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老师的“创业梦”(图)

——记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颜正英

作者:王 频 发布时间:2020-05-18 来源: 全媒体新闻中心

  10月15日,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浙江大学落幕,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两支学生参赛队以优异的表现斩获一金一银。比赛前,为了给参赛学生做最后的辅导,该校指导教师颜正英专门连夜从澳门飞回,比赛结束后,他连颁奖典礼都来不及参加,又匆匆忙忙赶回澳门继续他的博士学习。

  “即使不能让每个学生成为大国工匠,也要让他们成为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扬工院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创新创业中心副主任,颜正英以实际行动诠释自己的初心。

  创业梦想不曾忘却

  大学期间,教育专业出身的颜正英和同学一起创办了一家视频网站,那时优酷等网站还没有创立。他们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毕业后,他成为一名高校教师,但心中的创业梦一直都在。

  到扬工院工作后,颜正英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积极引导学生创新创业,经他辅导的学生毕业后或成功创业,或凭借出色的创业经历找到了满意的工作。也正因为热衷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他成了学校首任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

  “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为了培养老板,而是希望通过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颜正英说,“我希望我的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立足岗位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教育无定法,作为实践者需要不断探索。“自己懂‘双创’,才能带领别人干‘双创’。”颜正英说。在学校,他既要统筹全校的“双创”工作、对接社会资源,又要具体开展教学研究,辅导学生进行“双创”实践,还要担任创新人才实验班的班主任,加班成了常态,忙的时候晚上就睡在办公室。常常是3岁的儿子想爸爸了,缠着妈妈带他到学校找爸爸。

  成就全国冠军背后

  2018年10月,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颜正英指导学生丁蓉蓉以创业项目“‘90后’女孩有点‘田’”,与众多一流本科高校创业项目同台竞技,最终以就业创业组第一的成绩荣获金奖和“最佳带动就业奖”。扬工院也因此成为全国唯一获得两项大奖的高职院校。

  获得这样的殊荣并不容易。丁蓉蓉的创业项目中涉及的冰草种子过去长期被国外垄断,每斤种子高达万元。为帮助丁蓉蓉掌握冰草自主育种技术,颜正英为她申请了学校创业雏鹰基金,带着她在两年多时间内,远赴贵州、陕西等15个省份,考察了13家农业合作社,拜访了25位农业专家,寻求了4家农业科研单位的支持,终于帮助丁蓉蓉攻克了冰草育种的技术难题,培育出新品种大叶冰草,打破了国外垄断,使她的企业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冰草研发和种植企业,带动了上千名农民就业。

  10年来,颜正英指导的创业学生已有12人成为身价千万的老板。他本人也凭借出色的业绩,被选为全国高职高专创新创业教育协作会专创融合委员会主任,并担任省人社厅“创响江苏”创业指导专家团专家。

  七上高原脱贫致富

  青海是江苏的对口援建地区,那里农牧产品丰富,但销售不出去,牧民们的腰包鼓不起来。为此,扬工院多次组织人员到青海省海南州开展电商扶贫,颜正英就是其中一员。其实,颜正英并不适合去高原,他曾在18岁时因突发血气胸入院抢救,因失血性休克差点失去生命,至今还留有后遗症。2017年,他瞒着妻子,偷偷报了名。

  每年夏季的雨后,海南州的草原上都会冒出肥美的野生黄蘑菇。由于该蘑菇生长期只有40余天,且无法人工栽培,产量十分有限,与冬虫夏草等并称为“青海十宝”。然而,如此珍贵的黄蘑菇却一直面临着“外地人难买,当地人难卖”的问题。

  青海当地某公司曾大量收购野生黄蘑菇,尝试在网上销售,可没想到投进去的钱都打了水漂。原来,新鲜的黄蘑菇虽味道鲜美,但很难保存,而晒干后的蘑菇口味欠佳,储存时也容易生虫变质。

  去年暑假,在当地的电商技能培训上,公司负责人找到了颜正英,颜正英带领团队合计出一个点子--把黄蘑菇做成酱来卖。

  “黄蘑菇酱既完整保留了营养成分,又不破坏自然的鲜香。”公司负责人樊新兴说,“我们的酱现在销售翻倍,还注册了商标,申请了专利,真的谢谢颜老师的团队!”

