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王建雷个人事迹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8-08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勤勉奋发南林生,毫厘必较计量人

  他家庭贫困,却暗下决心通过努力改变环境,四年大学,两次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和校“三好学生”,并荣获江苏省“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

  他知恩感恩,选择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一手创办院沐光助理团,让更多的贫困学子沐浴在温暖之下;

  他在计量这个岗位上默默耕耘,两年时间,熟练掌握数十种测温仪器的测量方法,身体力行自学软件,以自动化技术替代重复劳动,连续两年被评选为江苏省计量院“先进个人”,并被选派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进修;

  他就是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系2013级校友王建雷。

  精选材料,精确数据,收获精彩未来

  王建雷出生在江苏北部的农村,家庭条件并不富裕。初中时期,家里只能提供他上一所普通的乡镇中学,而学校极为艰苦的环境让那时的他暗下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恶劣的生活条件,最终王建雷以全县第17名的成绩考上江苏省盐城中学;高中时期的他,凭借加倍的努力和付出,换取了南京林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大学四年,王建雷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除了踏实学好本专业课程外,他还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活动来锻炼提升自己的能力。”

  大二那年,通过物理实验课对“迈克尔逊干涉实验”的学习,王建雷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们组成团队,参与物理老师指导的“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测量微小角度变化”的课题研究项目。研究的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王建雷和他的团队发现在利用干涉测量材料的形变过程中,仪器的震动使实验无法达到物理原理要求的理想条件,因而实验结果总是产生较大的误差。“那段时间,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的专业课和作业,但没有一个人想过放弃,我们都在相互鼓励,一定要做到最好!”王建雷说。每晚九点后,王建雷和队友们便相约到逸夫楼讨论课题的项目,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常常一讨论就要忙到深夜12点,专业课的作业只能推到下半夜来完成,“凌晨3、4点睡觉是常有的事情,有时候还会一个通宵接一个通宵,实在太困了就眯一会再接着看书。”最后王建雷和他的团队通过螺旋测微器测量微小长度变化,并利用补偿的手段减小了实验误差,完美地解决了研究中遇到的难题。

  精选的硬件材料,精细的数据材料,精准的理论材料,无数个不眠昼夜的堆砌,王建雷和他的团队最终收获了江苏省高校物理科技作品创新竞赛团队二等奖的好成绩。

  王建雷的每一段求学路走的都并不轻松,但他却始终以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所给予的一切苦果,他说:“年轻时,一定要有一段苦读的时光!”

  知恩感恩,让助学工作沐浴在阳光之下

  “我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一直是受到国家助学金的资助才得以继续追逐自己的梦想。我真的很感恩,所以我更想将这份爱传递下去。”王建雷一直反复地强调。

  大一的时候,王建雷在院里的勤工助学岗位工作,当时这个岗位上只有包括他在内的两个学生,助学工作材料的整理常常让王建雷忙的不可开交。那时,王建雷就萌生了一个想法:建立一个助学工作助理团来辅助学院助学工作的开展。“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学院的助学工作效率,还可以让更多的贫困生获得勤工助学的工作岗位。”王建雷介绍说。

  说做就做!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大一下学期王建雷就和几个同学一起建立了沐光助理团。建团之初,王建雷也摸不清楚社团的整体发展路线和工作要领,于是他花费了1年的时间和伙伴们一起查阅了学校内几乎所有社团的发展轨迹和模式,最终把目光锁定在了人文院阳光助理团的身上。“我们学习借鉴并且创新综合了阳光助理团的发展模式,一点一点的慢慢摸索吧”,沐光助理团的发展工作在王建雷的领导下渐渐走上正轨,第一年招新就招到了40多位同学。

  为提升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同学的感恩意识,使得他们能够以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态走上社会,王建雷带领沐光助理团成功举办了“心存感恩,奋发有为”的主题活动。在他的心中,“感恩”是一个永恒且永远也绕不过去的话题,“从小到大,有太多太多的人给予过我帮助,我想让更多的同学明白感恩的意义,这也是我创立沐光助理团的初心。”

  “我大学期间最感恩的就是我的辅导员侯亮亮老师,”当谈到最想感谢的人,王建雷几乎脱口而出,“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沐光助理团的建设上,侯老师都给予很大的帮助和鼓励。我们现在也一直保持联系,时常也会回到母校看望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王建雷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感恩”这个词语,让爱传递下去,从来不只是说说而已。

  自学软件,让自动化代替重复劳动

  2013年,大学毕业后的王建雷顺利进入到江苏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开始从事质量领域的温度计量研究工作。

  刚刚接触计量工作的他,就要接受数十种中温段(-80℃~500℃)测温仪器的挑战。白天,当“师父”讲解新仪器操作方法、特性指标的时候,王建雷就会默默地拿着一个小本子紧跟在“师父”身后,一遇上操作重点就赶紧将它们记录下来;晚上,王建雷也不敢有丝毫懈怠,本子上记下的重点每天都要反复消化3、4遍才会安心休息。两年的时间,数十种测温仪器,王建雷凭借着一股韧劲将每种测温仪器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一点点地“啃”下来。“即使是再细小的仪器特性我也不会遗漏,现在我已经可以熟练操作各种测温仪器了。”王建雷笑着说。

  除了用心做好本职的计量工作外,王建雷也不放过一丝一毫提升自我的机会。

  他发现了在出具仪器原始记录时存在大量重复劳动的问题。“13年我们每年会提交4000余份仪器原始记录,而17年已激增至8000余份,而每一份记录都需要手写完成,工作效率其实是很低的。”王建雷说。王建雷不安于现状,他开始思索用自动化方式来代替重复劳动。于是,即使每天面对着纷繁忙碌的工作,他也会从中挤出宝贵的时间自学自动化测试软件LabVIEW。之前从未接触过LabVIEW的他,在图书馆借阅了所有与之相关的书籍,一点点地抠自学教程。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熟练掌握LabVIEW后,王建雷将理论知识同计量检测工作相结合,编写出了电子原始记录制作、电子原始记录批量生成等实用程序,用智能程序替代人工的重复劳动,使得原始记录制作实现了自动化。为了总结分享这次编程的经验,王建雷还将编写程序的具体内容撰写成《基于LabVIEW的数据修约程序探究》论文,发表在《中国计量》杂志上。

  王建雷一直秉承着江苏省计量科学研究院“计万以诚,量物为一”的计量价值观,勤勤恳恳、踏实奋进地在“计量”这片热土上默默耕耘。工作期间,热工所张强所长和温度室栾海峰主任都给予了他尊尊教诲和悉心指导。认真负责的态度让他连续两年被评选为江苏省计量院“先进个人”,并于2018年赴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进修。

  面对过往的成绩和荣誉,王建雷看得很淡,“计量领域需要时刻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一直‘毫厘必较’,为计量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责任编辑:李朋飞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