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的教育”要适合所有人

——昆山实小推进“适合的教育”侧记

作者:吕兴祥 发布时间:2018-06-20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本报通讯员 吕兴祥

  在蓝天映衬下,以砖红色为主色调的校园显得格外清爽;操场上,学生在进行大课间活动,孩子们生龙活虎、神采奕奕,正是昆山市实验小学“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张扬,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办学主张的生动写照……

  日前,笔者走进昆山实小就推进“适合的教育”进行采访。校长荣建强说:“‘适合的教育’是新时代江苏教育的新理念,践行‘适合的教育’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其对象是学生、教师和家长,换句话说,‘适合的教育’应当适合与教育关系紧密的所有人。”

  每个学生都是学校的“宝贝”

  昆山市实验小学前身系昆山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62年更名。“在近6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取得了一系列办学成果,先后获得各级各类荣誉300多项。”荣建强说,“最值得骄傲的是我们能够做到把每个学生当做学校的‘宝贝’,而真正把学生当做‘宝贝’是打造‘适合的教育’的前提”。

  为满足每个“宝贝”的成长需要,昆山实小开发了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2001年,学校成立少年科学院,设立5个研究所、15个实验室;文体类社团日益壮大,以篮球、田径为龙头,形成围棋、乒乓球、游泳、羽毛球等项目齐头并进的“大体育”氛围;以声乐、舞蹈、器乐、书法、美术为主力的艺术团队在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社团活动特别有意思,有的同学一下子报了好多个,然后慢慢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团。”该校社团“小达人”周朱俊晓说。

  挖掘学生潜能,不仅要有平台,还要有评价机制。对此,昆山实小构建了“实小三宝”综合素养评价体系。“‘三宝’取自‘昆山三宝’——昆石、并蒂莲、琼花。昆石象征机智,并蒂莲代表善良,琼花寓意健康。”据该校副校长浦培生介绍,该评价体系立足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不以分数论英雄,不以考试论成败,总的要求是健康、得体。“健康”细分为5个二级指标,简称健康五法;“得体”细分为8个二级指标,简称得体八技,学生对照评价体系进行自我修炼。

  让教师坐上成长“列车”

  “适合的教育”要由教师完成,构建适合教师的专业成长机制至关重要。昆山实小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词是关注需要、适当引领、健全机制。“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一系列沙龙活动,沙龙主题由教师自己研究确定。”该校青年教师孙希说,“对我们关注的教育教学问题,学校无条件予以支持,为我们请相关领域专家到校引领指导”。

  “教师的成长其实跟学生成长一样,也讲究适合,所以我们提倡适当引领。”在支持教师专业成长方面,荣建强颇有心得。他举例说,“我们曾搞过各种各样的教师培训,但收效甚微。一名教师告诉我,培训主题太大,跟实际教学脱节。后来,学校优化培训策略,支持教师成长因人而异,尽量选择贴近教师实际、教师当下亟需的内容进行培训”。

  据介绍,学校组织的“论文写作与修改”“如何管理班级”“如何有效备课”等培训备受教师青睐,师徒结对、课题研究、集体备课等活动也让教师受益匪浅。“这些活动均是为了让每名教师都能在学校打造的成长‘列车’上找到自己的‘座位’。”荣建强说。

  近年来,昆山实小拥有省优秀班主任5人、苏州市名教师2名、市学科带头人12名、市“双十佳”教师3名,7名教师先后获得全国教学大赛一、二等奖。

  凝聚家校共育的合力

  打造“适合的教育”,应当关注并引导家长的需求。2016年,昆山实小对家长做了一次调查,内容涉及家庭情况、亲子沟通、家庭教育、家校联系和家校合作5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98.8%的家长认为极有必要加强家校联系。

  基于此,昆山实小努力在家校之间“搭桥”,通过家长学校智慧父母课程、家长进课堂、好家长经验分享会、故事妈妈进校园、志愿者妈妈团队、好父母工作坊等多种形式,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该校四年级学生家长尹华在“好家长经验分享会”上说:“去年的今天,我坐在台下聆听优秀家长的经验分享;而此刻我站在台上,相信明年台下的你们也会走上讲坛。”

  每年5月和11月是昆山实小的“家长开放月”和“亲子节”。“活动密集,堪称‘盛宴’。”该校教师徐娟说,学校和班级会邀请家长到校听课、参与班级活动、聆听专家讲座、参加亲子活动,“一开始,学校要求举办亲子共读活动,有的家长还不太配合。几年坚持下来,如今家长们经常主动在家校微信群讨论家庭教育,分享家教心得”。

  “‘适合的教育’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只有把人放在心上的教育才是‘适合的教育’。”荣建强说,“‘适合的教育’还是动态发展的教育,我们的探索和努力一直在路上”。

责任编辑:李朋飞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