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男,汉族,1996年5月出生,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网络1413班学生,江苏省最年轻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入围2016“中国好人榜”。为挽救陌生的白血症患者,他主动调整饮食、锻炼身体,促使身体达到造血干细胞捐献标准;面对家庭的阻力,努力沟通获得大力支持;他在多地进行造血干细胞捐赠宣讲,展现着一名普通青年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数以万计的人们为之感动,他的事迹在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央视在线微博等主流媒体上广泛报道。
一丝触动,走上助人之路
王逸同学出生在江苏南通一个普通家庭,周围的邻居总是用真诚无私来形容这个憨厚朴实的小伙。进入大学后,他很快融入学校志愿服务活动,参加义务家教辅导困难家庭的孩子、在地铁战和客运站进行文明乘车宣传及帮扶老弱病残。2014年5月,王逸在南通海安的一所驾校学车时,偶遇正在宣传“捐献造血干细胞”常识的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在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能够救人,王逸毅然报名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捐献者,并于同年报名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资料库。2015年3月,当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通知他与北京某医院一名31岁的男性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询问他是否愿意进行高分辨检测时,他不假思索的说道:“只要配对成功,愿意捐献”。 事后王逸说“当时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这么快就能够救人了。”就是这样,王逸走上了这条助人为乐的公益事业上。
一心救人,不畏艰难险阻
王逸体重超过200斤,第一次体检时尿酸达到了600多个单位,偏高近一倍,他有点紧张,担心不能捐献。医生告诉他,造血干细胞的质量与尿酸是否偏高无关,虽然尿酸偏高但不影响最后的捐献,但是从个人健康考虑,医生建议他加强锻炼,控制饮食。只用了十多天的时间,他就减了十几公斤的体重,在复查体检中,他的各项指标均获得通过。事后他跟朋友坦白说:“我特别喜欢喝啤酒,看到别人喝的时候,可馋了,但是为了帮助别人,我忍住了……”为了这次捐献,他戒掉了喜爱的啤酒、海鲜等,成功瘦身十多斤。
除了要克服自己的饮食偏好,王逸还要说服父母在《志愿者再动员通知书》上签字。王逸的母亲说:“之前知道儿子是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但这次捐献王逸怕我们担心,并没和我们提起。”但王逸态度坚决,“移植造血干细胞是挽救白血病患者生命的有效方法之一,捐献的过程与献血过程基本相似,没有多少不适症状。既然有机会可以救人,干吗不去做呢?”王逸翻找了相关书籍,特意咨询专家,详细了解捐献流程,认真讲给父母听。最终王逸百折不挠精神和助人为乐的真情深深感动了他的父母,同意在《志愿者再动员通知书》上签字。
一马当先,传递社会正能量
2015年10月15日,王逸在南京中大医院成功采集捐献了200多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他在医院连续4天注射了造血干细胞动员剂,捐献过程从上午9:00持续到下午1:00。他成为南京市第43例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爱心市民,也是江苏省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中最年轻的一位,中华骨髓库第5112例成功捐献者。
出院后的王逸面对媒体的再一次采访,他显得很低调,他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我只是个普通人,这次只不过恰巧轮到我罢了,其实社会上像我一样的好心人还有很多。”王逸同学的捐献事迹在同学们中迅速传播,强大的正能量影响着周围每一位同学。同宿舍的赵志贤在心里暗暗为王逸竖起了大拇指:“没想到平时特别逗的胖子,现在特别男人!”为了给王逸加油鼓劲,全班36个女生花了两个晚上折了1000个千纸鹤送给了她们心中的“男神”;同学们还在新街口和鼓楼广场举行“为大爱奉献点赞,为生命续航祈福”广场签名活动,得到了众多市民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
新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网、央视在线微博等十多家媒体,及时报道了王逸的事迹,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但王逸却说:“这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当代的英雄不需要奋勇杀敌,当代的巨人不需要拯救世界,只需一个温暖人心的举动,就能换回一个生的希望。王逸用他的大爱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诠释着青春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