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

——解读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愉快教育”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9-18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有个幸福快乐的童年,而每位孩子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全面综合发展,千万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一直以来,孩子的需求和家长的期望似乎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难以兼顾。然而有一所学校,一直以“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为其鲜明的办学宗旨而走在小学教育发展改革的前沿,家长也很放心地把孩子交给了学校,这样让人梦寐以求的好学校在哪里呢?

  这就是闻名上海乃至全国的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她由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在1945年所创办,陈鹤琴先生当年的“活思想”以及20世纪80年代开始践行的“愉快”教育理念都是学校宝贵的办学传统,而“愉快教育”更是学校享誉全国基础教育界的响亮品牌,一直引领学校高端发展,充分发挥了基础教育学校课程改革排头兵的引领作用,这里好的教育经验不妨分享出来供其它学校借鉴。

  “愉快教育”等同于“轻松教育”?

  上海一师附小“愉快教育”的教育整体改革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全国各地教育改革实验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中,时任校长倪谷英带领一师附小重新学习学校创建人——教育家陈鹤琴的教育思想、治学精神及其一整套科学的教育经验,并试图摸索一条在继承中求发展的道路,努力寻找既能促进儿童主动地、快乐地、全面地、生动地成长的规律,以使一师附小的全体学生能够有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苦学”变成“乐学”,愉快地学习、愉快地活动,愉快地生活、愉快地成长。在创始人倪谷英的理解中,“愉快教育”可不是什么想当然“轻松教育”,或者说没有课业负担的教育,“愉快教育”要减轻的是那些不符合教育规律、人为制造的种种“过重”的负担,其实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满怀信心地进取、向上。因此,“愉快教育”不是在升学教育的模式上修修补补、增增减减,而是根据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要求,根据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探索一条新的育人途径、改革小学教育。

  在“愉快教育”的实践中,通过“愉快教育”将活动版块排入课表,充分发挥校内外各种渠道的作用,让学生多渠道吸收信息,接受教育。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一师附小把全天的课余时间分为五段:朝气蓬勃的早晨、轻松愉快的课间、欢乐活泼的中午、丰富多彩的下午,自主自动的傍晚”,让学生过充实的、有规律的生活。它比较好地解决了此前我国教育长期以来社会要求和个性发展之间客观存在的矛盾,做到了既可以使学生对社会有积极的贡献,又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该办学理念具体体现在:

  作为教育思想的“愉快教育”,首先体现为一种办学观。一师附小的“愉快教育”思想主张,办学不是重点教会学生去应试,而是教会学生做人,使每个学生拥有幸福的童年,都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不仅需要智能教育,更需要情感、意志教育,特别是学生的“情感阀门”如果打不开,智力活动必然无法正常开展。教育必须从情感教育入手,让孩子们认识美,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习和创作。

  其次,“愉快教育”体现为一种学生观。它主张把学生看成是有独立人格的人,把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看成是教育的前提和对学生的基本态度。此前,人们往往把尊重学生列为教师的职业道德范畴,而“愉快教育”则提出把尊重学生列为教师的职业道德范畴,而“愉快教育”则提出把尊重学生独立人格看作是人生各个阶段不可或缺的、无法替代的基本心理需求。因此,“愉快教育”的提出,是基于教育根本出发点的重要转。再则,“愉快教育”体现为一种教学观。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不只是为了教,还是为了学。因此,教师备课不但是“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了解学生怎样学习、怎样思考;不仅要了解学生懂不懂、会不会,还要了解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怎么会的。教师们始终相信,教学不只是要教学生去继承、还要学生去创造。

  实践表明:实施“愉快教育”,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了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主动积极、生动活泼地发展,是面向21世纪、为造就一代高素质人才而进行的有创新意义的基础性工作。20世纪80年代,“愉快教育”最初在上海市一师附小出现,但到目前为止,上海市已经有31所、全国各地共有九十余所学校申请加盟“愉快教育基地学校”,这充分显示了“愉快教育”持久的生命力。

  “愉快教育”落于点滴实处

  再好的教育理念也要付诸实践,再优秀深厚的传统也要与时俱进,在不断的实践中开拓创新一直是一师附小前进的引擎。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一师附小找到了将“愉快教育”落到实处的强大载体——校本课程拓展课。2008年,由一师附小现任校长鲁慧茹领衔承担的教科研课题《让选择成就学习的快乐——拓展型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研究》被立项为“十一五”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从此一师附小以此科研项目为有力抓手,在有效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构建了较为成熟的多样化、全员性的校本课程体系,实施了拓宽领域、深化实践的“愉快教育”。如今,一师附小充分发挥课程作为实现培养目标载体的功能,紧紧抓住新课程改革赋予学校的课程权利,把校本课程作为体现“愉快教育”特色的课程,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深化“愉快教育”的突破口。校本拓展型课程建设已经深深熔铸到学校“愉快教育”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成为“愉快教育”实践中最为新鲜的血液和最具生命活力的宝贵力量。

