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生课程”?没听说过?进来看看!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2-09 来源: 最美教育人微信公众号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融会贯通、知行合一?

  如何激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思考、迸发活力?

  对此,宿迁市宿豫区庐山路小学大刀阔斧进行课堂改革,以学生为中心,打造“四生”课程;以教师为着力点,激发教师活力;双管齐下,向课堂要效率。

  庐山路小学具体是怎么做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以学生为根本,构建立体课程

  庐山路小学围绕“生本、生态、生活、生长”,打造“四生”课程,不断优化完善学校课程体系,获得广大师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1.抓实生本课程

  庐山路小学积极探索生本课程的创新、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开发学科文化课程、素养精品课程、活动化课程、学科拓展类课程、社会实践类课程等校本课程群,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趣味数学

游园打卡

  家长:这次数学游园活动我成为了考官之一,孩子看到我特别开心,露出了最灿烂的笑容!这不仅是一场学校的数学体验活动,也是一场别样的亲子体验活动!

  2.提优生态课程

  围绕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紧扣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庐山路小学以“简明灵动”课堂范式为基础,进一步优化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约、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方法简便、教学用语简要的生态课堂。

    老师:当课堂目标设置精准,随文识词方法有趣,用一些孩子容易接受、感兴趣的方式,比如儿歌、做游戏,课堂就会呈现无限精彩。

  3.打造生活课程

  庐山路小学依托重要节假日,开展红领巾寻访、社会实践、小小志愿者等活动让学生开拓眼界、增长知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家国情怀,努力培育“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的新时代公民。

  “寻访红领巾”时,四(3)班的周匡恒同学找到了一张妈妈小时候的班级合照,老照片上,妈妈戴着的红领巾仍旧鲜艳。

    周匡恒:在活动中我明白了,作为少先队员,我们在国旗下成长,要为祖国的花园增光添彩。我要做讲奉献的少先队员,奉献自己,服务他人,让社会更加和谐。我要做有追求的少先队员,勤于动脑,乐于思考,用创造的大脑开始全新的学习与生活!

  4.探索生长课程

  教育即生长,生长课程应指向学生的全面素质,在学校课程改革中,庐山路小学把教育发展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结合起来,构建让学生知行合一、融会贯通的生长课程。

    融通课堂改革,教师减负赋能

  庐山路小学以教师为着力点,大力推动课堂改革,通过一系列措施为教师减负赋能。

  两大改革

  1.改革备课形式,实施分层备课

  ·中高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备书头案,

  ·市级骨干教师及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备简案,

  ·其他教师备详案,

  ·兼职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由专职教师提供电子教案。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学科组共享,减轻教师备课书写负担,提高施教效益。

  2.改革教研形式,推行主题教研

  学校将教研与科研相结合,倡导小而实的课题研究,研究身边的教学事例,解决实践的疑难问题,让教研工作切实为教学服务;倡导以课题形式开展教研实践,提高教研活动的规范性和实效性;倡导非正式教研,推进日常化教研和教研活动的日常化。

    三大工程

  1.名师工程。庐山路小学请每位教师签订三年发展规划,帮助教师确立个人职业发展目标,规划个人职业生涯,并计划每年评选一次校级名师,以身边的典型引领、教育、激发全体教师,发挥名师的辐射效应,带动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2.青蓝工程。学校通过青蓝工程,“以老带新”“以学促新”“以优促新”,努力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台子、压担子、铺路子,促进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的提升。

  3.读书工程。为激活“学习型团队”,庐山路小学围绕特定主题,广泛开展读书沙龙、读书征文等活动,让教师读有所得,写有所长,积淀底气,催生素养。

  四项活动

  开展“五课研训”活动,即名师示范课,骨干公开课,青年展示课,实验研讨课、新手汇报课;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开展一课五上活动,通过五上五改,这种走课的形式让教师在活动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开展辩课活动,提升反思内涵。

  王云校长:教学质量是一条“生命线”,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节奏,制订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策略,扬长补短,争取在教学质量上再上一个新台阶。

  通过各项教学改革举措,庐山路小学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庐山路小学也将持续为教师减负赋能,培养教师能力,激发教学活力,提高教学质量,切实提升课堂效率。

  来源:宿迁市宿豫区庐山路小学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