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专题 > 美德学生 > 南通 > 正文

姚黄莺:用点滴的爱与奉献凝聚美德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3-23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姚黄莺:用点滴的爱与奉献凝聚美德

——南通市陈桥中学姚黄莺同学先进事迹

 

  美德,是可以给予人力量的东西。有个女孩,她身上处处洋溢着美德的芳香:她的真诚、她的自信、她的勤奋、她的慷慨、她的友善、她的坚韧……也许就是这些美德的传承,使周围每个人一提起她就会忍不住赞叹。她,正是来自南通市陈桥中学初二(3)班的姚黄莺同学。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她,走进这个新时代含苞怒放的美德少年。

  有人说美德只有在轰轰烈烈的大事前才能得以证实,但从姚黄莺的身上,我们才知道美德是用点滴的爱与奉献凝聚成的。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这朴素而真实的道理伴随着姚黄莺的整个学习生涯。从入学开始,她就树立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一丝不苟地学习各门功课。课前,做好预习,把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听课;课堂上,集中精力边听边记边思考;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并坚持复习,及时掌握所学知识,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她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因此她广泛地阅读各类书籍。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踏实的态度,不懈的努力,使她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她就是那朵盛开的勤奋美德之花。

  没有园丁辛勤地劳作,哪来花儿灿烂的笑脸?姚黄莺同学真心地尊敬每一位老师,见到老师,她总是笑盈盈地喊声老师好。她深知老师工作的辛苦,立志做好老师的左膀右臂,来回报老师的关爱。作为班长,她处处以身作则,起到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老师交给的任务她都能非常高兴地接受,做到有始有终。她每天准时到校,协助老师管理好班级,中午午休期间对大声喧哗等违反纪律的同学敢于大胆制止,让班级形成良好的学风。她耐心细致地收发同学们的作业,和同学融洽相处。她不仅关心同学们的学习,还关注同学们的思想和生活。3月5日是学雷锋日,姚黄莺同学抓住这个好时机,给同学们上了一堂“学习雷锋精神,共创美好校园”的主题班会,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赞扬!有一次,学校有个演出活动,需要穿着统一的白色运动鞋,姚黄莺得知有个同学家庭生活比较困难,舍不得买鞋,于是她网购了一双,悄悄地赠送给同学。她就是那朵盛开的尽职美德之花、友爱美德之花。

  从幼儿园起,姚黄莺同学就迷上了民族舞蹈。自从报名学习民族舞以来,她从未缺过一堂课,虽然跟她一起学舞蹈的同学有时无故缺席,但她从不受影响,她说:“学习贵在坚持,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终只会一事无成。”练习舞蹈是一件很辛苦很辛苦的事,有时为了做好一个动作,也许要用去半年的时间。为了练好横叉,她面对墙壁,叉开双腿,贴紧上去,因为靠不上去,她请妈妈帮忙,把她的臀部往墙壁紧贴,那种韧带被拉得紧紧的疼痛真的很难忍受,她的泪水顺着两颊滚落下来,妈妈心疼地问她:“丫头,要不要松一松?”她倔强地回答:“妈妈,不要!我离墙壁还有多少距离?”妈妈轻抚着她的头,说:“丫头,你太棒了!只差一点点了,再练习几天就靠上去了!”她眼里闪着泪光,脸上却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她就是那朵盛开的坚韧美德之花。

  在家里,她关心亲人的冷暖,跟妈妈逛街的时候,她热心帮助妈妈挑选漂亮的衣物。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当她得知安利纽崔莱是一种世界顶级的保健品,对爷爷奶奶的身体健康有好处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压岁钱,给爷爷奶奶买来蛋白粉、茶族益脂胶囊、深海鲑鱼油和钙镁片。有一次,妈妈生病住院了,因为学习生活紧张,姚黄莺同学不能在医院陪伴妈妈,她只能通过短信安慰妈妈:“妈妈,加油!你还有我!”看到这条充满浓浓爱意的短信,一股暖流涌上妈妈心头,身体顿时好了许多!她就是那朵盛开的孝顺美德之花。

  在社区,她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听抗日故事演讲会,参加社区文艺演出,利用业余时间为社区宣传栏更换内容,做卫生,获得社区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即使对毫不相识的陌生人,她也乐于伸出援助之手。有一年暑假的一天,一个收废品的妇女带着她四、五岁的女儿到姚黄莺家收购废品,看到她们母女两人热得满头大汗,姚黄莺同学连忙打开冰箱,拿出两根冰淇淋给她们,看到小妹妹吃得满手满嘴都是,她又拿来面巾纸替小妹妹擦干净,小妹妹的母亲连声道谢,说她真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她就是那朵盛开的善良美德之花。

  姚黄莺的生活没有经历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她的心田却到处盛开着这些美德之花。她有当代活雷锋的好精神,有服务社会的好品质,有谦虚上进的好态度,有尊老爱幼的好思想。她,就是这样一个播撒美德的使者,就是这样一个传承美德的少年!

责任编辑:唐文辉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