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为本,筑牢支撑社会进步的坚强基石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0-01 来源: 《江苏教育报》

  2018年6月,“江苏环境保护十大典型案例”发布,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生态修复”位列榜首。潘安湖曾是采煤塌陷区,2010年开始实施综合整治,历时4年,潘安湖旧貌换新颜,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潘安湖治理背后,有一所高校和一座城市携手共进的故事。1978年,中国矿业学院(现中国矿业大学)迁到徐州,学校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资源优势,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潘安湖治理即是该校提供理念引领、智慧和人才支持,助力地方转型发展的典范。潘安湖治理中的“中国矿大贡献”,也是我省高校坚持服务地方建设和国家战略的一个缩影。

  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第一基础、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尤其从上世纪90年代起,伴随着“科教兴省”战略的实施,江苏将发展科技与教育事业作为主要抓手,服务、推动我省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人才培养,向现代科学文化进军

  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苏人口约3500万,其中文盲占80%以上。扫除文盲,提升工农大众的政治文化水平,成为当时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苏南、苏北行政公署和南京市借鉴过去解放区等地的做法,采取“冬学”“农村俱乐部”等形式,在城镇、农村逐步开办业余学校,开展扫盲工作。很多学校坚持“不忙多学,小忙少学,大忙放假,忙后复课”的原则,利用灵活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方法教学,成效显著。据统计,1954年,全省40%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了扫盲教学组织,到了1956年,全省职工中文盲入学25万人,占应入学人数的75%以上。这为江苏此后“两基”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伴随着新中国第一波农业生产大发展的浪潮,为了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科学技术的新型农民,1958年3月8日,江苏率先成立了植根于农村的职业学校——海安双楼农业中学(同一天成立的还有邗江县施桥乡农业中学)。学校办起了农机、农电、农学、植保等多种短期培训班,传授生产经验、工艺方法、操作技能,让科学技术首先与劳动者相结合。从这里,走出了全国第一批农民拖拉机手、第一批农民畜牧兽医、第一批植物保护人员,双楼农业中学也赢得了“农业中学的第一面红旗”的光荣称号。这种“少花钱能读书,既读书又不耽误劳动”的办学模式立即成为各地学习的榜样,很快风靡全国,对新中国农村面貌的迅速改善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这面“红旗”的引领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江苏的中等专业学校、中等技术学校和函授大学、职工高等教育迅猛发展。

  高等教育事业在这一时期亦实现了良好发展。1961年1月中旬,江苏省委召开文教工作会议,主管文教工作的江苏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彭冲在会上表示,在高等学校要提出“质量第一”和“教学计划是学校的中心任务”的要求。接着,省委在下发的《1961年文化教育工作要点》中再次强调指出: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根据当前人力、财力、物力的可能条件,区别不同情况,合理调整现有的专业,控制发展数量,大力提高质量,对高等教育必须强调质量第一。

  科教兴省,战略定位提供强大引擎

  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摁下了“快进键”。上世纪80年代,江苏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一直位居全国前茅,经济和科技的综合水平具有一定优势。但江苏经济的高速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份额较小,在资金、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依靠高耗能、高物耗的粗放型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已经难以求得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力争江苏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1989年,江苏省委、省政府率先提出“科技兴省”战略,将原有粗放型的经济增长转换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在1994年8月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科技兴省”战略进一步充实为“科教兴省”战略,突出“教育为本”的理念。此次会议要求全面实施“科教兴省”战略,抓好“两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在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中,如何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和潜力,服务经济这一主战场,促进江苏的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进入上世纪90年代,江苏将每年建设一批职教中心列为当年要办的实事之一,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教育工作的重心逐步上移,特别在市、县,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来抓。

  从1995年开始,省政府和有关部门规划布局市、县职教中心建设,协调出台配套鼓励支持政策,并多次召开专门会议。1997年,经省政府同意,省教委与省计经委正式印发《关于加强职教中心建设的意见》,推进“1122”工程,即到2000年建成100所占地100亩以上、校舍面积20000平方米以上、在校生2000人以上、职前职后沟通的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的职教中心。市、县政府将职教中心建设列入年度工作目标,加大投入,整合资源,至2000年全省已基本建成规模较大、多种功能、示范性职教中心100所。2006年,江苏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明确“十一五”期间省财政将投入20亿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2010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方案》,常州市、苏州市、如皋市、江都市等10个市、县(市、区)成为首批江苏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以职教实验区建设为契机,江苏致力打造职业教育服务社会新模式。

