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专题 > 美德学生 > 南京 > 正文

欧丹丹:记忆里的酸酸甜甜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3-24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记忆里的酸酸甜甜

——南京市雨花台区孙家中学欧丹丹同学先进事迹

  火车已经驶近我的故乡——那个我整整八年从未回去的家乡。我倚靠在座位上,双手托着下巴,静静看着窗外。高山峰峦叠嶂,仿佛一位位巨人,守护着这片生活了多年的故土;山林茂密蓬勃,涌动着一股股生气,墨绿的色调展现着悠远的历史。些许往事,随着火车的行驶,宛如一幅幅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在我眼前掠展。

  “呜哇——”我彤红着小脸蛋,痛哭流涕,眼泪在脸上肆虐纵横,双手不断地挥舞着,拼命想抓住奶奶,不与她分离。奶奶紧紧地捂住嘴巴,硬生生的把哭声咽了下去,我的心倏忽宛如刀绞。爸爸不忍再视,把我抱上了火车,而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依旧回荡在候车厅。那一年,我六岁,我终究还是跟随父母到了南京,其实也就是一处在江宁农村租住的小屋。

  初来乍到的生活似乎确凿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爸爸每天起早贪黑,日迎着朝霞踏着曙光步行到工厂上班,晚上又披着月色带着星光疲劳而归;而妈妈呢,不停地找工作、换工作,奔走于茫茫的人群,小时候的我,总怕有一天妈妈像被抛弃的婴儿一般,消失在人海中。她的手上,永远布满伤痕与老茧。那时我,虽小,却也有着“小鬼当家”的精神,学着打理屋子,想让爸妈回来多休息一会。我常常帮妈妈洗脚,想为她洗去一天的疲劳,看着妈妈收获温暖的笑容时,我知道,我做对了;我也喜欢为爸爸捶背,为他赶走一天的酸痛,看着他居然打起呼噜时,突然不知道为什么,我的眼圈红了。屋子是简陋的,怎么也掩饰不住一种满足,是我们一家三口幸福的港湾。

  离家不远处,是所小学,看着学生在操场上奔跑、嬉闹,有着他们特有的活力与稚嫩。渐渐我大了,家里经济也好了点,快到了上小学的年级龄,爸爸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只能站在与小学校园只有一栏之隔的墙边。听到过教室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仅仅只是听着这些响亮的声音,我就能想象到他们摇头晃脑,认真读书的样子。最让我激动的好像是每隔几天就集中的升旗场面,那些和我差不多大的娃们唱着国歌,庄严的走上升旗台,望着那缓缓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莫名的激动,好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和他们一样啊!骄傲自豪的升旗。

  可是,我只能在墙外。不过,在围墙外面看看,也挺好。

  其实幼时的我喜欢读故事和背诗,却也喜欢神采奕奕的在大人们面前展示我的“伟大成就”。天真无邪的我甚至有时会幻想着对爸爸说:“爸爸,我以后当作家或者做诗人好不好,我要写出好多好多优秀的作品,不仅能登到报纸上,还能卖很多很多钱。到时候,爸爸你就在我旁边帮我收钱好不好?我要去买你最喜欢的红烧肉!”当我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时,却没有看到他异样的眼光,更不知道他的心如同被针扎了似的,说不出的难过,也因此,爸爸默默的下了一个决心。

  没过几天,您就带着家乡特产和我去小学,拜访校长。那天,您小心谨慎的走进门口,甚至说有些拘束,您不停地搓着手,我有些羞涩的躲在您身后,悄悄地瞄两眼周围又马上躲回去。也许是我那时太小,也许是那段记忆太过深刻,我着实想不起当时您说了什么,知道您们谈了很久很长。我实在有些急了,拉了拉您的衣角:“爸爸,你和妈妈教我吧,我也会好好学习的!”您惊讶的看看我,又满脸渴望的转头望望校长,校长看了我良久,末了,还是无奈摇摇头,叹了一口气,答应了我们。

  可能是过于珍惜上学的机会,我仿佛翻版的“年幼鲁迅”。每天天不亮,心灵闹钟就会自动的响起来,催促着我快快起床,去上学。我整理好自己的衣物,在镜子面前左看看,右照照,就差一句:“镜子镜子,告诉我,谁是世界上最美的人?”我生怕进了学校会影响到班级的形象。我早早的吃完早饭,背上书包,怀揣着期待与愉快的心情,走到学校,那时的我,永远是最早一个到班级的人,有时常常要站在校门口等门卫开门,日日夜夜,年年如此。也许是老天爷被我感动了,眷顾我吧,自从三年级开始,我的成绩突飞猛进,一下子就窜到了前三甲,从默默无闻的学生升级成了名列前茅的尖子生。那几年,我很快乐。

  “丹丹,到了——”呀!到站了!我猛然从回忆里跳出来,迅速麻利的整理好背包,头也不回的冲出车站。贪婪的呼吸着家乡新鲜的空气,我的内心涌动着一股前所未有的感情,似是激动,却又那么冷静;好似心酸,却又有感动。我环顾四周,左右张望着:马路两边的房子鳞次栉比,一个挨着一个,井然有序的屹立在自己的土地上。青瓦红墙,朴素的瓦房透露着一股古老悠远的韵味,仔细一瞅,竟有些江南小巷般的诗意,朦胧美好。虽说别有一番古风,却又不失现代化的便捷。现在人们上街赶集,不再需要挑着扁担,走上十几里的坑坑洼洼的泥路,一辆摩托就能带着你“嗖”的一下奔上平坦的水泥路,你也可以花个10元钱,跟同乡人做在一辆面包车里,边聊边笑,眨眼间便到了。街上人山人海,人头攒动,突然,一抹亮丽的蓝色映入我的眼帘——奶奶!奶奶一把抱住我,紧紧的把我箍在怀里,我也用力的抱住她,传递着我的思念。即使离开了那么久,即使苗语记得不是那么清楚,我依旧能和奶奶丝毫无阻的交流,血浓于水,亲人之间的心灵感应,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我们回来的消息如同蒲公英一样,瞬间飞向各家各户,大家都提着礼物,带着满满的热情到我们家里做客。妈妈爸爸一边忙着与客人寒暄,一边准备做菜留客人吃饭。凡是看见我的人都热情的握住我的手,亲切的喊一声:“丹宇!”我也紧紧回握,传达着我的心意。那天晚上,他们聊到了12点,才渐渐散去。

