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的教育:从为孩子选择适合的起点做起

作者:孙焱 发布时间:2018-08-03 来源: 《江苏教育》

  优质资源的缺失和人们需求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这种矛盾反映在教育上表现为“择校现象”和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超前领跑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有着多种历史原因和复杂的现实背景。随着“择校现象”和“超前领跑现象”的愈演愈烈,其负面作用也逐渐凸显:择校带来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而超前领跑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某种程度上也削弱了学生对生命美好的体验、减少了学生成长的快乐,同时透支了学生发展的潜力。 

  什么样的教育是真正好的教育?这需要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展开充分的讨论,尤其需要教育界在内部形成共识。适合的教育,这里的适合,是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成长规律的适合。适合的教育要从学生适合的起点做起,具体体现在:适合的学校起点、适合的学习起点、适合的期待起点等方面。 

  一、适合的学校起点——并非只有名校 

  澎湃新闻曾发布一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数据显示:九成的高考“状元”曾经就学的幼儿园是普通幼儿园,七成的高考“状元”就学的小学是普通小学。尽管不同的调查抽样可能有不同的结果,但这样的调查结果也出乎部分家长的意料。这份调查报告说明,在幼儿园和小学就学的是否名校,并不是学生成绩的决定性因素。 

  就家长而言,择校的背后,投射出家长过于夸大学校起点的作用,隐藏着家长们一直回避的自己应担负的家庭教育的责任。孩子的成长和成才到底取决于谁?单纯取决于学校吗?答案是否定的。作为主流的公办教育,目前还是典型的大众教育,是一种普适性教育。尤其是苏北地区,大家眼中的好学校班额一般都较大。在这样一个大班额集体中,发展孩子的个性特长基本很难落到实处。大班额考虑的是整齐划一,是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此过程中对孩子“重教学轻教育”“重共性轻个性”“重高点轻起点”就成为常态。 

  从这个方面看,孩子的成长和成才基础在学校,但不能单纯依靠学校。家长们倾尽全力的择校行为,恰恰说明家长在孩子成长和成才的过程中,夸大了学校的作用,而忽略了家长自己的作用,忽略了家庭教育的作用。选择一个离家近一点的学区以内的学校,孩子上学路途不远,没有交通安全方面的担心。引导孩子在人数不多的班级里和同学友好相处,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快乐学习。在孩子放学后,多和孩子谈心,了解孩子成长中的困惑,及时化解孩子的心结,让孩子健康成长。这样的一个学校起点,对孩子没有压力,没有透支,对家长没有交通安全的担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主动和老师沟通,共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优缺点,并正视孩子智能结构的差别,帮助孩子发现并发展其优势潜能。这种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二、适合的学习起点——并非只是知识 

  适合的学习起点涉及两个主要因素: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基础。在小学阶段,正常的小学生的学习起点包括两方面:年龄上要满六周岁;身体上要正常发育。具有这些条件,就能上普通小学,就具备了学习小学知识的起点。对一年级新生而言,没有具体的知识起点的要求。那种在幼儿园就教拼音识字、基本运算等,看似拔高了起点,但忽略孩子习惯的培养,提早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训练,从长远看,对孩子没有多大好处,有时甚至适得其反。 

  实际上,真正起作用的学习起点不是提前学知识,而是提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认真听讲的习惯、主动动脑的习惯、积极发言的习惯、主动完成作业、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与同伴合作学习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从长远看,对孩子的终身发展都有益,从近期看,对孩子适应小学生活有益,但这些习惯的培养,不能等到上小学了才开始,要在学前教育中逐步进行。数据显示,高考“状元”中有96.55%是独立完成作业,有不懂的自己查阅相关知识点。良好的学习习惯、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平和的心态,是学习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20176月,“适合的教育”研究课题组曾做过一项关于小学一年级新生适应学校学习生活的调查,结果显示,一年级新生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存在不适应问题,这些不适应问题中属于学习习惯的包括:(1)不能积极发言,这个比例占39%,这里有学习习惯的问题,也有个性的问题,积极发言是主动动脑的外在表现;(2)不能认真听讲,这个比例占26%,不能认真听讲将直接导致课堂学习效率的低下;(3)不能遵守课堂纪律,这个比例占19%,这个习惯不仅会直接影响孩子自己的学习,还将间接影响班级孩子的学习;(4)不能与同伴合作学习,这个比例占16%,这种情况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还影响孩子和同学的相处;(5)不能主动完成作业,这个比例占12%。如果从一年级就形成这些不良习惯,那孩子和家长的“噩梦”就此开始。 

  三、适合的期待起点——可以差异发展 

  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孩子。每个孩子的智力、非智力水平不一样,成长环境也各不相同。加德纳的智力多元理论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但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在做着“统一标准”和“划一发展”的事。尤其是家长,有时根本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一味期待自己的孩子成为出众的人,成为优秀的人,而少有家长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普通的人。但现今世界是多元化的,孩子的发展必然有不同的样态和道路,成功的定义也有很多。也就是说,孩子的差异发展是客观存在的。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差异发展可以理解为孩子独特的发展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孩子个体发展的一种状态或孩子独特发展的具体表现。这里的“差异”指孩子生理、心理的不同以及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差别。孩子存在的差异、发展上的需求和学校班级授课制的教学形式之间是存在一定矛盾的,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求家长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尊重差异,为孩子设计适合的成长线路图,在认识上允许孩子差异发展,在行动上帮助孩子差异发展。这才是孩子发展的适合的起点。

  孙焱,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责任编辑:贾晨婧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