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专题 > 美德学生 > 无锡 > 正文

潘慕诗意:满满正能量的小天使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3-25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满满正能量的小天使 

   ——宜兴外国语学校潘慕诗意同学先进事迹  

  潘慕诗意,14岁,宜兴外国语学校初一(25)班优秀班干部,她也许没有过人的才华,也许没有傲人的特长,但她留给身边每个人的印象却是自强不息、善良无私和勤奋好学。 

  儿时的她象小草一样顽强,虽然遭遇了一场劫难,家庭也一度比较困难,但古语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她不但没被困难吓到,反而在学习上更加努力,虽然她要花上比平常孩子多几倍以上的精力和时间,但她不甘落后,成绩总是保持在班级前列,年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在2014-2015年被评为“宜兴市三好学生”,2015年光荣的获得“优秀学生”“宜兴市美德好少年”“宜兴市助人为乐好少年”等光荣称号。 

  在生活中,她以《弟子规》为行为准则,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亲人,文明礼貌,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她一直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们的好榜样。 

  她还是一位朴素勤俭的孩子,穿表姐穿过的衣物,笔芯用干续用等等都是她觉得快乐的事。在大街上如遇到伤、残、老、幼的行乞,她也会毫不犹豫地掏出自己的饮水费,资助给他们。哪怕是去快饮餐厅,用完餐后,她也要细心地擦干净桌子,将垃圾收集,餐盘归致好,每次离开餐厅,总能听到背后的大拇指,让身边的人无比自豪! 

  自入学开始,每逢假期或周末,不管到哪里,她总是自觉收集路边的塑料瓶、纸巾、包装袋等各种垃圾,她会细心地压扁每个空瓶放入自带的袋子中,各类垃圾分的很细,路上的游客都称她为“环保小能手”、“最美小志愿者”。从2014年开始,她又加入到大人的义工队伍(宜兴绿叶义工站)中,经常参加大觉寺、大潮山的义工活动,除了踊跃参加环保义工活动,她还招集同学一起参加高铁站导购协助活动、图书馆整理书籍活动、猜灯谜维护现场活动、文明城市导向引导活动等等,成了名符其实的小义工。 

  除了这些,她每年还向亲友们收集孩童旧衣服,捐赠给贫困山区的孤儿院或希望小学。每次捐赠衣物的运费都来自于她义卖书籍所得款或自己的压岁钱。 

  2011年,她取出自己所有的压岁钱3000元捐赠给重庆得了白血病的小姐姐陈艳,这次捐赠起到了带头作用,让迟疑的爱心人士纷纷出手,使患者在紧促的时间内酬集了足够的医疗费用,挽救了一个生命。 

  2012年,她向当雄小学捐赠孩童衣物5箱,邮费来自她自己的压岁钱。 

  2012年,她向毕节赫章儿童福利院捐赠孩童衣物、书籍4箱,邮费来自她自己的压岁钱。 

  2013年,她西藏拉萨德吉孤儿院捐赠孩童衣物、玩具5箱,费来自她自己的压岁钱。 

  2013年,她向云南怒江贡山县自然保护局捐赠孩童、老人衣物5箱,费来自她自己的压岁钱。 

  2014年,她组织五年级同班同学助捐,向甘肃舟曲池干中心小学捐赠孩童衣物10箱,费由红十字会出资。 

  2014年,她在游泳馆潜泳时拾得金项链(价值十几万)一条,因长时间泡在池中等候真正的失主邵先生,导致感冒生病,交还失主后,拒绝一切谢礼。 

  2015年,她随爸爸妈妈去看望贵州安顺两位贫困学生,和她们一起度过愉快的假期。 

  2015年,她向甘肃舟曲得了白血病的大姐姐(刚入大学)郭春江捐款1000元,320元是义卖红色书刊所得,680元是过年的压岁钱。 

  从此,她成了“甘肃舟曲池干中心小学”所有学生的“好姐姐”,也是该校所有老师心中的“小天使”。 

  2015年教育局组织的“优秀学生夏令营”中,整整五天时间,她没有乱花过一分钱,给爸爸妈妈购买的礼物都是5元一件,更别说那在她心中“贵的离谱”的冷饮。而当她听到营友张晶鑫(潘汉年实验小学)小妹妹家境贫困、特殊,就毫不迟疑地照顾她、陪伴她,一回到家中,就联系了上海的好朋友,各自从奖学金中提出一千元,在开学时及时地资助给张晶鑫小朋友,她在夏令营中对自己的吝啬,让家人也望洋兴叹。 

  从此,一到长假,看望张晶鑫小朋友和鲸塘特殊家庭(父母双残)的小佳文妹妹,成了她的另一职责,也因为她的“多管闲事”,促使了上海一批爱心人士特意创建了一个“关爱宜兴特殊家庭”的群体。 

  潘慕诗意,她,就是这么一个傻傻的、憨憨的孩子,虽然这些都只是小事,但是从她身上所传出来的正能量,就像开在山谷里的兰花一样,芬芳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责任编辑:沈大雷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