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适合儿童生命成长的教育

作者:李伟平 发布时间:2018-08-02 来源: 《江苏教育》

  自制度化的教育出现以来,学校教育表现出以知识为本的特征。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人的生命特性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学校,作为特殊的教育性社会活动场所,置身其中的教师、学生和学校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体。今天我们要办什么样的学校?要办什么样的教育?校长应该带领教师们一起来探索并回答,创造适合儿童生命成长的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适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传统学校生活主要围绕知识学习和考试周期展开,学科相对封闭,学习方式相对单一,过多关注间接知识的获得,校园生活与自然、社会融合度低,学生综合素养培育不够。我们立足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规律,从整体上规划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制度,尝试了儿童成长节律课程的实施。

  (一)学期节律生活

  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分析不同阶段儿童发展需求与学习心理,我们梳理并形成了师生校园生活节律改进的内容策划、时空策划与节点规划。我们以儿童生活为逻辑改进校园生活时间。我们主要把握学期生活的三个主要节点,即期初入学,期中转换,期末总结。期初阶段,突出学生对新学期学习生活的期待、规划,实现学期学习生活的适应与衔接,一般安排2——5天;在期中阶段,调整学习生活的节奏,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放松、调整与学习,一般安排2——5天;在期末回顾阶段,突出学生对一学期校园生活的回顾与展望,形成积极的学期生活总结,为假期生活、新的学期发展规划愿景,一般安排5天。

  (二)自然节气生活

  以季节为纵向线索,依托具有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凸显学科相关内容统整,形成融生命、艺术、科学、社会为一体的综合学习活动主题,展现传统文化与自然状态下的综合生活体验,突出人与自然融通。比如寒露节气活动,我们开展美食品尝冷餐会,农具变迁研究会,品茶吟诵诗歌会,登高望远远足会等等。丰富的活动,使学生在二十四节气体验中,感受到满满的收获。在此基础上,形成四大主题,即春季希望,夏季成长,秋季收获,冬季展望。

  (三)人文节庆生活

  挖掘传统节日、节庆活动的文化意蕴,形成主题引领式的社会文化视角,文化庆典的活动,比如在重阳节活动中,设计感恩系列主题活动,活动中突出敬老、爱老的传统文化,比如元宵节的内容设计突出快乐主题,体现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元宵节的味道。这些活动内容,注重儿童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体现人与社会互动中的成长,人文关照下的发展。

  二、学校教育适合儿童个性发展

  生命是完整的、整体的,生命也是具体的,有差异的。如何给每一个儿童提供个性化的课程体验,是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一)开设选修课程

  为提升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学校做好充分的前期调研,向师生分发了《教师特长情况调查表》《学生兴趣爱好调查表》。根据师生的意愿,依托教师特长,我们形成了校级和年级两个层面的选修课程。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年级课程又形成了不同的年段序列。校级创意课程有科技类:模拟飞行、模型制作、科学探究、玲珑机器人、小比尔电脑制作、小比尔程序设计;艺术类:锦绣童声合唱、龙娃摄影社、素描创意、七彩插画、炫彩儿童画;体育运动类:热血篮球(初级)、热血篮球(中级)、炫舞激情拉丁、跳跳糖健美操、排排站排球俱乐部、快乐飞翔轮滑、精灵乒乓。

  只要学生喜欢,只要学生可以,学生就能选择自己的课程,让校级走班、年级走班成为可能。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特色课程,自主选择课程教师。选修课程设置的整体性、参与的全员性、内容的丰富性、活动的选择性和趣味性,让校园活力飞扬。

  (二)变革课程管理

  选修课程由教导处负责统一规划和管理,各学科组确定责任人1名和指导教师若干。指导教师提前在校内公布工作室设想和报名要求,学生自主申报,最终由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组建项目。年级选修课程由年级组长负责规划和管理,以年级为单位,进行走班制活动。导师采用教师自主申报制,两位导师带一个课程,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申报,固定地点参加活动。

  校级选修课程分级实施,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实现多元目标。一般分为入门级和提升级两次层次。入门级在周五下午实施,达成基础性目标。面向有兴趣的学生,愿意参与的学生都可报名参加,提升级则择优录取,由学有特长、真正有兴趣的学生参与。

  三、学校教育适合儿童未来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更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更好生存与发展的人,因而适合的教育应该是面向未来的教育。

  (一)建立面向未来的视野

  面向未来的教育必须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放在首位。作为教育人,都需要有面向未来的视野。第三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时代,会给人类带来多大的变化?作为教育人,我们需要跟上未来发展的趋势,并主动引领发展的方向。我们需要清晰地知道,从信息时代走向概念时代,未来社会的改变是更多、更猛、更快、更不可预测。在这样的变革时代,未来人才需要有面向未来的特质。比如未来的人才需要有感性的思考力,而不仅仅是理性的思考力;需要的生涯应变能力和创造力多于规划能力;每个人要有追求幸福的能力,生涯以幸福和自我实现为核心。

  (二)探索面向未来的教育

  面向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学校教育应该做出积极的回应,并主动去引领未来人才的成长方向。围绕未来人才的特质,学校教育需要进行变革创新。其次是从规划到创造,未来人才要有跨界的能力,保持好奇心,拥抱变化。

  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现阶段基础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能否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们教育人必须关注和深入思考的。我们需要思考未来教育的样态,促使教育多样化发展,使学生和家长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作者系江苏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