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专题 > 美德学生 > 无锡 > 正文

钱小昀:同学们的贴心小伙伴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3-25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同学们的贴心好伙伴  

——无锡市坊前实验小学学生钱小昀先进事迹

  钱小昀是坊前实验小学五(2班的一名学生,作为学校大队委委员的她,能尽心尽力地帮助老师做好大队委工作,确保学校少先队工作有序开展。作为同学们的好伙伴,能主动帮助身边的人,在同学们中有极好的人缘,同学们都很愿意和她交朋友。 

  品学兼优,屡获佳绩 

  钱小昀同学热爱祖国,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把理想付之于实际行动。从入学以来,总是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育帮助。从小就懂得遵守纪律,讲文明,热爱集体,助人为乐她热爱劳动,积极带领队员参加少先队开展的各项有益活动,加强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好。学习上,她求知欲强,课堂上,她敢于提问,善于质疑,对所学的知识能理解地掌握;课外,她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大量阅读一些有益的书报,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知识,碰到难题就向老师请教或自己查阅资料解决。读书是她课余的一大乐趣,从童话到历史读本,从自然科学到天文知识,她都读津津有味。每天晚上睡觉之前看书几乎成了她必备的夜餐”。大量的阅读使她在写作方面提高很大,作文多次作为范文在班级传阅,并被无锡市教育台评为2015年度“优秀无锡小记者”。功夫不负有心人,她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终于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她从一年级至今学习稳定,成绩名列前茅。几年来,钱小昀同学多次获得表彰,自一年级以来,每学期都荣获学校三好学生的称号。在成绩面前,钱小昀同学从不骄傲,她说,这算不了什么,俗话说:山外有山,楼外有楼,我还必须不断努力,追求更高的标准。 

  热情乐观、尊敬师长 

  钱小昀同学从小就立志读好书,做好人,回报社会,回报父母,她也一直在行动中不断践行着自己的标准,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好评。对待师长,钱小昀同学发自内心地尊重与敬爱,是们给予了她知识,帮助她成长,没有老师的辛勤付出,就没有她取得的众多成绩,因此回报老师是她奋斗的一个重要动力。对待同学,她从来都是尽力帮助,以善待人,帮助同学解答难题,关心班级落后学生并与她们分享学习经验。她以一颗真诚的心,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深受同学的拥护。只要是班级投票选举,钱小昀同学都能获得绝大多数选票。 老师的助手,同学的榜样  

  

  钱小昀同学无论在家在校,都受到正确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因此,她像一棵充满生命力的小苗儿,在阳光雨露的哺育下茁壮地成长。在家里,她虽然是独生,但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她常常抢着整理房间、拖地板,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同学中,她是一挺懂事的小大人,每逢搞卫生,她总是冲在前面起带头作用,老师和同学都很信任她几年来,她勤勤恳恳地为班级为同学服务,成了老师的小助手,如检查同学佩戴红领巾、纪律、卫生等情况,对老师交给的任务,她总是做得有条不紊。她处处以身作则,同学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自己进步的同时,也不忘带领身边的同学共同进步,见到有同学违反了学校规定,她勇于上前指正。有时遇上个别同学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闹起来,她总是主动上前劝阻,并像个小老师似的跟她们讲些同学之间要团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道理。她和颜悦色,娓娓动听的解说常常能使犯错的同学沉下气来认错并表示坚决改正。 

  敬爱父母,关心长辈  

  钱小昀同学与人为善,乐观自信性格的养成与她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密不可分。父母的积极乐观,互敬互爱,为她的成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父母热爱自然,热爱运动经常带她外出郊游,在环境优美的大自然中,他们彼此沟通思想,并不断增进感情。父母的爱是她奋斗的最大动力 ,能回报父母是她最渴望实现的愿望。父母尽量给她创造一个优越环境,但她从不乱花钱,还经常主动帮助困难的同学,她的精神生活十分富有。她从不比吃比穿,不虚荣,自立自强,父母看到她优秀成绩时的微笑是对她最大的安慰。 

  传递爱心,助人为乐 

  钱小昀还是同学的好伙伴。同学中学习上有问题,她总是积极、耐心地为们讲解。同学们谁有了困难找她,都能得到帮助。走出校园,她同样把自己的爱心献给需要帮助的人,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自入学以来,她一直担任班干部,把班集体的荣誉看得高于一切,在班主任老师和任课老师帮助支持下,她大胆管理,主动工作,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乐于助人是钱小昀的一大特点。平时,若遇同学的学用品缺了,她总是第一个帮助解决;下雨天,她见同路的同学没带伞,就主动上前招呼,撑伞送她们回家。她就是这么热情,这么富有爱心,她是少先队员的贴心朋友。 小荷才露尖尖角,我们相信,开朗自信,乐于助人的钱小昀同学凭着自己对知识的追求,她将会以更出色的表现来展现自己才能。因为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对勤劳的翅膀和一种坚持不懈的态度,可以在知识的天空中翱翔,穿过无数座高山,横渡无数条河流克服各种困难,取得最终的胜利,成为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才。 

  

责任编辑:沈大雷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