  贴春联,放鞭炮,大年三十热闹闹。前几天一直收到了周围友人的款待,现在,大年三十除夕夜,终于可以好好的做在板凳上,与家人过着这个不一样的大年。大家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喜气洋洋的过完了这个充满年味的年。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过不了几天就到正月十五了,要回到美丽的校园继续学习了。转动着手中的笔,忽然间,是那么思念我亲爱的老师与同学们。是他们,陪我度过了最艰苦的那一段时光。

  2014年的一整个夏天,那么痛苦却又美好。爸爸妈妈终于买了在南京的第一套房子虽然小,只有60平米,妈妈告诉我说我们一家要努力加油还十年贷款,但是,我们满足了,终于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家了。看到了希望。

  装修,大家都消瘦了不少,尤其是妈妈,原本圆润美丽的脸凹了下去,额头上也多了许多皱纹。可是天公不作美,偏要跟我们对着干——爸爸出了车祸。那是一个昏暗的傍晚,妈妈急急忙忙的带着我去医院,在病床上看到了右脚裹着纱布、打点滴的爸爸,他转过头,脸色苍白,有些僵硬的扯出一个笑容。妈妈更加憔悴了,每天奔走于警察局与朋友之间,又要解决车祸的事又要借钱动手术,还要每天去医院看爸爸。妈妈一夜间仿佛老了许多,也瘦了十几斤,昔日“女强人”的她,现在却仿佛将要凋零的花朵,那信念就是支撑她不倒的枝叶。

  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我又无能为力有时在校门口看到卖小吃的小贩,摊子前围满了学生,铁盒里装满了钱,我总会不由自主的感叹:什么时候,我也能赚到这么多钱,不让爸爸妈妈那么累呢?唉!我只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放假带着顿好的汤去医院看望爸爸,陪着爸爸谈天说地,不让他无聊。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不让妈妈担心。每天打扫打扫家里,煮煮饭,等着妈妈回来,帮她捶捶背、洗洗脚,分享校园里的乐事,让她开心一些。我用尽了自己的力气,化身纽带,去维持着这个快要支离破碎的家,让这家依旧能穿出欢声笑语。

  也许是收到家里的影响,我上课有些走神,常常被老师点到站起来却不知道说什么。老师和同学都感受到了我的异常,开始与我交心,明白了我的现状。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课桌上常常出现一两只削好的铅笔,有时是漂亮的日记本,有时是一束香气扑鼻的鲜花。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老师不再上课点我,而是常常放学后,留我“开小灶”,周围的同学也常常跟我讨论问题,帮我解决学习上的难题。在他们的陪伴和帮助下,我渐渐有了起色,可我从未当着他们的面感谢他们,他们也从未在我面前提起过这些事,我们是那样默契,守护着这个美好的秘密。

  那年夏天,我毕业了。同学们互相拥抱,互向祝福。老师也轻轻的抱住我,在我耳畔说道:“要上中学了,可跟小学可不一样了,要更加努力哦!”我也轻轻抱住老师,郑重宣誓:“老师,我会回来看您的!”一步三回头,我离开了,踏进了初中的门槛儿。

  现在一切安好。爸爸继续上班,妈妈努力工作,我也顺利融入了新的集体,一切都是那样美好,平安。

  为了不让奶奶伤心,我们趁着月色,早早的到了火车站。刚刚进入车站,就看见一位衣衫褴褛的乞丐坐在地上,身形佝偻,满身是灰,向着人群伸出他细长干枯的手指。妈妈拉着我想早些进去,我却趁她一个不留神,溜到乞丐面前,把身上仅有的20元递给他,“对不起,我只带了那么多。”我在心里默念道。“你就不怕他是骗子吗?下次可不许这样!”也许是早就知道我会这么做,妈妈只好嗔怪道,毕竟,“知女莫若母”嘛!“好啦,知道啦!”我俏皮的吐了吐舌头,心里想:就算他是骗我又怎么样?我愿意去相信他,也愿意去帮助他,因为,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曾经有那么多人愿意无私的帮助我。我悄悄回头望了他一眼,他正好抬头,对我投以一个感激的目光,这已经够了,我回笑了他,踏上了去往南京的征途。

  坐在座位上,爸爸打开背包整理,却发现里面塞着一叠崭新的1000元,一看就知道是从银行里取出来的。顿时,我们都沉默了,原来,奶奶一直明白我们,知道我们的苦衷,所以才在我们走的时候装作睡着了,可是,当那扇大门被轻轻关住的时候,她又留下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眼泪呢?!我的鼻子酸酸的,心里暗暗发誓:奶奶,我一定还会去看您的!我们沉默着回到了我们的第二故乡——南京。

  记忆里,这些酸酸甜甜,伴随着我一路成长。

责任编辑:李月昭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