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性,新路径!让学校真正成为充满诗意和活力的驿站!我们再次走在全省前列!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1-21 来源: 张家港教育局

  一座小径分岔的花园

  在一个秋阳寂静的清晨

  张家港市迎来一场缤纷绚烂的盛会

  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物型课程建设研究与推广”启动研讨会

    教育部原副部长、江苏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王湛,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成员苏春海,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杨九俊,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副院长操太圣,江苏省教育厅师资处处长马斌,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殷雅竹,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主任董洪亮,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倪娟,南通市教育局副局长金海清,张家港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徐平观,张家港市教育局局长杨志刚,副局长钱洁雅等出席了活动。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浙江教育报刊总社、江苏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单位以及省内外两百多名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

 

 

 

 

  张家港人民政府徐平观副市长致辞

  何为物型课程?

 

 

 

 

 

 

 

    该项目旨在以前瞻的教育理念为引领,以权威媒体的观察研究为支撑,联合一批物型课程研建基地学校,在全面梳理物型课程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建构物型课程的实践模型,总结物型课程的实践样态,开发物型课程建设的专业工具,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推进中小学品格提升,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时代路径。

  一个学校的邀约

  项目学校之一、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校长刘慧以“小径分岔的花园——一所小学校园的美学散步”为主题,展示了一所学校物型课程建设的生动样态。

 

  学校的教育宣言“做精神明亮的人——过正常而积极的童年生活”,以“一体两翼”为发展模式,让“审美”和“智能”成为学校最醒目的教育标识。基于这些办学理念,实验小学从2013年以来就开展了以“百草园”“三味书屋”“会呼吸的路”三大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给每个孩子自然生长的环境,给每个孩子积极生长的空间,让童年在“小径分岔的花园”里“遇见”美好。

    教育部原副部长、江苏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王湛,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苏春海,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杨九俊等在参观完校园后对实小的校园文化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场思想的盛会

  江苏省物型课程项目领衔人、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社长孙其华博士现场发布项目实施方案,并对项目情况进行介绍。

 

  马斌处长作为物型课程的这一概念的提出者,进一步帮助大家厘清了物型课程的概念界定、内涵要义以及它将带来的变革与创新。

 

  与会的领导、专家一一对物型课程进一步展开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王湛:从江苏教育的历史背景和发展优势来看,美好教育生活的追求应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物型课程”的未来走向,要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苏春海:“物型课程”的概念是崭新的,大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尊重教育的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将创新探索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实践新路径、新方式,建构教育的诗意空间。

 

  杨九俊:把握课程的本质,不仅向空间“德智体美劳发展”,更要向时间“未来发展”。

 

  操太圣:人、文化、物质环境应该“三体合一”,环境除了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还应该有目的性、有明确导向性的教育意义。

 

  殷雅竹:“物型课程”作为前瞻性课程项目,视角应更关注人的发展。

 

  董洪亮:基础教育的课程项目应从教育的基础性来考虑,给孩子更多的自然、人性的关注,让孩子回归真实自然,体悟“真善美”。

 

  倪娟:课程应该注重“工具性”,为人的行为提供技术,还应有规约人的行为的作用。

 

  金海清:不同的学校,要有不同的样态,“课程的意识”应大而实。

 

  会上,江苏教育报刊总社仇玉坤副社长宣布了“物型课程”项目学校名单,现场还颁发了项目学校铜牌。

 

  一条路径的探索

  下午,由各学校组建的区域研建联盟对各学校“物型课程”项目的经验做法进行了分组交流。活动由苏派教育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储昌楼主持,各联盟学校代表对团队的交流成果进行了分享。他们表示,学校的历史不同,却都是“物型课程”的“志愿军”,追寻孩子学习的意义,改变学习、教学的方式,提升教育的丰富性和美感。

 

  各小组分组交流

 

 

 

  最后,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副总编陈瑞昌先生对“物型课程”项目的具体开展提出了实施要求。

 

  一场教育的革新,有属于这一个的独特记忆,也有属于这一类的同生共长,打开、打通,物我相融,携伴而歌,以此打动每一个为之奋斗的曾经、现在、将来。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