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所学校”建成“一个家”(图)

——记镇江市韦岗小学教师方道清

作者:万 娟 发布时间:2020-05-18 来源: 全媒体新闻中心

  这个学期,镇江市韦岗小学操场上出现了一抹鲜亮的“红”——一条200米长的塑胶跑道在暑期铺设完成,它以前所未有的热情迎接着孩子们。就在去年年底,由街道出资为韦岗小学建设的笼式足球场也正式投入了使用。至此,全校师生终于告别了过去渣土飞扬的煤渣操场。

  “哪怕剩下一个学生,我也要坚持”

  校长方道清站在操场边,思绪万千:33年前初到韦岗小学,荒凉的山坡上,两排破旧的矮平房就是校舍,没有围墙,没有操场,“如今,学校在一点点变好,以后还会更好……”他眼神里溢出期待,内心装满了坚定。

  韦岗地处茅山老区,是个偏远又艰苦的地方。然而,这片山、这方土养育了他,所以,他回来了。1987年,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阳光男孩方道清,带着浓重的乡音,来到了镇江市区与句容交界处的这所村办小学--韦岗小学。

  当时的韦岗小学仅有17名教师,且民办教师居多。但由于学校办学条件艰苦,许多教师来校一两年就离开了,就连到任的校长没有几年也都纷纷调入城区。

  1999年,随着附近村民、职工陆续搬往市区,韦岗小学生源下滑严重,不到3年的时间就减少了两三百人。同年,在当地教育局的组织下,韦岗小学和船山矿区几所子弟学校合并,搬迁到现在的校址。

  “当时我也想过,一个人能不能撑下去。”身边熟悉的教师走的走、调的调,方道清是唯一一个从老韦岗小学坚守下来的教师,“但我丢不下,哪怕只剩下最后一个学生,我也要坚持。”方道清在痛苦的纠结中,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2001年,方道清任韦岗小学校长,学校6个班只有140名学生。面临学生少、环境差等问题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他不停地忙碌,带头平整操场、修剪树木、换窗玻璃等,带着教师挨家挨户地上门宣传招生……

  由于师资缺乏,方道清深知教师们教学任务重,便主动承担更多行政事务来减轻他们的负担;为了留住教师,他在悉心培养教师的同时,竭尽全力为他们争取福利,将荣誉都留给教师,自己默默地甘居人后。自他任校长以来,当地教育局分配的5名年轻教师都选择留在了韦岗小学。

  “把家乡百姓的孩子教好”

  韦岗小学90%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或留守儿童,学生家长文化水平偏低,因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学生们文化底子薄弱,自觉性差的学生连家庭作业都难以完成,质量更是得不到保证。面对这一难题,方道清意识到,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辅导,教师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于是,方道清决定推迟下班时间,为学困生补习功课,甚至利用双休日义务送教上门。他还主动担任压力最大的毕业班教学工作长达20年之久。

  2018届毕业班的学生陈韦涛(化名)数学特别薄弱。每天放学后,方道清都会辅导他写作业,自己回到家都已八九点了。偶尔,他实在有事,没法儿留下来辅导,回家后也要与陈韦涛视频通话,展开空中教学。

  辛苦没有白费。有一次,陈韦涛数学考了96分,方道清激动地跳了起来,迫不及待地与办公室同事分享这一好消息。有人劝他不必这样辛苦,可方道清却说:“都是乡里乡亲的,哪能不尽心呢!”把家乡的学校办好,把家乡百姓的孩子教好,成为他30多年来从未动摇过的理想和信念。方道清的举动令家长们感动,也深深地影响了他们,许多家长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孩子的学习、关心孩子的成长。

  在韦岗,方道清可谓是“家家熟”,有的家庭两代人都是他的学生。从青春年少到年逾天命,从满头黑发到鬓染秋霜,他依然坚守在这片大山之中。日升月落,斗转星移,低头是一路的坚定,回头是满园的桃李芬芳。

  “让师生们像回到家一样亲切”

  6月3日上午9点,韦岗派出所社区民警接到方道清的电话,称韦岗小学有两名学生失踪。这两名学生是亲姐弟,分别就读六年级、五年级。

  事发两周前,方道清就发现姐弟俩多次逃课,便同班主任一起去学生家中家访。孩子的父亲是司机,母亲外出打工,孩子无人照管。考虑到这一家庭的特殊情况,方道清便每天亲自接送学生上下学。

  6月3日当天,方道清按照往常7点50分左右到达学生家里,却得知两人已经出门,然而,到了上课时间,教师反馈说姐弟俩仍未到校。直到下午4点左右,方道清同民警们才找到那两名失踪的学生。原来,两个孩子因周末贪玩未做作业,找地方补完作业后,已过上学时间,害怕被责备,便躲藏了起来。

  “方校长工作如此繁忙都能每天接送我的孩子,我这个做父亲的又有什么理由推脱呢?”找到失踪孩子后,父亲进行了深刻的反省。

  “要给孩子更多的关爱与陪伴。”由于学校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居多,方道清倡导“用爱滋润成长”的办学理念,全面实施“关爱教育”,通过组织“师生结对关爱行动”,对家境贫寒、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实施重点帮扶,教师与他们一一结对,并配备帮扶对象“成长袋”,从读书学习、家庭生活、校内外活动等各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爱心关怀。

  30多年来,方道清用真心把“一所学校”建成他心中的“一个家”,让师生们来到学校像回到家一样亲切,而这个“家”,便是他此生的归宿。“能够在生我养我的地方教书,是最幸福的事,我不会离开。”他目光坚毅地说。

