,学生关键性素养很高;五是教师的师德修养与专业学术水平极高,有一批研究型的学者型教师,有一批具备跨学科开设选修课、指导社团活动能力的优秀教师;六是有广泛的国际、国内交流;七是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八是有丰硕的课题成果和可推广的实验性项目。

  记者:做了21年的校长,您有没有觉得遗憾的地方?

  沈茂德:首先是遗憾我们这一代校长的英语基础太差。我无法与外国校长同行直接交流,而是要通过翻译,我就会担心双方的意思是否能够准确、清晰地传达给对方。另外,不能直接阅读外文书籍、网页,总觉得缺了观察世界的一个窗口。在此我也对年轻校长提一个建议:一定要增强分享多元文化的意识,学好外语,掌握国际交流的工具。其次是教育理想与社会现实还是存在巨大的冲突,这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还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的教育探索总是在现实的困境中艰难前行,我们的传统教育必须改变,但这种改变任重道远。我们应该相信,教育是可以改变的。

  记者:您给自己的校长生涯怎样的评价?如果有一天不做校长了,您想做哪些事情?

  沈茂德:要给自己评个等次的话,我就打“良好”吧,因为还有很多遗憾和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我尚不确认退休后自己会做什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我应该一辈子都不会离开教育。

    【印象】

  记忆中的那盏灯

  ■王明德

  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听到“沈茂德”三个字,是1990年读高一时的第一个月假。当时我约了几个同学回初中看望老师,碰到教导主任浦银官,他问我:“你认识你们学校的地理老师沈茂德吗?”见我摇头他又继续说:“那是我的老朋友啊,常到我家玩,年轻有为。”浦老师是我父辈的地理老师,德高望重,他的朋友自然不会是等闲之辈。那次返校之后我才知道,浦老师的“老朋友”是我们高中的教务主任,不算年长,常年带高三。然而我当时不知道的是,这简简单单的一句“常到我家玩”,其实是一位年轻教师艰辛的“拜师学艺”之路:学校距浦老师家单程20公里,骑车一次往返要2小时。

  1997年大学毕业的那个暑假,我正纠结着自己未来的去向。父亲说:“去天一吧,你们老师现在是那里的校长了。”父亲说的就是沈茂德,工作也就这么定了。

  一转眼,我到天一已整整20年,做班主任也已经18年。2007年,我开始兼任年级组长,当时心里完全没底,沈校长给我三句话:“学校领导讨论决定的,这是大家对你的信任,你放心大胆地干吧。”“工作再忙也不要忘记学习和反思,学无止境。”“我作为校长,每年认识你们年级100个学生,你作为年级组长认识多少?”带着这三句话,我和我的团队兢兢业业、众志成城,学生们的毕业成绩都很优异,我们向无锡老百姓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2016年我转岗到师训处,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省级课题研究、课程基地建设、品格提升工程、前瞻性项目……我又一次感到手足无措。沈校长鼓励我:“慢慢来,三年你就称职了,十年你就是专家了。”在他的指导下,师训处全体人员积极参与,对学校多年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在后期的一级级申报中,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每天都要早早地赶到学校,在学生们出早操之前站在队伍的最前面。这时,沈校长总是会微笑着迎接我们,道一声:“辛苦了!”——他其实来得更早。晚上,我们检查完学生宿舍,准备离开校园的时候,校长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

  整个校园已渐渐入睡,这盏明灯照亮了天一未来的路,照得所有人心里亮堂堂的。

(作者系江苏省天一中学教师)

  【个人档案】 

  沈茂德,1958年出生,中共党员,江苏省天一中学校长。

  在35年的教育生涯中,他始终以校为家,坚守教学一线。他热爱学生,引导教师确立“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的学生观,竭尽全力为学生发展提供个性化舞台,将学校建设成“温馨家园”。他忘我付出,引领师生形成敬业奉献、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天一精神”。他开拓创新,建设“丰富课程”,致力于创新拔尖人才早期培养的科学研究和探索,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

  多年来,他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等荣誉,其教育思想在省内外形成广泛影响。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