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喊嗓子”没用,还得“做出样子”,泰州高港的“轻负提质”有模有样!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2-19 来源: 最美教育人微信公众号

  轻负提质

  既是一个教育问题,

  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更是一个需要长时间努力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

  家长和学生们常常感到很无助。

  为了让家长、学生们对学校教育充满信心,泰州市高港区教育局实施了一套“系统思维、综合治理”的主题战略,学校怎么做、教师怎么做,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为家长、学生们带来了教育上的“安全感”。

  课堂是轻负和提质的主阵地

  从目前的教育状况来说,绿色质量的指向就是轻负和提质。而课堂是轻负和提质的主阵地。高港区教育局从改革课堂教学入手,力求构建适应绿色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

  调研重在真实

  高港区全体研训员按照“基于问题教科研训一体化模式”的要求,坚持“每周一校行”和“蹲点”学校,通过观摩课堂教学、查阅教学资料、组织师生座谈、参与教研活动等形式,发现课堂教学的真经验,找准课堂教学的真问题,为精准指导各校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探讨重在专业

  高港区教育局要求各校围绕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打破“师师界限、校校界限、学科界限”,从“师本研修、校本研修、区本研修”等不同层面,采用个人突破、同伴引领、课例研修和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进行专业化的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构建重在适合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基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大框架下,鼓励和指导各校构建适合自己需要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口岸实验学校的“生本课堂”、高港实验学校的“主体参与、分组合作”等。

  口岸实验学校学生:

  我们的作业变少了,但是学习效率高了。我们学校的“生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的笑声变多了,同学们也不再愁眉苦脸的。

  高港实验学校学生:

  “主体参与、分组合作”的方式为我们节省了很多时间,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培养一些课外兴趣,生活变得特别丰富!

  轻负提质关键在教师

  能否真正达到轻负提质的目的,关键在于教师。高港区教育局积极营造“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格局,实实在在给教师赋予轻负提质的能力和能量。

  “教”上“放样子”

  每学年,高港区教育局会遴选6到7名研训员到基层学校任教,变“给我上”为“跟我上”,变“喊破嗓子”为“做出样子”,以实际行动提供示范。

  “科”上“接地气”

  教育局向所有学校、教师倡导问题导向的实证研究,贴近一线问题,贴近真实案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高港区的省级课题、市级课题结题率分别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1、1.8倍。

  “研”上“结伴行”

  依据“相依前行,共同出彩”的理念,高港区教育局组建了12个名师工作室、学科研修坊,阶梯式设置“新秀露台、能手擂台、骨干展台、名师讲台”,并与南京、常州、南通实施“跨江联动”和区域合作,激活团队力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训”上“菜单化”

  每学年,教育局会向各校征询教师培训需求,与国家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省教育学会、奥鹏教育教师培训中心等专业性、品牌化机构战略协作,针对校(园)长、中层干部、一线教师,分层、分类、分领域排定培训项目,通过“菜单式选学”,让不同对象的培训“对味”。

  学生家长蔡晓敏:我们担心负担变轻了,孩子会变成“学渣”,还打算给孩子报辅导班。现在看来不需要了,孩子学习不仅没有退步反而进步了!我们做家长的也就放心了。

  系统改革需要“长久计”

  高港区教育局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谋划了系统改革“长久计”:

  推进“知识+习惯”研究

  在全区开展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专题研究,科学制定了《高港区初中生良好学习习惯十条》,并形成了一批有一定质量的研究案例。

  深化“互联网+教育”应用

  每周教育局会组织区级网络集体备课,并配以备课组集体再备、个人自备,从备课源头发力确保绿色质量。用好“泰微课”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拓展师生研、教、学的时空。

  构建“家长+学校”机制

  组建家校共同发展委员会,广聘家长讲师,普及科学的育儿观、人才观。

  规范“校内+校外”行为

  在区教育局统一组织下,高港区教师发展中心和其他科室一起,针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综合治理。

  经过治理,高港区不再出现有偿家教行为,“择校热”的现象也不再发生,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参培比例全市最小……这些成绩表明,高港正在高质量轻负担的道路上稳步推进、走向深入。

  老师张建军:作为一线教师,我现在在教学中,遇到具体问题,有很多解决的途径。例如,在备课群里提问、向教研员请教、在培训时解决。这学期,教师发展中心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富有成效的活动。例如:研训员上课,备课群研讨,专题培训,研学活动。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