  几年来,学校领导、教师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研究设计,并培训有志于开发校本课程的教师,集聚校内外优质资源,开发了科技类、艺术类、健身类、学科类、生活类的校本课程七十多门。学生可以根据丰富的“菜单”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采用“走班”形式学习。每周二下午则固定作为学生选择性课程学习的时间,真正体现了“愉快教育”所提倡的变“要我学”为“我乐学”、“我能学”的核心思想。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协调发展,成为事实“愉快”教育的基本载体。

  校本拓展型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强调课程开设的灵活性、趣味性和开放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投入课程学习,这样不但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能力,而且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减轻压力、使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中得到放松。在整个校本拓展型课程开发、建设、实施过程中,一师附小努力根据学生需要设置拓展型课程,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同时,学生的选择和尝试体验直接决定具体课程的“命运”。再则,让学生在对拓展型课程的自主选择中实现自我发展、优势发展,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由此,一师附小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普遍得到发挥,个性化教育的目的也得到了较好的实现。

  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师附小不断深化学校课程的内涵,扩大学校课程的外延,通过丰富多彩的校本拓展型课程与各种活动的有机结合(与社团活动、竞赛活动的有机结合),完善富有一师附小特色的课程体系与运作模式。众所周知,课程是学校的生命,是学校发展的制高点。校本课程既是学校文化的载体,又是优质资源学校的突破口。教育资源优质学校只有通过高质量而又富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作支撑,才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一师附小实现学生在校本拓展型课程参与中的行为转型,首先是通过让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决策。促使学生更加理解课程形成的过程,更加积极地学习课程,从而提高课程学习的有效性,发展学生在校本拓展型课程学习中的个人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为学生走向未来生活奠定基础。

  “我的学习,我做主。”

  在上海市一师附小,每一位走进校园的孩子都有机会选择自己想上的课。学校会以“问卷”的形式,问他们“你喜欢什么课?你想学校给你开设什么课?”,这样孩子们便哗啦啦地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虽然孩子能想到的课程学校大部分都在开设,但是有的课程学校还真一时没有开,这时候学校肯定会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完成心愿。比如前两年有少数学生提出想上3D打印的课程来,学校虽然还没有可以教这门课的老师,但积极联系了学校旁边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老师来教学生,学校还派出两位老师去那里接受培训,不久这门很受学生欢迎的3D打印课程就在学校正式建立起来了。学生看见自己要求开的课真的开设起来更有一种做了学习和学校主人的满足感,肯定也是第一个去报名参加的学生。如果限于现实条件学校实在开不出来学生提出来的这课,学校也会主动和学生和家长解释原因,并表示以后会努力开设。

  “我们有汽车坊、车模、科技体验、车床、茶艺、围棋室、农艺园、小厨房,后勤的大厨来担当老师,非常有热情,孩子们也很喜欢。做各种各样的美食,受到学生的热捧。从某种意义上,是课程,更多的是一种生活体验,一种好奇心的满足。”从校本拓展型课程的选择学习体验中,一师附小的全体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主动、有选择、满足个性的需求的学习是一种美好享受。它从真正意义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对学校丰富的课程、多彩的课堂、有趣的学习产生亲近、友好的情感,让“我的课程我做主”、“学生是课程的主人”的认知不断强化。

  一师附小的学生在校本拓展型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到了学习的过程之美,求知、用知、长知的过程被视为生命旅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就有少数原来学习习惯差、学习水平不好的学生,通过校本拓展型课程的学习找到了感觉找到了自信,重振对学习的信心。学校也不断地有家长来反馈孩子通过校本拓展型课程发生的良好改变。就有家长反映:他的儿子曾经沉迷于网络游戏,他反复劝说甚至强制教育也无济于事,是一师附小的校本拓展型课程让儿子的兴趣发生了转变,改变了不良习惯,由“网虫”逐步变成航模和机器人编程高手,参加航模比赛竟然有好几次获奖的经历。而且学校的“校标”就是学生自己设计的,每一届孩子们都非常爱这所学校,每年毕业典礼都有孩子忍不住哭了。鲁校长认为,如果一个孩子爱自己的学校,肯定会爱国家,爱老师爱同学的学生也肯定会爱社会爱他人。

  一期期校本拓展型课程的顺利结束,使一师附小的校园里涌现出了一批“探究迷”、“小专家”、“健将能手”。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动力被激活,学生的学习之旅便不再以某一课程的开设周期为时间的计算长度。学校还是全国艺术学校,他们的舞蹈、合唱和民乐等都在全国的比赛中都很有影响力。以近五年统计,该校学生在国际、全国、市、区奖项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2.2%。校本拓展课程是对基础型课程的有效补充、有效减轻了学生学习的压力、有效满足了学生取向的多元。学校这么大,还是实行“走班”,全部在网上选课。每一年,该校都会对学生进行满意度调查,对一些满意度低的课程进行自然淘汰。除了所有学生都有对校本课程的自主选择权外,学校还要教会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对于自己选择的课程实行“我选择,我负责”的态度,既然选择了中途就不能轻易放弃,而是要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坚持下去,虽然学校并不是想把他们每个人都培养成某方面的小人才,但是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坚持不懈的做事态度。“我们不是要给孩子多专业的学习,有这样一个平台,让孩子有个兴趣发生的地点。”

上海 柳琴

 

责任编辑:李月昭

下一篇:我选择,我快乐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