  在全省范围内,各职业学校以课程改革为依托,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其发展重心逐渐转到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和提升教学质量上来。2005年启动的新一轮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以技能大赛促教、促学取得显著成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全省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主要统计指标逐年向好、跃居全国前列。2012年起,江苏中等职业学校年均招生50万人,连续6年保持与普通高中招生大体相当,职业院校成为地方支柱产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基地。

  在新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世界范围内科技创新异常活跃,科技、教育与人才人力资源的作用日益突出,各国之间的科技竞争、经济竞争与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江苏省在全国率先提出“用一流教育支撑一流经济”的战略思想,充分发挥高校在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中的主力军作用。根据经济建设对专门人才的需求,江苏作出决策,从1996年开始,在全国率先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全省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快速迈进。同年,江苏11所高校通过“211工程”建设部门预审。

  2011年初,《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颁布,省委省政府把科教兴省战略提升为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这标志着江苏瞄准教育强省和教育现代化目标,全面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以培养、吸引、造就一大批专业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有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

  更强动力,服务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期间提出,要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这是总书记对江苏的谆谆嘱托,也成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目标。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努力打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切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高质量的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劳动者,较好地满足了经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提质增效的需求。

  能够扎扎实实为基层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人才,必须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为此,我省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不断改革创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农村办学,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通过订单式培训、引企入校、进厂办校、顶岗实习、学徒制培养等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努力破解制约当前高校农业类专业招生难、就业难和基层农村人才短缺等难题。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省还建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培养质量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及专业和行业吻合度统计公告制度,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

  产学研合作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十二五”期间,省政府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国江苏产学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谈会,力促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等深度合作,助推江苏成为我国产学研合作最活跃地区之一,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

  科研成果的转化是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省高校越来越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不断发挥科研成果的经济价值,提升其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2017年5月5日,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喷气式大型客机C919首飞成功。这架大飞机在全国唯一的装配实验室就坐落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ARJ21(我国首款喷气支线客机)到C919,南航大共承担140余项国产大飞机研制项目;参与重要技术方案论证,承担多项关键技术攻关;并为大飞机研制单位——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输送上千名毕业生,培养出C919总设计师吴光辉、总工程师姜丽萍等大批骨干人员。这是高等教育发挥服务效能的强力体现。

  学科专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优势学科的建设,同样带动了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升。由东南大学科研团队主持完成的“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项目成果直接应用于全球一百多项重大工程,例如人们熟知的国家体育馆看台、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航站楼等建筑结构,都直接或间接地运用了该项目团队所研发的技术;南京农业大学完成的“冷却肉品质控制关键技术及装备创新与应用”项目,打破我国冷却肉生产技术落后、关键装备依赖进口、品质难以控制的局面……

  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是我省高校科研能力不断提升的体现,更是高等教育全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见证。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省高校申请专利8.4万件、授权专利4.8万件,分别是“十一五”同期的2.8倍和3.5倍;对外签订科技“四技”合同7.1万项,成交总金额达255亿元,获取科研经费501亿元,是“十一五”同期的1.7倍,其中43%受企事业单位委托,高校应用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率达58%。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社会教育也得到了大发展。2013年1月28日,以原江苏广播电视大学为依托的江苏开放大学正式揭牌成立。12月9日,省政府办公厅发文同意62个县(市、区)开放大学建设方案。目前,我省已形成以江苏开放大学为龙头、覆盖全省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办学系统,服务于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更好地满足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江苏,从儿童到老人,从企业老板到下岗职工,再到外来务工人员,无论是何年龄、身份、职业,只要想学习,依靠全省开放大学办学系统,每一个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教育的变革与创新,为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开拓了无限可能的未来。

责任编辑:李朋飞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