  本报见习记者 万娟

  原载:《江苏教育报》2019年11月27日报道;“江苏教育报”微信公众号、江苏教育新闻网报道

责任编辑:陈路

把“一所学校”建成“一个家”(图)
——记镇江市韦岗小学教师方道清
发布时间:2020-05-18   
来       源:全媒体新闻中心  

  这个学期,镇江市韦岗小学操场上出现了一抹鲜亮的“红”——一条200米长的塑胶跑道在暑期铺设完成,它以前所未有的热情迎接着孩子们。就在去年年底,由街道出资为韦岗小学建设的笼式足球场也正式投入了使用。至此,全校师生终于告别了过去渣土飞扬的煤渣操场。

  “哪怕剩下一个学生,我也要坚持”

  校长方道清站在操场边,思绪万千:33年前初到韦岗小学,荒凉的山坡上,两排破旧的矮平房就是校舍,没有围墙,没有操场,“如今,学校在一点点变好,以后还会更好……”他眼神里溢出期待,内心装满了坚定。

  韦岗地处茅山老区,是个偏远又艰苦的地方。然而,这片山、这方土养育了他,所以,他回来了。1987年,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阳光男孩方道清,带着浓重的乡音,来到了镇江市区与句容交界处的这所村办小学--韦岗小学。

  当时的韦岗小学仅有17名教师,且民办教师居多。但由于学校办学条件艰苦,许多教师来校一两年就离开了,就连到任的校长没有几年也都纷纷调入城区。

  1999年,随着附近村民、职工陆续搬往市区,韦岗小学生源下滑严重,不到3年的时间就减少了两三百人。同年,在当地教育局的组织下,韦岗小学和船山矿区几所子弟学校合并,搬迁到现在的校址。

  “当时我也想过,一个人能不能撑下去。”身边熟悉的教师走的走、调的调,方道清是唯一一个从老韦岗小学坚守下来的教师,“但我丢不下,哪怕只剩下最后一个学生,我也要坚持。”方道清在痛苦的纠结中,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2001年,方道清任韦岗小学校长,学校6个班只有140名学生。面临学生少、环境差等问题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他不停地忙碌,带头平整操场、修剪树木、换窗玻璃等,带着教师挨家挨户地上门宣传招生……

  由于师资缺乏,方道清深知教师们教学任务重,便主动承担更多行政事务来减轻他们的负担;为了留住教师,他在悉心培养教师的同时,竭尽全力为他们争取福利,将荣誉都留给教师,自己默默地甘居人后。自他任校长以来,当地教育局分配的5名年轻教师都选择留在了韦岗小学。

  “把家乡百姓的孩子教好”

  韦岗小学90%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或留守儿童,学生家长文化水平偏低,因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学生们文化底子薄弱,自觉性差的学生连家庭作业都难以完成,质量更是得不到保证。面对这一难题,方道清意识到,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辅导,教师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于是,方道清决定推迟下班时间,为学困生补习功课,甚至利用双休日义务送教上门。他还主动担任压力最大的毕业班教学工作长达20年之久。

  2018届毕业班的学生陈韦涛(化名)数学特别薄弱。每天放学后,方道清都会辅导他写作业,自己回到家都已八九点了。偶尔,他实在有事,没法儿留下来辅导,回家后也要与陈韦涛视频通话,展开空中教学。

  辛苦没有白费。有一次,陈韦涛数学考了96分,方道清激动地跳了起来,迫不及待地与办公室同事分享这一好消息。有人劝他不必这样辛苦,可方道清却说:“都是乡里乡亲的,哪能不尽心呢!”把家乡的学校办好,把家乡百姓的孩子教好,成为他30多年来从未动摇过的理想和信念。方道清的举动令家长们感动,也深深地影响了他们,许多家长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孩子的学习、关心孩子的成长。

  在韦岗,方道清可谓是“家家熟”,有的家庭两代人都是他的学生。从青春年少到年逾天命,从满头黑发到鬓染秋霜,他依然坚守在这片大山之中。日升月落,斗转星移,低头是一路的坚定,回头是满园的桃李芬芳。

  “让师生们像回到家一样亲切”

  6月3日上午9点,韦岗派出所社区民警接到方道清的电话,称韦岗小学有两名学生失踪。这两名学生是亲姐弟,分别就读六年级、五年级。

  事发两周前,方道清就发现姐弟俩多次逃课,便同班主任一起去学生家中家访。孩子的父亲是司机,母亲外出打工,孩子无人照管。考虑到这一家庭的特殊情况,方道清便每天亲自接送学生上下学。

  6月3日当天,方道清按照往常7点50分左右到达学生家里,却得知两人已经出门,然而,到了上课时间,教师反馈说姐弟俩仍未到校。直到下午4点左右,方道清同民警们才找到那两名失踪的学生。原来,两个孩子因周末贪玩未做作业,找地方补完作业后,已过上学时间,害怕被责备,便躲藏了起来。

  “方校长工作如此繁忙都能每天接送我的孩子,我这个做父亲的又有什么理由推脱呢?”找到失踪孩子后,父亲进行了深刻的反省。

  “要给孩子更多的关爱与陪伴。”由于学校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居多,方道清倡导“用爱滋润成长”的办学理念,全面实施“关爱教育”,通过组织“师生结对关爱行动”,对家境贫寒、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实施重点帮扶,教师与他们一一结对,并配备帮扶对象“成长袋”,从读书学习、家庭生活、校内外活动等各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爱心关怀。

  30多年来,方道清用真心把“一所学校”建成他心中的“一个家”,让师生们来到学校像回到家一样亲切,而这个“家”,便是他此生的归宿。“能够在生我养我的地方教书,是最幸福的事,我不会离开。”他目光坚毅地说。

  本报见习记者 万娟

  原载:《江苏教育报》2019年11月27日报道;“江苏教育报”微信公众号、江苏教育新闻网报道

责任编辑:陈路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