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收学生一分钱!这个地方的弹性离校“自愿自主不自费”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2-05 来源: 最美教育人微信公众号

  学生自愿、自主选择,教师辅导答疑、不讲新课,学校提供教室、场馆及活动课程……这些是我省很多地区施行“弹性离校”过程中的共同做法。不过,连云港海州区在学生 “自愿自主”的基础上,还承诺做到了学生家长“不用自费”,一切费用由海州区政府兜底承担,不向学生收取一分钱。

  自愿自主不自费

  弹性离校收获多

  孩子放学了,家长还没下班。接孩子放学的“三点半”,成为很多家长一天中的“艰难时刻”。

  为解决家长的这一难题,2018年起,海州区各学校推行“弹性离校”制度。在事先充分征求家长意见,主动向家长告知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安全保障措施,建立家长申请、学校和家委会共同审核、学校统一实施的工作机制。

    海州区教育局有话说:

  “弹性离校”采取自愿原则,无强制性,由学生家长自主选择。学生在弹性离校期间的享受的看护和辅导服务都是免费的,一切费用由海州区政府兜底承担,不向学生收取一分钱。目前全区参加下午“弹性离校”的学生数近9000人,平均每五个孩子,就有一个参与“弹性离校”。

    海州第二实验小学二年级蒋曼仪:“妈妈看,我在弹性班认真写作业,老师给我盖小红花了!”

  蒋曼仪妈妈:“我和孩子爸爸工作都很忙,加上近几年家里老人身体不好,平时很难做到放学按时接孩子。海州区刚实行‘弹性离校’制度,我就让儿子参加了。这给我们这样的双职工家庭带来很大方便。”

  “弹性离校”期间

  学生们都在做啥

    海州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弹性离校期间,学校绝不进行集体教学或补课,主要是安排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开展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等。

  以四所学校为例:

  海州实验小学

  午餐后和放学后的时间里推出经典阅读、硬笔书法、兴趣英语、古筝、拉丁舞、绘画等社团活动;

  苏光中心小学

  将参与“弹性离校”的学生统一编班,由学校委派教师集中照管学生;

  海州第二实验小学

  组织参与“弹性离校”的学生在校内的香樟书吧、香樟童话书屋、香樟书柜、香樟科普书屋、香樟书角等地方开展读书活动和游戏;

  海宁小学

  把弹性离校时间分为两个时间段,第一个时间段由班主任答疑解惑,第二个时间段孩子可以自愿选择兴趣班或者到图书馆里阅读……

  海州区的弹性离校减轻了家长的负担,被家长们称为”民心工程、贴心工程“,收获无数点赞。

  家长赵女士:每当看到孩子放学后好有了老师的细心照料、精心辅导,解决了学业难题,心里就非常感激海州区这一创新举措。

  送饭带饭或托管?

  可以弹性配个餐

  中午11时40分,海州实验小学下课铃声响了,几分钟后,一队队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带班进入餐厅。这天的菜有海带烧肉、西红柿炒鸡蛋、土豆丝等,还有紫菜蛋汤。

  校长郁宏洋在现场巡视一周后,领了一份午餐,坐到了孩子们中间。“我们和老师们每天轮流与各班学生同桌吃饭,价格也完全一样,10元钱。”

    经过调研,海州区教育局发现,不少学生中午不能及时回家吃饭。有的小学没有自己的食堂,家长要么给孩子送饭,要么让孩子自己到校外买饭,还有的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托管机构。家长很为难:送饭时间精力不够,孩子自己买饭又担心卫生隐患,送到托管机构还担心机构收费高管理乱。

  为解决这部分学生中午用餐的困难,2018年以来,海州区在全区小学推行“中午配餐”制,即按照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的有关法律法规和采购招标文件的规定,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中午配餐服务。

  同时为了加强监管,海州区推行中小学校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同时广泛实施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校长、中层、老师都被分配到各个班级吃饭、管理,同食同餐,食品同料同质同价。据统计,目前全区参加中午配餐学生数超过3000人。

  目前,海州区28所小学中,有3所由食堂自行提供饭菜,其余25所进行中午配餐。海州区教育局的工作人员表示:“未来,我们考虑让更多学校用自己的食堂为孩子提供优质饭菜,提升孩子午餐的饭菜质量和食堂服务质量。”

  三年级丁文同学:“今天的菜是海带烧肉、土豆烧鸡和炒青菜,我觉得挺好吃的。和同学们一起吃饭比在家里吃得香。”

  家长宋女士:“我老公在墟沟上班,我在老新浦区上班,平常孩子接送和吃饭都是个问题,外面的小饭桌又担心卫生问题。现在好了,难题都解决了。”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