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我一直在校园

作者:沈茂德 发布时间:2018-12-29 来源: 《江苏教育报》

  1975年,我高中毕业,却因“家庭成分高”的缘故,与大学无缘。于是,在广阔蓝天下,我头向地、背朝天,一干就是3年。

  幸运的是,小平同志复出,恢复高考。田头广播中听闻“高考”二字,怦然心动,放下锄头,拿起纸笔,匆忙中走进考场。1978年,我以良好成绩考取了南京师范大学(当年为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

  那个时代,没有今天这么喧嚣的困扰,也没有今天这么多的诱惑。所有人的心是那么静,所有人的思想是那样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当时一代大学生的内心信仰和行为自觉。

  1982年,我走出南师,走进了梅村中学。这是一所位于江南古镇的省重点中学,其文化浸染奠定了我日后的工作习惯。更幸运的是,从教之初,我就走近、感悟了一批倾情教育、无私奉献的教师。他们儒雅的气质、深厚的功底、渊博的学识、敬业的精神,深刻影响了我们这些初为人师者。让我明白,用一生的工夫备每一节课,才是真正的教师。那个年代,平凡的教师,平凡的岗位,精神的崇高就在这种朴素的真实中闪耀。

  在梅村中学的12年里,我起步于课堂教学,后任教研组长、团委书记、教务处主任、副校长。1994年夏天,突然接受县委组织部约谈,几天后,我就以副校长的身份,到天一中学任职了。从此,我便与当时学校的党总支副书记刘昌荧一起,老少搭档,开始了谋划、组织天一中学教育现代化的艰苦探索。

  巧遇东风,1993年12月,江苏省教委《关于在苏南地区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试点的意见》吹响了苏南地区启动教育现代化的进军号,如何实践教育现代化工程?许多学校都在探索中。我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撰写了天一中学五届一次教代会的主报告《天一中学教育现代化工程规划》。

  1995年春天的一个晚上,平房里灯光通明,校务办公会议热烈讨论学校现代化方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畅谈天一美好前景,3个多小时悄然过去,大家似乎仍沉浸在兴奋之中,一个共识达成:天一的全面现代化选择以办学条件的现代化为突破口。

  然而,一个现实问题也突显出来:美好的愿景实现需要资金的投入,资金在哪儿?刘书记说:“困难困难,困在家里就难,出路出路,走出去就有路。”于是,刘书记和我一次次外出,多次找分管领导商量,寻找出路——成立天一中学董事会。

  1996年10月,由73位董事组成的天一中学董事会成立,众多企业家慷慨解囊捐资98万。此后,在教育现代化的旗帜下,学校上下齐心协力谋发展,“走小步不停步,积小步为大步”,不断优化办学条件,不断探索内涵发展,10多年过去,学校面貌已焕然一新,办学水平也上了新台阶……

  在长期的学校管理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对学校改革与发展起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的力量绝对是弥散于校园中的“文化空气”、流淌于每一个师生血液中的“基因文化”。原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说过,文化是个怪物,它没有腿,却能到处行走,无处不至;它没有翅膀,却能任意飞翔,无孔不入。

  2003年,锡山区人民政府征地450亩,投资3亿多,天一中学东亭校区拔地而起。2005年,高中部(含少年部)整体搬入新校区,学校事业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进入新校区后,我明确提出了“生态公园、文化圣园、温馨家园、数字校园”的建设目标,让校园成为“一本立体的教科书”成为我的梦想。为此,我与同仁们并肩,以“校园课程”为抓手,着力“绿”“水”“趣”3个方向。10多年的投入和苦心经营,一个美丽、丰富、柔性的校园日益成形,“敬业奉献、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天一精神”也渐渐升华为天一文化的核心,进而孕育出了“敬业、严谨”的教风和“学习自主、行为自律、个性自强”的学风,并代代相传。

  在天一人眼中,“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天一教职工以热情、智慧努力“让每个学子在天一校园享受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子的个性和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天一人,用爱和智慧诠释了教育的美丽。

  又一个10年过去,天一中学教育质量高位稳定,教育实验与改革探索在超常教育、科技教育、AP课程教育、丰富课程建设、生活德育探索、省课程基地建设、聚焦课堂研究、开放办学等多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天一特色。10年前确立的“无锡人民心中的教育品牌”目标已成为事实。

  很多人说:“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其实不然,在我36年的教育实践中,我深悟,一个人的力量总是微薄的,而一个团队才拥有真正的力量。

  追踪天一优质发展的历程,深入观察天一校园每一天的生活,处处可见团队合作、团队研究、团队奋斗的身影,校级团队、部门团队、学科团队、年级团队、项目团队……也正是由于众多团队、许多人的努力,才有了天一教育改革的繁荣,有了师生卓越发展的群星灿烂。

  1978年9月,我走进了大学;2018年9月,我正式退休。改革开放40年,也是我个人成长的40年。40年,我一直在校园,亲历了学校的不断发展,也见证了江苏基础教育改革的一次次进步。这,是我的荣幸。

  (作者系无锡南外国王国际学校校长、江苏省天一中学原校长)

责任编辑:黄李华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