  在电商扶贫的基础上,颜正英及团队还为当地农村电商培养专门人才,变“输血”为“造血”。至今,他已和同事七赴海南州,走了近2000公里山路,为当地基层干部、电商企业和农牧民进行电商培训和创业指导,带动了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创新创业不仅要培养和成就学生,也要服务和奉献社会。”颜正英说。

  本报记者 王频

  原载:《江苏教育报》2019年10月30日报道;“江苏教育报”微信公众号、江苏教育新闻网报道

责任编辑:陈路

颜老师的“创业梦”(图)
——记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颜正英
发布时间:2020-05-18   
来       源:全媒体新闻中心  

  10月15日,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浙江大学落幕,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两支学生参赛队以优异的表现斩获一金一银。比赛前,为了给参赛学生做最后的辅导,该校指导教师颜正英专门连夜从澳门飞回,比赛结束后,他连颁奖典礼都来不及参加,又匆匆忙忙赶回澳门继续他的博士学习。

  “即使不能让每个学生成为大国工匠,也要让他们成为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扬工院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创新创业中心副主任,颜正英以实际行动诠释自己的初心。

  创业梦想不曾忘却

  大学期间,教育专业出身的颜正英和同学一起创办了一家视频网站,那时优酷等网站还没有创立。他们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毕业后,他成为一名高校教师,但心中的创业梦一直都在。

  到扬工院工作后,颜正英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积极引导学生创新创业,经他辅导的学生毕业后或成功创业,或凭借出色的创业经历找到了满意的工作。也正因为热衷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他成了学校首任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

  “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为了培养老板,而是希望通过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颜正英说,“我希望我的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立足岗位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教育无定法,作为实践者需要不断探索。“自己懂‘双创’,才能带领别人干‘双创’。”颜正英说。在学校,他既要统筹全校的“双创”工作、对接社会资源,又要具体开展教学研究,辅导学生进行“双创”实践,还要担任创新人才实验班的班主任,加班成了常态,忙的时候晚上就睡在办公室。常常是3岁的儿子想爸爸了,缠着妈妈带他到学校找爸爸。

  成就全国冠军背后

  2018年10月,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颜正英指导学生丁蓉蓉以创业项目“‘90后’女孩有点‘田’”,与众多一流本科高校创业项目同台竞技,最终以就业创业组第一的成绩荣获金奖和“最佳带动就业奖”。扬工院也因此成为全国唯一获得两项大奖的高职院校。

  获得这样的殊荣并不容易。丁蓉蓉的创业项目中涉及的冰草种子过去长期被国外垄断,每斤种子高达万元。为帮助丁蓉蓉掌握冰草自主育种技术,颜正英为她申请了学校创业雏鹰基金,带着她在两年多时间内,远赴贵州、陕西等15个省份,考察了13家农业合作社,拜访了25位农业专家,寻求了4家农业科研单位的支持,终于帮助丁蓉蓉攻克了冰草育种的技术难题,培育出新品种大叶冰草,打破了国外垄断,使她的企业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冰草研发和种植企业,带动了上千名农民就业。

  10年来,颜正英指导的创业学生已有12人成为身价千万的老板。他本人也凭借出色的业绩,被选为全国高职高专创新创业教育协作会专创融合委员会主任,并担任省人社厅“创响江苏”创业指导专家团专家。

  七上高原脱贫致富

  青海是江苏的对口援建地区,那里农牧产品丰富,但销售不出去,牧民们的腰包鼓不起来。为此,扬工院多次组织人员到青海省海南州开展电商扶贫,颜正英就是其中一员。其实,颜正英并不适合去高原,他曾在18岁时因突发血气胸入院抢救,因失血性休克差点失去生命,至今还留有后遗症。2017年,他瞒着妻子,偷偷报了名。

  每年夏季的雨后,海南州的草原上都会冒出肥美的野生黄蘑菇。由于该蘑菇生长期只有40余天,且无法人工栽培,产量十分有限,与冬虫夏草等并称为“青海十宝”。然而,如此珍贵的黄蘑菇却一直面临着“外地人难买,当地人难卖”的问题。

  青海当地某公司曾大量收购野生黄蘑菇,尝试在网上销售,可没想到投进去的钱都打了水漂。原来,新鲜的黄蘑菇虽味道鲜美,但很难保存,而晒干后的蘑菇口味欠佳,储存时也容易生虫变质。

  去年暑假,在当地的电商技能培训上,公司负责人找到了颜正英,颜正英带领团队合计出一个点子--把黄蘑菇做成酱来卖。

  “黄蘑菇酱既完整保留了营养成分,又不破坏自然的鲜香。”公司负责人樊新兴说,“我们的酱现在销售翻倍,还注册了商标,申请了专利,真的谢谢颜老师的团队!”

  在电商扶贫的基础上,颜正英及团队还为当地农村电商培养专门人才,变“输血”为“造血”。至今,他已和同事七赴海南州,走了近2000公里山路,为当地基层干部、电商企业和农牧民进行电商培训和创业指导,带动了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创新创业不仅要培养和成就学生,也要服务和奉献社会。”颜正英说。

  本报记者 王频

  原载:《江苏教育报》2019年10月30日报道;“江苏教育报”微信公众号、江苏教育新闻网报道

责任编辑:陈路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