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的学习:新时代的因材施教

作者:梁杰 发布时间:2018-08-03 来源: 《江苏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教育的核心是学习,故而从学习角度看,纲要实际上向教学一线提出了“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这一要求。 

  一、适合的学习:要基于科学的学习观 

  何谓学习?研究者认为,“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也不一定表现为外显的行为”。这一概念理解的核心是“经验”,它是个生活词汇,也是个哲学词汇,说起来有点绕,姑且回避。这一概念中最容易理解的是“不一定表现为外显的行为”,它实际上说的是一个尽人皆知的常识,即“学习是一种在学习者内部发生的事”,学习行为发生时未必有外部表征,从学习者外表未必能看出什么端倪。换句话说,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决定学习与否的主动权操持在学生手里,决定学习投入程度的主动权也操持在学生手里。从严格意义来说,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个人的事,他人无法代替,需要学习者较多的自省。因此,从绝对意义上来看,真正的学习其实就是学生自发进行的主动学习,这是一种最为理想的学习境界,也是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的企盼。南开学校的创办者张伯苓先生宣称,本校的教学与管理“惟在引导学生之自动力而已”,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理想则是希望学生能“加强自力锻炼,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攻关能自勉的主动境界”。孔子则曾经自得地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也,不如丘之好学也”。同时孔子还对毕生坚持主动学习的颜回赞赏有加。 

  这样看来,“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似乎就成了一个伪命题,没有了探讨的必要,然而,这一对教师功能的绝对否定既不合于客观实际,也不合于我们对教师作用以及师生关系的理性认识。自古及今诞生的那么多教育家以及当今世界蔚为壮观的教师队伍的存在都已经表明了教师的不可或缺。事实上,综合起来看,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教师的有效引导实为学习这枚硬币的两面,学生因个人、国家或民族生存与发展之需而主动学习,教师则据其需而提供适当的引导,从而实现学生潜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这幅因材施教的图景事实上就是为学生提供适合学习的经典范式。 

  二、适合的学习:要基于课程供给的丰足 

  还有必要对“适合学习”概念作些辨析。从学习到适合学习,这是新形势下对班级授课制的一次反思,它意味着我们已经认识到类似于工业流水线生产般的班级授课方式对有些学生来说是不适合的,它也意味着我们的人才观已经发生了变化。以往,我们提到木桶理论,都在强调补短板,现在,我们对木桶理论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要努力使其中更长的木板变得更长,从教育视角来看,那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充分发展学生的特长,让长处、优势变得更加突出,从而适应多元社会的多元需求。 

  要实现这种转变,首先就要做到学习内容可选择。这一点,在当前无论是政策上还是实践上都已经可以实现。从政策上来说,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公报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01年,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实施,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些政策为学习内容的丰富多样提供了可能。而通过多年实践,上海的部分学校已经成功建立了自己的校本课程体系。比如上海市育才中学建立了分层分类的模块化课程,上海市七宝中学建立了科技创新课程,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为学生建立了包括义工、实验、游泳、名著精读、晨晖讲坛、小课题研究等在内的N100%育人体系。这些课程综合考虑了课程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层次性和实践性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充分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三、适合的学习:要基于教学机制的创新 

  要为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除了要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内容外,还要保证学生学习方式的自主和学习时间的自主,这就需要进行教学机制的创新。总体上看,这一机制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即走班学习、小课题研究和社团活动等。 

  走班学习实际上就是班级授课制形式下的因材施教,它把传统的个体的“材”变成了现在的类型的“材”,是新时期兼顾效率与个性的教育创新之举。它打破原来的行政班限制,把一个个志趣相投、水平相当的学生集中到一起形成教学班,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这一理想学习模式在许多学校都已经变成了现实。相比较而言,上海市育才中学的做法对诸多普通学校来说更富推广意义,陈青云校长坦言,一线教师最好不要自行编辑校本教材,适宜的方法就是对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加工,构建基于国家课程的多层、多向、多类别的模块化校本课程。多层就是学习内容分成多个水平层次,多向就是学习内容指向学生不同的发展旨趣,多类别就是在同一学科内构建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等不同类别的学习内容。为把这些内容落到实处,他们构建了一个基于学程的教学机制。所谓学程就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基本时间单位,它与模块学习相对应,一个模块对应一个学程。根据实际需要,他们把每个学期分成三个学程,整个高中阶段共安排十八个学程。为方便学生走班,在每一学程内所有学习模块每周课时数相同。在每个学程内,每个学生都必须自主选择八个模块,但在满足上海高考要求基础上,学校不对学生学习模块的选择做出硬性规定,这样,全校很少有两个学生在同一学程内的学习内容是完全相同的。课程的灵活性大大增强,从而实现了学生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 

  小课题研究是一种问题中心的学习,社团活动是一种任务中心的学习,它们都是一种小众学习方式。学生们因为问题或志趣等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为了保证学生能有充足的学习时间,部分学校虽然没有像育才中学那样对学习时间进行学程样式的齐整划分,可也规定了一个完整的学习、探究时间,同时,周末学校的实验室等场馆都对学生开放。在华师大二附中,笔者就看到有三个同学在学校剧院排演话剧节目,他们每周有两个半天的话剧探索时间,周末的这次排练则属于自行加班,学期末他们要完成一台一个半小时左右的话剧。 

  四、适合的学习:要基于评价体系的全面与权威 

  现在,部分学校在探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努力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校长们都能拿出几个亮点学习项目,其形式与效果都能让人耳目一新,可是,再深入了解一下,学生参与面往往不大,学习机制也不够严谨,难以做得深入、扎实、持久和更富操作性、推广性。在深入学习之后,笔者发现上海地区评价体系更全面,也更权威。 

  上海的高考制度是“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就是依据高考成绩和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一参考”就是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与其他省市相比,上海多做了一件事,就是“综合素质评价”这一其他地区相对容易忽视的内容他们重视了。上海为了增加高校与考生相互选择的匹配度,要求相关高校在录取时必须使用综合素质评价信息。2016年录取新一届学生前,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公布了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使用情况。从公告可以看出,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被广泛运用于包括综合评价、自主招生与高考录取中。上海交通大学规定,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是学校自主招生初审的重要内容,学校将择优选拔综合素质评价优秀的学生,淘汰评价不佳的学生。同济大学规定,学校将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进行评价,并折算成一定比例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成绩,同时综合评价信息中的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研究性课程和自主选修学分学习情况等作为进入面试的必要条件。从“淘汰”“折算成综合素质评价成绩”“进入面试的必要条件”等表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综合素质评价对高考录取的重要影响。这样,以往看来可有可无的综合素质评价,地位瞬间抬升。可以这样说,学校是否有意愿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几乎完全取决于评价标准的权威程度。当评价直接决定学生能否进入国内一流高校时,学校一定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政策,寻找对策。 

  当然,我们也清楚,学校、教师能否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还有其他许多影响因素,比如教师队伍的素质、学校的办学条件与办学传统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大家对适合教育认识的逐渐深入,学生的学习会变得越来越主动,越来越充分,越来越适合于其个性特长的形成与发展,自然,这一学习方式也将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

  梁杰,江苏省灌南县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责任编辑:贾晨婧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