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情境教育的诗篇》之“起步的故事”有感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7-18 来源:

  读书活动,经常在学生中间开展,而在教师之间开展,我工作九年来是第一次,当看到那一捧捧教育专著,一本本摘抄笔记,就像是与久别的朋友重逢。读书,似乎早已成为学生时代的往事,那时候,经常手捧一本书,或是端坐在学校阅览室里,或是徜徉在校园的林荫道上……为了“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的目标而追求着。现在想起来,仅靠师范里学到的“一桶水”应付教学,远远不够,得经常换“新水”,虽然平时也阅读一些教学杂志,但都是零零星星的,屈指可数。这次活动的开展,给我带来的是新的启迪,重新认识自我的空间。

  拿到《情境教育的诗篇》这本书,一个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李吉林。以前我对李吉林老师的了解仅限于她是情境教育的创始人,通师二附的一名特级教师。在上师范时,看过她的书,听过她的讲座。如今又读她的著作,感觉很亲切。这本书厚厚的,米灰间色的底子上淡淡地印着一张李老师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旧照片,感觉其乐融融。

  我在想,这本书中的内容是怎样的呢?是诗篇,还是理论著作?这些天看了第一部分:起步的故事。不像是诗篇,也不是纯粹的理论阐述,有的只是朴实的语言,讲述着她的教育人生的起步。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那份热忱与挚爱,已深深地打动着我,此时,我的心头满是感动,满是震撼。

  倾听小鸟之歌,感受探索艰辛

  李老师的心中总在鸣唱一首歌——小鸟之歌,这使她永远拥有着一颗儿童般纯真的心灵。儿童则她心灵的寄托,“一切为了儿童”是她教育理念的核心,正是为了儿童,使她成为一个执著的探索者,不倦的学习者,多情的诗人。

  李老师是个有理想的女教师,她总是那么乐观,就算在文化大革命那样惶恐不安的日子里,她也没有放弃自我,她用三句话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第一句是普希金的“心憧憬着未来”;第二句是高尔基的“我从小就是在和周围的环境不断斗争中长大的”;第三句是毛泽东的“人是该有点精神的”。看到这里,我又不免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羞愧,郭沫若、艾青、闻一多、裴多菲……这些诗人的名字都耳熟能详,可他们的著作我几乎都没读过。李老师之所以能修成“正果”,是源自她的勤奋、自强不息,除了全身心地投入实践改革,她还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她说,在她的同学读大学的时候,她走进了小学,她把小学当做她的大学,利用一切业余时间读书,每天清晨坐在荷花池边沐浴着朝霞,背诵喜欢的诗篇,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呀!我觉得她真正为教育而痴迷,她是一个为教育而生的人。

  为了探索情境教学,李老师经常带学生到野外观察,为了提高效果,每次的活动地她都提前到野外选址,自己认真研究一番。“从学校北边的田野到城南的公园桥畔,直至濠河岸边……都留下了我的足迹。”她和孩子朝夕相处,带他们拔过萝卜,找过野花,看过中秋月亮从天边升起……有一次,为了选一个观察日出的场景,她凌晨四点半独自骑车到观察点,从晨色朦朦到红日东升,整整观察了近三个小时。为了“寻找秋天”的典型场景,李老师走在大桥上,太阳映红了西天,当她回来的时候,月亮已经升起了,她却说得那么富有诗意:太阳送我去乡下,月亮迎我回城里。

  李老师还带学生去观察交警指挥交通,去参观新建的汽车站,参观船闸、图书馆……活动真是太丰富了,我想,如果当时我也是李老师的学生该多好呀,怪不得学生上她的课发言总是那么滔滔不绝,妙语连珠,写作文总是那么快乐,把玩耍冷落在一边,用叶圣陶的话说是“‘高兴的和鸣发内心的感受’,是不容自遏地说。”细想一下,在孩子们欢乐的一课背后,凝聚着李老师多少心血!现在,又有多少人会去做呢?至少我没能做到,虽然我自认为自己也很努力。

  欣赏“面向潮头的弄潮儿”——感受激情燃烧

  “竹子和小草我都喜欢,它们自身的韧劲却是找不倒的,在我的内心我就是瘦竹,我就是小草,平实而根深……我要做面向潮头而立的弄潮儿,改革的大潮已经涌来,我义无反顾地投身奔腾的涌浪,因为我懂得珍惜。”

  李老师本来一直都是教中高年级的,可她不想驾轻就熟,而想另辟蹊径,自请教低年级,她为教而教,勇于创新,内心燃烧着一团火,恨不得一下子从“旧框子里跳出一个崭新的小学语文”。她写论文时从来不会望而生畏,更不会却步,而是一步一步辛勤探索,找理论支柱,从外语情景教学获得启示,汲取古代营养,终于,她的第一篇论文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与称赞。

  在“运用情境,进行片断训练”、“带入情境,为学生提供作文题材”都取得明显效果后,李老师让艺术走进了语文教学,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如今,我们上课总是情不自禁地想到图画、音乐、表演等手段再现情景,这种教学方法已经司空见惯了,这都是李老师当年苦心探索出来的成果。

  经验是一种财富。李老师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呕心沥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更习惯于思考,善于思考,使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情境教学发展的过程中,她总喜欢回过头来看,反思产生顿悟,概括来自实践的经验,这是李老师成功的必然。自我反思,这九年来的教学工作,不能说没有经验,不及李老师的是不能及时地反思,总结。这就足以见李老师的伟大,我的平凡。如果像李老师那样不断总结积累,应该也能收获一笔不小的“财富”。再想想学校每学期布置的七八篇教学后记都完成得有些勉强,总是觉得学生学的愿望不那么强,我的双手整天在作业堆中得不到解放,看到李老师描述中的学生个个是那样可爱,好学,我真羡慕。

  李老师的起步是艰难的,她苦着学生学习上的苦恼,快乐着学生学习中的快乐,与她相比,我觉得自己是那么的渺小,也许我永远也成不了她,但我会立足自己的岗位,把现在作为一个崭新的起点,做好我自己。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